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

赵雪,丁小平,陈凤英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择选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交替分组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护理前后 NIHSS评分与ESRS评分、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后护理后的NIHSS评分、ES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复发风险,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高,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当前,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密不可分。然而传统护理工作中,仅仅是配合治疗的常规护理操作,效果不甚理想。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工作受到临床重视。临床护理路径是为患者制定合理、表格化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每项诊断和护理计划总结而成,工作重点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一种有预见性、有计划的护理模式,使患者自觉参与疾病的护理中[1]。本文就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交替分成法分成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79岁,平均(62.35±4.27)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6-80岁,平均(62.31±4.23)岁。2组一般资料满足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表下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1)入院时,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做好入院介绍,为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解释工作,使患者熟悉医院制度、医护人员、病房环境等。(2)入院第1d,对患者讲解检查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并释放褥疮预防、肺部感染、便秘的预防性护理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皮肤清洁工作。(3)入院第2-3d,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给予氧气治疗、心电图监测及相关指标化验,观察导尿管畅通情况,指导患者正确咳嗽的方式。(4)入院第4-10d,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通知相关化验,给予氧和心电图监测,告知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床边活动指导、主动被动运动,加强泌尿系感染的预防。(5)入院第11-20d,患者此时生命体征已经相对平稳,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语言障碍患者接受发音、命名和复述训练;肢体功能障碍者加强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协助患者进行一些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坐起和坐姿锻炼、站立锻炼、转移和平衡训练。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基本可以出院,协助患者办理相关手续,做好疾病预防、饮食指导及康复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定时回院复查。

1.3观察指标

(1)NIHSS评分与ESRS评分;(2)护理满意率。

1.4评价标准

采用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最高分42分,分数越高,神经缺损功能越严重[2]。采用essen脑卒中复发风险评分(ESRS)评估2组护理前后的的卒中复发风险,轻度危险:0-2分,中度:3-6分,高度:7-9分,分数越高,复发风险越高[3]。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2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护理态度、临床护理路径等内容,量表总分100分,根据得分进行评价,包括≥85分、60-84分、<60分,将评价内容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总例数-不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5.0处理本研究数据,“”、()分别表示计量、计数,分别行t、2检验,P<0.05,则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NIHSS评分与ESRS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ES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NIHSS评分与ESRS评分(± s,分)

分组

例数

NIHSS评分(分)

ESRS评分(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0

22.34±5.76

8.54±4.25

7.43±1.48

4.33±1.38

对照组

50

22.45±5.64

12.26±4.37

7.35±1.17

5.26±1.46

t

-

0.097

4.315

0.300

3.273

P

-

0.462

0.000

0.383

0.001

2.2 满意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满意率明显较高,P<0.05,见表2:

表2 满意率[n(%)]

组别

例数

很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50

25(50.00)

23(46.00)

2(4.00)

48(96.00)

对照组

50

23(46.00)

19(38.00)

8(16.00)

42(84.00)

-

-

-

-

4.000

P

-

-

-

-

0.046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临床急症,主要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供血区的组织坏死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与临床护理密不可分,早期治疗中给予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指标。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护理,还可提高患者对脑梗死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自护能力,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对护理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有着促进作用[4]

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内容为选定执行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要求其制订护理计划和流程,并进行护理指导,这就要去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护理记录详实可靠,护理态度认真负责,对患者开展监测、检查、诊疗、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疾病预防、出院指导及护理效果评价等,护理人员根据流程完成护理任务,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配合度[5]。护理路径下的护理工作的实施,严格遵照工作表,根据每日发放的工作流程完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失误和漏洞,进行整改,定期记录患者提出的意见,改善护理方式,调查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质量考核[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ESRS评分低于对照组,由结果得知,观察组可获得更优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提升护理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汤晓萍.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 2021, 11(17):2.

[2]楼丹, 严一核.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 医院管理论坛, 2020, 37(11):4.

[3]孔莉.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价值[J]. 心理月刊, 2020(21):2.

[4]叶丽丹.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 24(6):3.

[5]张丽萍.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36):2.

[6]黄丙美, 莫静霞, 崔钰琼,等. 优化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 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