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儿科安全文化构建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品管圈在儿科安全文化构建中的作用

颜晓蔚,许严文

宿迁市泗洪医院,江苏 宿迁 2239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儿科安全文化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小组成员通过评分选定“基于安全盾模式的儿科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为本期活动主题,对活动开展前医院患儿安全文化认知问题开展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安全文化认知由原来的46.39%提高至5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安全相关知识考核均高于活动前(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安全文化认知,有利于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保证患儿安全,也提高了护士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品管圈;住院患儿;安全文化;构建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种优秀的管理方法,强调“自上而下,自动自发,团队合作”的基层质量管理理念,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方位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质量改善意识,是保障医疗质量的有效收段[1]。为保障患儿安全,进一步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本科于2022年2~9月开展了“基于安全盾模式的儿科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2月~2022年9月在儿科住院,有安全行为观察的患儿对照组704例、观察组766例,对开展QCC前后患儿安全行为进行比较。2组中,男666例,女804例,平均年龄5岁;2组患儿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组圈

本科于2022年1月份采取主动报名的方式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由18名圈员,2名圈长,1名辅导员组成。圈员自己设计圈徽,通过投票“希望圈”票数最高,为本圈圈徽。职称:副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管护师8名,主治医师1名,护师4名,护士1名;文化程度:本科17名,专科1名。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对圈员进行了详细分工,旨在做好住院期间患儿安全行为观察,减少意外,提高护理安全。

1.2.2主题选定

18名圈员用L型矩阵给上级政策、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四个维度进行打,每人以1分为总分,分别评价四个维度,得分越高的维度权重所占比例越大,最终选择“基于安全盾模式的儿科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为本次活动的主题。通过STORY判断表,判断此期主题是“课题达成型”。主题选定见表1。

表1 主题选定统计表

主题评价题目

上级政策(0.26)

重要性(0.24)

迫切性(0.28)

圈能力(0.24)

总分

顺序

选定

降低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点渗血发生率

2.08

4.8

2.8

2.88

12.56

8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的构建

4.16

5.28

6.16

5.28

20.88

5

基于EAP模式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状况的改善

4.16

4.8

5.6

3.12

17.68

6

基于安全盾模式的儿科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9.88

9.12

8.96

8.16

36.12

1

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早产儿护理模式

3.90

3.36

5.04

4.32

16.62

7

提高患儿雾化吸入发热依从性

6.76

5.76

5.60

5.28

23.40

4

提高住院患儿24小时护理时速

9.36

5.76

5.6

4.32

25.04

2

儿科护理质量指标管理体系的构建

6.76

5.28

6.72

6.24

25.0

3

1.2.3计划拟定

采用5H1W的方法详细拟定此圈活动的计划,具体包括: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课题明确、目标设定、方策拟定、最佳方案选定;对策总结,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10个步骤。

1.2.4课题明确

圈员通过制定查检表,对安全文化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检查时间从2022年3月9日~3月28日。检查内容包括: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护士护理风险认知;不良事假;身份识别;满意度;质量安全指标。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望差值与攻坚点,制定标准化儿科常见病“CFIE”临床护理路径。

1.2.5目标设定

遵循80/20法则,采用公式法设定目标[2]。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1.2.6方策拟定

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据攻坚点制定多种形式的方策探究表对此次要因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投票、调查问卷等形式最终确定3组对策。对策一:①多形式,多途径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对策二:②优化制度体系,保障患者与护士安全对策三:③多维度服务创新实践,规范护理安全行为。方策适合计划表见表2

表2 方策实施计划表

项目

方策群组内容

阻碍与副作用

解决方法

负责人

实施时间

实施地点

方策群组一

运用“杜邦”安全管理理念优化、修订护理各项制度,创新护理管理工具,提高护理安全性

对安全管理理念理解不透彻

查阅相关资料

裴敏如   石倩倩

6月13日-7月03日

儿科病房

方策群组二

录制宣传视频,建立互动平台,统一完善安全标识,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安全文化

制作视频难度大、耗时长

学习拍摄剪辑,请专业人员指导

裴敏如   石倩倩

7月04日-7月31日

儿科病房

方策群组三

建立护理知识题库,开展理论、操作竞赛,展开“一对一”帮扶活动

护士缺乏自信心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给予奖励

裴敏如   石倩倩

8月01日-8月15日

儿科病房、示教室

1.2.7 最佳方案选定与检讨

1.2.7.1护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培训活动开展方式不够多元化;仪器操作流程不熟悉,使用安全风险较大现况描述。 对策内容:①建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②优化安全警示标识,护理用具创新改良③仪器设备以及流程创新④创新教学培训模式

1.2.7.2缺少安全文化培训课程医院安全文化氛围不足;患者参与质量安全力度低。对策内容:开展安全文化学习培训情景模拟演练典型案例分析,完善非惩罚性激励机制增加互动平台,加强与患者联动

1.2.7.3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率,坠床发生率,身份识别发生率低年资护士缺乏经验,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较弱团队配合缺乏默契,影响工作效率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考核标准不完善,未及时更新对策内容:制定标准化儿科常见病临床路径医护一体化三提升低年资护士安全行为规范优化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

1.3评价标准

对比前后安全行为调查表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有形成果

2022年10月,对策实施完成后收集8、9、10月的数据,进行了对比,选取部分成果展示,成果如下表3。

表3  有形成果展示

改善前

目标值

改善中

改善后

护士识别风险的能力

69.11%

85%

85%

100%

患者参与质量安全力度

76.47%

90.00%

89.70%

91.00%

医院患者安全文化

3.3

3.8

3.75

3.9

医院安全文化积极反应率

44.36%

13.62%

13.80%

13%

不良事件报告积极率

50%

72%

70%

75%

患者满意度

89.47%

95%

97%

98.04%

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

82.78%

92%

91%

92.86%

药物外渗

7.76%

4.00%

3.80%

3.77%

2.2 无形成果

无形成果雷达图见图1。

图1 无形成果雷达图

3 讨论

儿科护士年轻化、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临床经验相对缺乏,护理安全意识不高。儿科的工作特点导致护理难度大,容易发生差错,给护士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工作倦怠,直接导致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影响患省安全。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儿科护士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占总体风险事件的69.50%,这说明低年资护士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控意识。

目前,品管圈已经广泛应用于护理专业,且对于护理质量的改善提供很大帮助。品管圈活动期间,圈员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提升了科室的凝聚[3].通过活动开展,让参与者享有更高的参与权,护理质量管理不再以护士长为主,而是全体护士一起参与,从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4].通过此次品管圈大大提高了住院患儿安全文化认知率,会的了患儿与家属的认可[5],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伟林.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操作手册[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2]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朱其华,冯银平,梁娣,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5,14(2):16-17.

[4]姜征,张松清.品管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2):72-73.

[5]倪冬梅.“品管圈”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