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文主任治疗胸痹经验

/ 2

李江文主任治疗胸痹经验

刘小勇 ,赵英革 ,耿玉娟

浚县中医院456250

李江文主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表现为气虚、心阳虚及气阴两虚;标实多表现为血瘀、气滞、痰浊、寒凝,临证时要注意辨证论治。疾病初期患者多为实证,治法多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法;病程进展,日久致虚,病久致气阴两虚,治法应以益气养阴为主;疾病后期,病久及肾,致心肾阴虚,治法以补肾养心、益气滋阴为主。

一、祛痰通络,活血化瘀。《症因脉证·胸痛论》提出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胸闷胸痛矣。指出痰瘀阻络,导致胸痛。现代人多属湿浊偏胜体质,湿浊久之则变为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血液瘀滞,痰瘀互阻致心脉不畅,发为胸闷心痛。在临床上此类患者较多见,表现为胸闷胸痛,入夜尤甚,痛引肩背,心悸,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治疗多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法。方用胸痹1号方,方药如下: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水蛭、三七、生山楂等。

二、益气养阴、活血祛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阳不振,阴邪(寒邪,痰浊,水邪等)干犯,气机阻滞是其发病的机制。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心痛彻背,背痛彻胸,感寒痛甚,痛剧则肢冷而厥,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细或沉滑。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祛瘀为法。方用胸痹2号方,方药如下:太子参、女贞子、三七、川芎、赤芍、红花、丹参、郁金、黄芪。

三、补肾养心、益气滋阴。李主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病程日久,病久及肾,多致心肾阴虚,可常见心肾阴虚证型,心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心悸,眠差等。肾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舌质暗,苔薄白,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沉弦。治疗上以补肾养心、益气滋阴为法。方用胸痹3号方,方药如下:黄芪、女贞子、何首乌、山茱萸、当归、白术、龙眼肉、鸡血藤、茯苓、炙甘草。

病案一:患者男,52岁,务农。初诊:有冠心病史11年,近1年来出现夜间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坐起后可缓解,自觉发作时心律不齐,心悸,乏力,双下肢发胀,口唇发绀,时有气短,近半月来因劳累诸症加重,遂来就诊。就诊时精神倦怠,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胸口闷痛,心悸,动则加重,乏力,发绀,双下肢发胀,纳差,大便秘结,夜寐不安。查体:血压113/83mmHg,心率80次/分,两下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舌体胖而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按之无力。辨证为血瘀,痰阻,水停。治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方用胸痹1号方去水蛭,生山楂,加用厚朴、茯苓、薏苡仁。处方: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8g、丹参15g、赤芍10、三七10g、厚朴10g、茯苓15g、薏苡仁10g。本方共用14剂,诸症悉平。本患为胸痹,气滞血瘀,致胸痛,入夜尤甚;心阳衰微,致脾肾阳虚,心悸,气短;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纳差;水液运化不利,温煦不足则四肢发胀;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血脉运行不畅,形成血瘀,可见舌质紫暗。证属痰阻,血瘀水停。方中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茯苓、薏苡仁、厚朴以健脾,泻肺利水;丹参、红花、桃仁、赤芍活血通脉;三七补血安神。在治疗胸痹时以胸痹1号方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良反应小,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减少了口服强心、利尿剂带来的不良反应。若吐者加用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者,加紫苏子、白果、炙麻黄;若水肿明显并伴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加白术、车前子、紫苏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加菟丝子、仙茅、补骨脂等温补肾阳之品,或酌加桂枝,可配麦冬以防温燥伤阴;阴虚明显者,去附片加麦冬、五味子;若阳脱可用生脉、四逆各方,以益气回阳固脱,并配相应的西药结合应用。中医在防治心血管病上有其独到之处,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但急、慢性心衰、冠心病心绞痛应结合相应指南系统治疗,在应用中药汤剂时应结合西药,中西药结合以增进疗效。

病案二:张某,女,71岁,汉族,已婚,既往有胃病史,近两年来渐感左胸前不适,经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冠心病。一周前因劳累,情志不畅而突发左胸刺痛难忍,伴头晕气短,恶心欲吐,乏力欲倒,经医院急救后,虽已脱险,但胸痛日发3-4次,经用西药控制不理想,而求诊于中医。就诊时症状,心痛日作,胸闷气短,乏力心悸,气喘胸闷,舌苔白,脉沉细。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T改变,本例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虚血少,心脉失养,久之发生心痹,因劳累、情志不畅而发作。治以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方用胸痹2号方,方药如下:太子参15g、女贞子10g、三七12g、川芎10g、赤芍15g、红花10g、丹参10g、郁金15g、黄芪8g、煅牡蛎8g、砂仁8g、猪苓6g、甘草6g

。药后胸疼发作明显减轻,继服药14剂,心电图各导联均明显改善。

病案三:黄某,女,65岁,汉族,已婚。2021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一年,加重三个月。患者一年来每因劳累而发作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心悸,气短,常服消心痛等药,病情尚稳定。近三个月来,心前区疼痛发作频繁,上楼、干活均可引发,每天2~4次,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患者就诊时症见:素有腹胀,嗳气,恶心欲吐,乏力,肢倦,大便粘滞不爽,心悸,气短,睡眠入睡难,多梦易醒,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细滑。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51%。治以补肾养心、益气滋阴为法。方用胸痹3号方,方药如下:黄芪20g、女贞子15g、何首乌15g、山茱萸10g、当归10g、白术15g、龙眼肉8g、鸡血藤10g、茯苓10g、炙甘草8g、砂仁8g、生山楂10g、神曲10g。药后心痛次数减少,睡眠改善,腹胀、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去神曲,砂仁,加郁金12g,醋元胡15g,生谷、麦芽各30g,14剂,水煎服。药后心前区疼痛一周发作1次,纳食好转,乏力也有改善,继如法调理一个月,诸症消失,心电图也基本恢复正常。

本案患者冠心病因劳累发作心绞痛,且心悸、气短、乏力等症明显,伴见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均为胸中阳气不足之症,胸中阳气,依赖于脾、肺二脏功能健旺,其中尤以脾的作用更加突出患者素有腹胀,纳呆,恶心,乏力,大便不爽,知其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浊阴不化,痰湿内生,痹阻心脉引起,此证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为主,标实痰湿内阻,二者均与脾胃相关,故调理脾胃为治本之法,该法以健脾和胃,调补宗气,降逆化浊为主,其中药物炙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炒白术健脾益气;厚朴花、半夏、旋复花、砂仁降逆和胃;藿梗、荷梗芳化湿浊;茯苓、炒枳实祛湿理气通腑;远志、夜交藤安神宁心。该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二陈汤和胃理气除胀,又寓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祛浊之法,枳术丸通腑泄浊之力,全方重在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升清降浊顺畅,则湿浊祛,气血生,心神亦得以安定。故药后疼痛即减轻,二诊又加化痰止痛,消食化浊之剂,经治脾胃症状完全恢复,心前区疼痛也随之消失。

临床观察

2021年10月--2022年11月,通过经验方(胸痹1、2、3号方)对临床诊断为胸痹的56例患者治疗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女性32例,男性24例,年龄48岁-75岁,病史最短3月,最长20余年,中医均诊断为胸痹。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为常规口服西药,结合胸痹经验方治疗

治疗效果

其中症状明显改善49例(87.5%),好转5例(8.9%)无效2例(3.6%)。总有效率达96.4%,无效病例多为合并症、基础疾病多或不愿配合中药口服治疗患者,总体疗效分析,疗效优于常规口服西药,胸痹经验方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研究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