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审智:实施劳动教育的突围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审美审智:实施劳动教育的突围路径

谢昌霖

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

摘要: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抑或是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把劳动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学校在审美审智下如何实施劳动教育以及找到有效地突围路径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抛却以往走过场的劳动教育方式,在学习生活中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理念,让广大青少年能够通过劳动教育,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获得较高的劳动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审美审智;突围路径;青少年

“劳动教育”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落实,方能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抑或是整个社会,都要为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供良好的场域和外部环境。当全社会都形成了一个关于“劳动最光荣”的集体无意识,那么审美审智便有了具体的评价依据。但事实上正是因为出于对劳动教育缺失的担忧,国家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相关意见。而这个地方的豁口也是我们本研究的突破口,本研究将结合相关意见,立足劳动教育,作出相关的逻辑论证,以期能够在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强烈的期待背景下,对如何实施劳动教育作出一个审慎的诠释。

一种真正的劳动教养是由内而外的,体现着较高的人性道德的一种品质。我们可以如此断言:一个人只要他懂得了劳动的价值,懂得了幸福的来源,那么他就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在德智体美劳这“五育”并举的教育路上,我始终相信,劳动才是“五育”中的第一链环,没有良好的劳动教育,哪来的道德的培养,何来审美能力的提升?更遑论智育和体育的实践了。一位真正热爱劳动的人,他更加愿意横向发展,也更加注重纵深突破,让自己成为一个愈加完美的人。“越努力越优秀”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理,同样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越优秀越努力”,这正是本研究中关于“劳动教育”设定的行为指南。

本人以为,实施“劳动教育”的最难之处在于寻找突围的路径,因为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方法上的一二,而实际上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辩证思考,根本于事无补。由于长时间对劳动教育的漠视所形成的意识是一个惰性系统,它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在社会群体中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突围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与等待,更重要的是在突围方法上做到创新、系统、科学。本人结合自己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经验,重点提出以下几点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劳动教育课程系统性地开发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为了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全国的青少年接受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既然劳动教育已经被放在战略性的地位,做好相应的设计和规划则大有必要。首先,国家政策层面应该出具相应的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跟其他文化课程的标准一样。给不同学段的学生以最低的标准设定一根红线,不然劳动教育的实施很难真正付诸实践。上文我们已经提到,那些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具有惰性,如果没有政策层面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劳动教育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尚待考证。

其次,在课程最低标准的基础上,我们要解决课程内容及其系统性问题。课程标准中应当规定不同学段的孩子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中能够接受或者说是应该承担上劳动义务。这就给家庭、学校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依据。现在最为盲目的其实是家庭对孩子在劳动上的义务规定,父母出于“爱孩子”的私心,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以为孩子做家务就是对孩子的折磨,感到于心不忍。让我们看看《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说法:“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1]当父母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便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样,在学校层面,学校更加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做出符合校情和学情的劳动教育。因为课程标准做出了条分缕析地说明,所以系统性便成了课程标准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因为其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无论是纵向的任务编排,还是横向的课程设置,都经过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大量观察、实践以及论证,是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环节的实施将会助力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二、劳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国家层面提出的劳动教育只能从宏观层面做出一些规定,它必须具有相当的弹性。因为我国地域广阔,不仅存在南北方的差异,城镇和农村的异同,还存在民族习惯的不同,所以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基础上,地方政府,甚至学校还应该结合各自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用合乎民情、学情的劳动任务及劳动标准来指导相应的劳动实践,所以合理利用本地本校的劳动资源来开发课程,就变得具有适切性。农村的孩子无论是面对田间劳动,还是家务劳动,都应该能够做到驾轻就熟,尤其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留守在家的儿童,他们更应该学会通过劳动来促进自己的成长,唯有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那些孩子才能真正踏出人生的第一步;唯有从劳动生活中明白生活的不易,明白只有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劳动便产生了更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城市中的青少年,他们的劳动资源相较于农村孩子而言更为匮乏,但这并不等同于我们可以漠视他们劳动习惯及劳动能力的培养。除了日常的家务劳动以及学校的教室卫生等日常劳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系统组织各校利用合适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的培训,目前嘉兴教育局在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这一块还是具有前瞻性,笔者所在的高中段的孩子,几乎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机会去绿色学校、职业院校或者是工厂参观或学习各种生活技能、了解工作程序,感受他人劳动的艰辛,这可谓是一个典范。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有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到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2]

不过,在这块内容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家庭的劳动教育。因为教育部门或学校所设定的劳动课程基本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但是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态度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是正相关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家庭的劳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期待着看到现在的青少年拿捏父母,把父母对他们的爱视为理所当然,认为父母帮自己完成一切是天经地义。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家庭也应该从孩子的认知开始萌芽起,就按照孩子的成长需要,给予一定的劳动量,这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任务。这里要注意措词的重要性,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让孩子完成家务劳动,而不是帮助父母做家务劳动”。

三、劳动评价机制的建立

既然劳动教育已经课程化了,那么评价机制当然必不可少。然而,是选择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每个青少年在每一个学段都应该有规定的学习量,每块任务都赋予相应的学分,除了照顾身体特殊的学生之处,任何其他学生都必须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参与不给学分,参与过程不积极也要扣分,劳动教育实施部门应该如实践行教育行政部门所设定的标准。即先从量化的角度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学段完成适龄的劳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要紧跟学校的节奏。而从上至下,每一级每一个部门严格落实劳动任务,让学生真正能够从劳动中有所收获,假以时日,青少年的劳动意识便会形成,从而会在更大程度上为社会的新风尚带来很强的推动作用。

定量评价相对好操作,因为每个学段的劳动任务中难度上也是螺旋上升的,所以学生从每个劳动任务的完成中就可以获得技能上的提升。而定性评价则相对主观,这种评价方式一般是教育管理者用来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以及纪律进行判断,主要起一个辅助作用。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最终一定要在学生的档案形成结论,结论中既有定量的标记,也有定性的判断。如此一来,学生在档案中的记录就给下一个学段,或者说是用人单位以参考。这样一来,学生的劳动结果的评价就把整个社会联动起来,从而给学生及其父母以外部推动力。

四、劳动文化氛围的创设

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劳动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劳动文化氛围的创设上来。这是一种软文化,其力量远远大于外部的强制力量。因为到了这个程度,全民的劳动意识已经完全内化于心,外塑于形了。不过有一点担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后现代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后现代主义主被称为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挑战与解构传统是后现主义思潮的重要特征,它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传统观念,如果整个社会行走于“解构与批判”的路上而难以回转,那么传统中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可能被稀释。所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共同致力于劳动文化氛围的创设就变得极为重要。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大事宣传,让每一个人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劳动义务。可能有人也会认为,国家层面每年也会进行“劳模”的宣传活动,但大家都明白,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深远。比如歌星、影视明显往往吸引了大量的流量,相反大量科学家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关注,这种不对称的差异性关注让很多年轻人以为成为明星就攀上了人生巅峰。我们并非否认明星,因为社会应该是形态多样化,而是希望我们对于劳动教育的强化应该得到更大力度的宣传,“劳动节”只有一个,但是“劳动日”则天天都是。“劳动”应该成为一种社会的行为,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真正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能够让每一个人从小就懂得劳动不仅仅创造自身、创造价值,创造一切的无限可能性。也因为这个逻辑,无论孩子们未来想成为明星,还是科学家,他们都能够从劳动这种生活品质获益匪浅。从而让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孩子是对科学家的尊崇,还是对影视明星的特别关注的二难选择上面。

基于上面四个方面的探讨,再用辩证思维的方式来推衍,我们知道,劳动教育方法是可以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完善的,教育的途径也可以是千万条。但是无论选择怎样的方法,我们都得牢记我们劳动教育的初心,我们绝不希望劳动教育成为一个摆设。在物质文明极度充裕的今天,我们应当居安思危。更加不能用社会整体的繁荣来掩盖社会个体所存在的问题。要知道,我们的灿烂文明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堆积,而未来的时间长河更是遥不可及。通过劳动教育让青少年形成一个劳动至尚的意识,不应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劳动教育是附加在所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关键一环,它本身也是一个全息性的自足系统,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抑或整个社会都应该将劳动教育贯彻始终,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应该创设相应的劳动课程。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超凡说:“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而北宋思想家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劳动教育和中华儿女的使命关联起来,从宏观上去思考我们的教育使命,我以为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劳动教育在新时期的教育中竟是如此地重要,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这样的使命,在成长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杰出人才。国家从战略角度提出劳动的重要意义,而具体到个人,劳动则首先是每个人生存的手段,而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劳动是延续人类命运不可或缺的途径。

从社会层面来看,你永远不可能期待一个不爱劳动的人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长期的怠惰所形成的等、靠、要将会使一个人精神麻木,行为迟钝,缺乏创造力。试问,一个没有劳动精神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私的人,这样的人所创建的家庭、所培养的孩子又有怎样的格局?也许我们个体左右不了社会的最终形态,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但是只要我们的发展能够以劳动的名义,那么我们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的文化便能够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稳定的心理特征,倘若能够发展到这个程度,则是民族之幸、国家之福。

此外,树立劳动观念,不仅仅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勤劳致富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深入骨髓的思想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阶段都能够无虞,它是我们人由弱至强的必经途径,也是人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试想,一个没有基本劳动意识,不懂得劳动内涵的人,他岂能理解劳动的意义。因此,劳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从骨子里流淌着“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质”。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正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才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曾几何时,我们的民族还处在炮火之中,不到一百年的光景,我们的物质文明又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没有民族的创造力,就不会有灿烂的物质文明;居安思危,正是因为物质增长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精神世界的内涵亦需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务必具有持续性,方能使民族的灿烂文明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张万祥编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2] 杜 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陈波 编著 陶行知教育文选[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黄济 王策三 主编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5页.

[5] 靳玉乐 于泽元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 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逻辑. 陈超凡.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501

/c40531-31695396.html

[8]中共中央国务院 .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9]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EB/OL].2020-07-07

 


1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7页

[2]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