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意义

张红丽 

  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格朗社区卫生服务站    017200

摘要作为中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理论重点强调了保养身体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借助适当的保养和锻炼,增强身体机能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对于很多慢性病而言,其隐匿期相对较长,可以借助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适当的干预和指导,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笔者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概念着手,分析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意义,目的是为慢性病高危人群提供指导和借鉴,最大限度减少疾病的发生。

关键字中医;治未病;慢性病;指导

“治未病”理论的提出是21世纪医学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实现了由对疾病的关注到对健康关注的转移,由传统单一的医学模式向着综合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新医学模式跨进,其中特别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以及日常的保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延缓高危人群的发病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需要加强对该理论的重视,认真钻研领会其内涵,并且以此为指导,对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和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的质量。

一、中医“治未病理论概述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一种超前的医学理论,其核心是借助超前服务理念采取护理措施,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该理论既适用于病前,也适用于预防病后反复。

(一)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治未病”理论最先见于《黄帝内经》,该书认为疾病的预防比疾病的治疗更加重要,预防是最主要的、最积极的干预手段,因此需要医者能够见微知著,从而防患于未然,经过诸多医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医“治未病”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或者是控制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人体生命质量。

首先,未病先防。中医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提倡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结合四时的变化改进生活方式,在身体没有发病时,就进行保健调理,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进而预防或者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治”不仅仅是治疗的意思,其延伸含义为顺应自然规律,加强保养,抵御外邪。从未病先防这个概念来看,覆盖人群几乎涵盖所有人,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养生理念。

其次,既病防变。中医“治未病”中的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出现迹象,但是还没有转变,这时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指导,阻止疾病的蔓延、扩散。当疾病处于萌芽期,即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做到防微杜渐,将疾病消灭在起始阶段。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活力功能以及适应能力减弱,但是不具备疾病的临床标准,如果长期得不到相应的干预指导,就会造成潜在致病因素的积压,最终恶化。

此外,瘥后防复。在疾病好转甚至痊愈时,还要对身体进行相应的调理防护,避免疾病的再次发作,一方面要对患者的起居饮食、作息时间等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进行康复训练,这是因为患者的气血不平,阴阳不调,需要借助康复调理来补充气血,调节内里。

可见,中医“治未病”理论针对的不仅仅是未病人群,还包含亚健康人群,更包括疾病好转人群,做到了防范疾病、提升生命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医疗效益。

(二)中医“治未病”原则

医者的不断实践证明了“治未病”理论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倡导养生,即通过各种适当的方法增强自身体质,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一般而言,治未病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顺应自然规律,做到起居有常。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因此需要顺应自然规律,结合节气、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采取合适的养生措施,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其次,要关注情绪调整。人的精神情绪对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病理变化的核心因素,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刺激或者是突发的强烈的精神创伤,会给肝脏肺腑造成创伤,诱发疾病。因此,避免不良精神情绪的刺激,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预防疾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充沛精力。生命在于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对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体育锻炼,肌肉发达结实,关节灵活,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了健康和长寿。体育锻炼要做到科学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要做到循序渐进,做到适度适量,同时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疾病预防还需要从饮食方面着手,忌生冷寒凉食物,根据体质不同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如体质偏热者宜凉、体质偏凉者宜温。对于某些疾病需要结合药物预防,最大限度地防止致病,这也是养生学强调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中医“治未病”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作用

慢性病有病因隐匿复杂、迁延不愈、病程长的特点,严重地阻碍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长时间的积累损害了机体,降低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治未病”正是根据患者机能出现失衡或者异常前,采用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指导,保证健康目标的实现。随着医疗理念的进步,中医“治未病”已经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除了应用于养生,还广泛应用于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疾病的萌芽阶段,患者需要保持健康的起居方式和科学的饮食习惯,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这样就可以通过非药物手段进行疾病的预防。当出现病变苗头时,对耐糖量不足的人群建立早期的预防体系,同时借助中医综合措施的辅助,如针灸推拿等进行临床干预指导,可以有效延缓病变的发生。在恢复阶段,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起居、运动作息等进行指导,同时借助中医养生调理手段,综合采用食疗和药膳疗法,进而从整体上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从而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作为世界上成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慢性病的病变除了身体机能的薄弱之外,还有以下危险因素,如肥胖、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体育锻炼不足等。因此,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的,如心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而发病最为直接的原因是高脂血症。因此,如果在饮食上不注意,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油脂食物,势必会在血管内形成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失去弹性和韧度,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如果对这部分人进行早期干预和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理论依据,必然会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广大医者的临床实践足以证明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优势,该理论尊重自然发展规律,重视预防保健,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干预,跟踪患者的发病征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亚健康人群改善体制,增强自身的抵抗力,维护全民的健康,“治未病”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高级的科学思维和防治体系。面对老龄化步伐加快的形势,推进中医“治未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国的医疗成本,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为保障民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需要认清中医的时代价值,不断推进中医“治未病”这一健康工程,不断提升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秀红,张艳,李琴娜.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意义[J].黑龙江医学,2022,46(12):1424-1426+1430.

[2]张冀东,何清湖,王丹,孙贵香.“后疫情·互联网”时代中医治未病全面升级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12):1954-1958.

[3]张冀东,王丹,马继,何清湖,孙贵香,曾小珂,毛欣.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03):479-484.

[4]严家凤.调气: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2(06):1-5+22.DOI:10.16588/j.cnki.issn2096-8426.2020.06.001.

[5]凌俐,欧严.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1):148+150.

[6]顾舟霞.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2):85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