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痔疮与湿热下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1

中医科普:痔疮与湿热下注

马清伟

汉源县中医医院  四川雅安  625302

痔疮是指直肠末端粘膜、肛管皮肤静脉丛扩张、屈曲静脉团病灶,依据其痔疮病灶位置可分为内痔、外痔与混合痔,是一种临床中极为常见的肛肠系统疾病,约占全部肛肠疾病的87%以上,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痔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医角度对湿热下注型痔疮予以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1.痔疮概述

痔疮临床表现包括肿块、疼痛、便血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发生诱因相对较多,普遍认为与解剖结构、感染、便秘、排便方式、饮食习惯、妊娠或分娩、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学术界早期认为痔疮发病机理与静脉曲张、血管增生、炎性渗出、感染等相关,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肛垫概念得以提出,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可肛垫下移学说,痔疮是由于患者肛垫组织发生病理性肥大、位移,造成肛周皮下血管从发生血流瘀滞,进而产生团块状病灶。而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其肛周微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大量组织胺释放,造成患者血管通透性逐步提升,导致其痔疮病灶组织发生水肿,痔核脱出,其血管壁形状改变,极易发生破裂,患者在大便期间可见出血症状。

2.湿热下注概述

湿热下注是一种中医概念,传统医学认为,湿邪属阴邪的一种,是六淫之邪,湿邪进入人体后,会造成气机阻滞现象,进而造成其湿邪加重。湿邪易与热相结,中医角度认为,膀胱是人体津液之府,当湿、热进入患者体内后,聚集与下焦,湿、热下注肾脏与膀胱,导致肾脏与膀胱气化功能下降,进而造成患者发生小便不利、淋漓不畅、尿涩尿痛等症状。部分女性群体湿、热下注于帮贡,会造成患者发生白带异常、月经不规律、外阴瘙痒等症状。也就是说,湿热下注与体质相关,不同湿热下注患者所产生的疾病与症状均有所不同,临床治疗除了根据患者症状予以针对治疗之外,还需对患者开展清热渗湿、利下凉血治疗。

3.湿热下注型痔疮及其治疗

当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痔疮证型主要包括:湿热下注型、脾虚气陷型、风伤肠络型,其中湿热下注型痔疮发生比例相对较高,湿热下注型痔疮患者湿热邪侵入到体内后,下行于大肠,蕴结于肛周,形成痔疮。湿热迫血妄行,患者会发生便血现象,与其他证型相比,湿热下注型痔疮患者的便血量相对较大,其便血色泽暗淡,质稠。湿热下注型痔疮患者同时可见口干口苦、小便赤短、舌苔黄腻、麦濡数等症状。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疮多采取清热、利湿、止血、镇痛方式予以治疗,可用方剂为止痛如神汤,方剂:黄柏与黄连、桃仁以及泽泻、秦艽与槟榔、苍术以及皂角刺、防风与当归尾、黄芩以及血竭、生蒲黄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湿热下注症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于部分痔疮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先采用手术方式改善其痔疮症状,再行中医药方式缓解其湿热下注症状。有研究选取136例湿热下注型痔疮患者予以双盲对比试验,全部患者均予以Milligan-Morgan手术治疗,其中,中西医结合组在手术后对患者实施中药内服、熏洗治疗,内服方:当归尾、泽泻、枳实、地榆炭各15g;防风、大黄、秦艽各10g,辩证加减:便血量大者减方中泽泻与枳实、加行黄芪与党参;痔核脱出者加行升麻与槐花,熏洗方:枳实30g;黄柏、苦参、硝芒各20g,与内服方药渣混合后煎煮,先熏后洗。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单一手术组(71.9%),随访12月内,二组均未见复发。

4.小结

综上其述,湿热下注型痔疮临床发生比例相对较高,对于轻症患者而言,通过中药内服治疗能够改善其湿热下注症状,进而缓解其痔疮症状,对于部分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形式予以治疗,先予以手术方式改善其痔疮症状,再行中药内服+中药熏洗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湿热下注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