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用于有创血压监测患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用于有创血压监测患者的护理体会

郑满雷 ,周智清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650118

[摘要]目的:探究在有创血压监测患者护理中应用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的作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甄选有创血压监测患者一共30例实施研究分析,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治疗前,TT、FIB、APTT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TT和APTT水平升高,FIB 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经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有创血压监测患者护理中给予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聚集,安全性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有创血压监测患者;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护理

临床中将留置导管、探测装置从桡动脉置入病人体内,继而对血压予以直接测量的情况称之为有创血压监测,相较于无创血压监测,这种血压检测方法具备连续性且准确性高等优点。因为桡动脉较浅,穿刺成功率,且并发症少,而保证管道畅通,减少桡动脉置管并发症,积极采取有效的固定方法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鉴于此,此次研究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作为研究时间区间,选取有创血压监测患者一共30例展开分析研究,分析了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为研究时间区间,通过选取30例有创血压监测患者展开分析研究,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15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对照组内8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不低于29岁,最大不超过69岁,年龄均值为(51.47±12.59)岁;观察组患者男性与女性分别有9例与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42±12.53)岁,病程介于2到11岁之间、病程均值为(6.27±2.36)年。对比分析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详细先病人讲解有创血压监测的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以及必要性,穿刺前对病人桡动脉血管走向、血管弹性予以观察,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完成穿刺后两节动脉留置针和压力传感器,并连接位置垫纱布,采用医用敷贴固定桡动脉留置针,最后从置管连接位置环形缠绕包扎肢体,直至大拇指。

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具体方法如下:围绕桡动脉穿刺点对周围皮肤实施消毒,完成桡动脉留置针穿刺后连接传感器和动脉留置针,在连接位置垫纱布并应用无菌透明辅料对留置针予以固定,将采用2条3M加压固定带一侧剪为“凹”形缺口,对缺口予以加压固定,同时分别置于留置针2侧,并将另外一条固定于留置针上段,此后将胶布贴在穿刺点纱布上方,同时绕手臂三分之二。完成改良固定桡动脉留置针后要求护理人员间隔10分钟询问患者穿刺肢体情况,若局部疼痛、手指发麻则适当减压。

1.3观察指标

1.3.1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

1.3.2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局部出血、血肿、淤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此次研究全部数据,满足正态分布,以“[例(%)]”表示计数数据,以“χ2”检验差异,以“()”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差异,P<0.05,代表有意义。

2 结果

2.2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指标组间差异比较

治疗前,TT、FIB、APTT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TT和APTT水平升高,FIB 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病例数

TT(s)

FIB(g/L)

APTT(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15

8.25±1.41

11.38±1.51

6.86±1.19

5.20±1.25

18.78±2.42

23.42±2.60

观察组

15

8.42±1.68

15.65±2.08

6.92±1.75

3.29±0.57

18.35±2.55

35.81±4.17

t

/

0.300

6.434

0.109

5.385

0.474

9.765

P

/

0.766

0.000

0.913

0.000

0.639

0.000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经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病例数

局部出血

血肿

淤血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

15

1(6.67)

2(13.33)

2(13.33)

5(33.33)

观察组

15

0(0.00)

0(0.00)

0(0.00)

0(0.00)

x2

/

/

/

/

6.000

P

/

/

/

/

0.014

3 讨论

当前,血压测定方式主要可分为两种,即无创血压监测与有创血压监测,其中无创血压监测主要指通过体表对血压予以测定,有创血压监测则的通过置入导管到人体内,通过探测器测定血压,其中有创血压监测具有准确性高、连续性等优势,利于医师准确判断病人血压变化。

此研究所得结果提示,治疗后TT和APTT水平升高,FIB 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经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实施有创血压监测期间,患者穿刺部位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比如局部出血、血肿、淤血等,可能对病人病情康复产生不利影响。为减少穿刺部位并发症,积极做好桡动脉留置针的固定工作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通过全面消毒处理穿刺点,每间隔10分钟巡视一次,询问病人穿刺肢体舒适度,并集合病人实际情况度桡动脉留置针固定部位予以调整,可提升固定局部舒适度。由于并发症的发生和局部包扎过紧、血管痉挛以及血栓形成存在紧密联系,传统固定方法应用的敷贴通透性较差,长时间应用可能导致局部发红。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采用透气薄膜敷贴固定,通风和透气性均较高,可对皮肤潮红起到预防作用,并利于护士掌握病人留置针连接部位情况与周围皮肤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于有创血压监测患者护理中给予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聚集,安全性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暴晓,祝红娟,梁晓晶,等.危重患者无创血压及有创血压监测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1,9(07):1123-1126.

[2]张田,孔鹏,许珍珍,等高血压患者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应用比较[J].潍坊医学院学报,2020,42(06):478-440.

[3]邹静蓉,柏广富,向阳,等.无创和有创血压监测在急诊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9):50-52.

姓名:郑满雷出生年月:1991.7职称:护师学历:本科

通讯作者:周智清  出生年月: 1997 04         职称:护师   学历: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