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

阮贤桂 ,龚冬明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省  南宁市  5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早产儿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50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观察组27例,组间差异在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风险识别理念支持下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穿刺部位出血,在观察穿刺点肿胀及渗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对PICC置管的早产儿进行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提高早产儿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PICC;风险识别;预见性护理

PICC置管因其能减少穿刺次数、易维护、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操作便捷等优点[1]。但由于该项治疗为侵入性操作,且新生儿年龄相对较小,对外界刺激的免疫不足,极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风险识别理念是指识别并评估个体受到伤害的潜在风险,采取相应应对措施的过程,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2]。预见性护理有效融合临床实践、医学理论及护理知识等,可通过系统地构建临床问题,帮助医患双方合理、恰当的选择治疗、护理方法本文对50例PICC置管早产儿实施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预见性护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价值,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1. 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选取2021年1月-7月住院的早产儿23例,男13例,女12例,胎龄28-35周(平均30.51±2.83周),出生体重0.89-2.11kg,(2.17±0.38)平均值(kg)选取2021年8月-2021年2月住院的早产儿27例作为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胎龄27-35周(平均29.01±2.06),出生体重0.81-2.08kg,(2.21±0.41)。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picc常规护理操作流程,首选上肢静脉-消毒铺巾-穿刺后3M敷贴固定-X线拍片确定管端。

1.2.2观察组实施风险识别,寻找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相关原因:①静脉炎与固定不当的穿刺次数及烦躁不安有关。②导管堵塞:与患儿管腔细小、凝血功能障碍、输液浓度过高、导管受压或移位、有无沉淀、封管方式不正确等有关[3]。③导管脱出:主要与患儿好动、导管固定不当等有关。④穿刺点出血:与患儿无意识活动较频繁有关。

1.2.3定制并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①与医生讨论早产儿的用药及大概周期;确定置管时机(生后5-7天,使用脐静脉置管过渡)。②根据早产儿自身的血管条件选择(下肢-头颈-上肢)[4]。③穿刺前予适当的安抚镇静,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团队进行穿刺,确保一次成功。④穿刺成功后予B超检查管端后予3M敷贴固定后再行X线拍片确定管端,外露管固定位置易折点予固定。穿刺后出血点予纱布折叠后压迫后借助弹力绷带包扎,每4小时放松一次,每次15-20分。对长期使用脂肪乳的高渗透压的早产儿在PICC穿刺的血管预防性外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如血管有硬结外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配合水胶体敷料黏贴。④执行规范的冲管流程,持续输注脂肪乳或输液速度<2ml时每隔6小时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1次,冲管前不抽回血。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早产儿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调研中所有数据资料均运用SPSS23.0系统实行专业分析,当中计数数据运用(x±s,%)代替,两组差别比照运用t、X2检测。若两组比照结果P<0.05,则说明实验价值显现。

  1. 结果

表1.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留管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一次穿刺成功率

穿刺所需时间

留管时间

对照组

23

20例

35分钟

15-19天

观察组

27

25例

32分钟

18-21天

表2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穿刺部位出血对比(n  %)

组别

例数

静脉炎

导管堵塞

导管脱出

穿刺部位出血

对照组

23

5

3

3

5

观察组

27

2

0

1

2

3.讨论

新生儿皮肤较薄且脆弱,皮肤内弹力纤维及结缔组织尚未发育完全,皮肤的屏障功能降低,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高发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影响患者治疗效果[5]。风险识别理念支持下预见性护理干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通国分析风险因素的原因,提供相关护理服务措施,满足其护理需求,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相关不良情况发生风险。本研究以早产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为基点,制定了预见性护理干预:引入医护团队,延后早产儿PICC置管时机提高早产儿对PICC置管的耐受性[6]。改变传统上肢优选血管,选用下肢及头部置管减少管端的飘移及导管的脱出。通过调整输液滴速、正确冲管、置管处血管预防性外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有效的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PICC置管新生儿患者进行风险识别理念支持下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并可改善穿刺点肿胀、渗血情况,进而减轻新生儿痛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佳宁,王红利,高峰.风险识别理念支持下预见性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22,28(02):106-108.

[2]姜贺,张娇燕.实习护生识别病人风险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0,34(4):74-77.

[3]任彦峰,王丽燕,李慧.预见性护理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1,10:1868-1869.

[4]张辽,李亚琴.精细化护理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7(26):145-147.

[5]罗飞翔.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相关性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7.

[6]徐晓梅.肝移植患者应用PICC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天津护理.2010,18(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