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

梁明

大庆龙南医院东湖院区   黑龙江大庆 163416

摘要:目的 评价在急诊科患者治疗中应用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6例于2020年1月至6月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奇偶数法随机均匀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和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统计并计算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抢救成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00%、96.2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 在急诊科患者抢救时应用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急诊科;应用效果;自理能力

急诊科属于各大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如果在转运过程中受到环境、人力等因素影响,容易引发不良医疗实践,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与质量势在必行。本文将评价在急诊科患者治疗中应用结构化急诊护理途径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106例于2020年1月至6月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奇偶数法随机均匀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例,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3:20,平均年龄(43.62±5.06)岁;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1:22,平均年龄(43.78±5.12)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内容如下:(1)构建结构化急诊护理小组:依据日常工作表现与临时考核成绩选拔20例急诊科护理人员,并推选一名组长,组长由护理年限高于10年的专科护士或N3层级护士担任;副组长由护理年限高于8年的N2层级护士担任【1】。工作前,根据管理主体状况、目的以及相关管理办法构建管理标准。(2)完善结构化急诊护理流程:依据实际工作目标及管理流程,构建急诊科护理流程考核标准与办法,明确护理工作潜在问题,包括急诊科患者抢救、留观护理等,各项工作需围绕结构化护理路径内涵开展。重点关注工作流程中的启动响应、各成员主体责任、安全转运等问题。现场核查内容包括各关键时间节点(如启动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等)、掌握护理人员在抢救中的责任定位以及抢救中常见问题等【2】。(3)实施:抢救现场需各位医务人员找准工作定位、明确自身职责。抢救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急救护理现场,完成相关数据记录;气道护士工作重点在于完成心电图监测、氧疗以及心电监护;辅助护士则需要完成相关样本采集、构建静脉通路。(4)心理干预:值班护士需要加强与患者间交流,尤其是家属不在身旁的患者,给予患者更多鼓励与安抚,做好健康常识宣讲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信心,拉近护患间距离。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语气轻柔、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保持积极、耐心、热情的态度,避免患者产生压迫感。就听力偏差的老年患者而言,可给予患者更多行为上的鼓励,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另外,护理人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患者情绪上的变化,为患者讲解临床治疗成功案例,树立治疗信心;积极引导患者宣泄,扮演好倾听者角色,了解患者疑问与需求,尽可能满足【3】。(5)分析改进:构建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交流群,组长加强管理,引导成员分享工作经验,分析现阶段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该问题展开讨论,构建优质的解决方案。

1.3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量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量量表(SDS评分)进行评估,分数越高不良情绪越严重;(3)护理满意度:选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超过85分,视为非常满意;分数在60~85之间,视为满意;分数低于60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选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选用(±s)表示,并通过T进行验证,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通过χ2进行验证,若P<0.05,说明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

2 结果

2.1 治疗成功率

53例研究组患者均已救治成功,成功率高达100.00%;53例参照组患者有6例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或抢救无效,出现致残或致死行为,成功率为11.32%,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

2.2 心理状态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情况(±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分)

SDS评分(分)

参照组

53

66.25±4.08

67.81±4.31

研究组

53

55.34±3.89

57.92±2.52

t

14.09

14.42

P

<0.05

<0.05

2.3 护理满意度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参照组

53

13(24.52)

25(47.16)

15(28.30)

71.69

研究组

53

35(66.03)

16(30.18)

2(3.77)

96.22

χ2

11.84

P

<0.05

3 讨论

急诊科作为各大医院接纳突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枢纽,受到更多人关注,常规护理模式在处理急重症性患者时,存在手续办理繁琐、处理效率低等缺陷,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4】。因此许多医院常识结合急诊科人力资源状况组建结构化急诊护理团队,各医护人员明确自身责任、在抢救中精准定位,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另外,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强化患者心理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

总而言之,在急诊科患者抢救时应用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彭传兰,张敏,曹立军,等.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4):20-22.

[2]邓婷艳,陈小娟,梁望飞.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4):52-54.

[3]海宁静,颜惠民.急诊护理中实施结构化团队管理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4):174-176.

[4]张玉坤,王钰炜,王丽竹,等.急诊科结构化护理团队对体外心肺复苏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0,1(6):5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