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Meta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5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Meta分析

张耀华,曾凤飞,余强,张明铭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湖南 长沙 430011

[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预防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Meta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①年龄:OR为3.2,95%CI(2.67,3.83);②导管留置时间:OR为17.66,95%CI(9.68,32.22);③疾病因素:OR为44.69,95%CI(27.96,71.43);④APACHEII评分:OR为14.68,95%CI(9.69,22.24);⑤免疫功能低下:OR为2.5,95%CI(2.01,3.11);⑥静脉营养:OR为14.68,95%CI(9.69,22.24);⑦置管者年资:OR为2.27,95%CI(1.72,3.00);⑧多腔导管:OR为4.06,95%CI(2.81,5.86)。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疾病因素、APACHEII评分、免疫功能低下、静脉营养、置管者年资及多腔导管等。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中心静脉导管属于广泛用于危重医学的血管内置管技术,可有效监测患者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及治疗用药等,同时也在肠外营养、液体复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3]。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同时也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及经济压力。目前多项研究称[4-6],将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性感染作为衡量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标准之一。查阅相关文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在血液透析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在神经外科及重症监护室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神经外科及重症监护室方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进行常规meta分析,为临床制定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等,检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采用文献管理软件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归纳及整理等,并通过去重的功能筛选所需文献,初筛主要筛选文献的题目以及摘要,再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等筛选不符合研究的文献,详细阅读文献全文进一步进行筛选,同时结合参考文献,对所选的文献题目、发表年份以及第一作者等进行筛选,并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样本量、导管类型等,对各个文献的结局治疗进行汇总和分析,为了提高数据提取的准确度,选取2名专业人员进行判断。

中文检索词:“中心静脉导管”“重症室”“感染”“神经外科”“病例对照试验”“队列研究”;英文检索词:"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tensive Care Unit" "Infection" "Neurosurgery" "Case-Control Trial" "Cohort Study"。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进行检索。

1.2纳入标准

①均为国内外发表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如神经外科或重症室等);②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或者队列研究;③数据资料均完整的研究;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标准明确。

1.3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的文献;②文献质量较差且无具体数据记录的文献;③综述类型、会议类型或者动物实验类的文献;④难以获取全文的文献;⑤入院就诊之前便已经确诊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1.4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选2名专业人员对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初筛文献的题目、摘要,复筛全文,如果2名工作人员出现意见分歧,由第三方裁定。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

1.5统计学方法

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二分类变量采用OR及95%CI表示;连续变量采用标准化方差(SMD)或者方差(WMD)及其95%CI表示。采用Q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并结合I2进行定量判断。若P>0.1,I2≥50%时,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文献数量≥10篇,绘制漏斗图判断文献偏倚情况。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482篇文献,最终纳入15篇文献[7-21]。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文献筛选流程

2.2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估

文献特征见表1。方法学评估显示,有12篇达到低度偏倚风险,文献质量较高,其中有7篇文献达到6分,见图2。

表1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估

纳入文献

研究类型

危险因素

陈丽霞 2021

病例对照

①②

袁海蓉 2021

病例对照

①②③④

郭晓菊2016

病例对照

①③

乔莉2020

病例对照

纪玉桂2015

病例对照

①②③⑤⑥⑦

杨婷2021

病例对照

①②⑥⑧

严敏2020

病例对照

①②③

杨玉玲2016

病例对照

①②③⑧

尚琴芬2016

病例对照

②⑤⑧

Liu2021

病例对照

Faunes2021

病例对照

④⑥⑧

Moon2018

病例对照

骆莹莹2018

病例对照

②③

吴正艳 2022

病例对照

①②④⑦

方利 2016

病例对照

注:①年龄、②导管留置时间、③疾病因素、④APACHEII评分、⑤免疫功能低下、⑥静脉营养、⑦置管者年资、⑧多腔导管。

图2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评估

2.3Meta分析结果

2.3.1年龄

纳入8篇文献,基于以上的数据,对年龄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见图3),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I2>50%,因此,继续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严敏2020、杨婷2021、纪玉桂2015、郭晓菊2016是造成异质性的原因,删除之后,再次进行meta分析(见图4),删除了4篇文献以后,I2<50%,P=0.17,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得出年龄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综合看,年龄高(>60岁)的人群是年龄低(≤60岁)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3.2倍,95%CI(2.67,3.83)。

图3 年龄

图4 年龄(删除后)

2.3.2导管留置时间

纳入11篇文献,基于以上的数据,对导管留置时间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见图5),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I2>50%,因此,继续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吴正艳 2022、方利 2016、杨婷 2021、杨玉玲 2016、纪玉桂 2015、袁海蓉 2021、骆莹莹 2018是造成异质性的原因,删除之后,再次进行meta分析(见图6),删除了7篇文献以后,I2>50%,P=0.003,选随机效应模型,最终得出导管留置时间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综合看,导管留置时间长的人群是留置时间短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7.66倍,95%CI(9.68,32.22)。

图5导管留置时间

图6导管留置时间(删除后)

2.3.3疾病因素

纳入6篇文献,基于以上的数据,对导管留置时间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见图7),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I2>50%,因此,继续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杨玉玲 2016、纪玉桂 2015、郭晓菊 2016是造成异质性的原因,删除之后,再次进行meta分析(见图8),删除了3篇文献以后,I2<50%,P=0.17,选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得出疾病因素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综合看,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是不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44.69倍,95%CI(27.96,71.43)。

图7疾病因素

图8疾病因素(删除后)

2.3.4APACHEII评分

纳入3篇文献,基于以上的数据,对APACHEII评分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见图9),I2<50%,选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得出APACHEII评分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综合看,APACHEII评分高的人群是评分低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4.68倍,95%CI(9.69,22.24)。

图9 APACHEII评分

2.3.5免疫功能低下

纳入3篇文献,基于以上的数据,对免疫功能低下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见图10),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I2>50%,因此,继续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纪玉桂 2015是造成异质性的原因,删除之后,再次进行meta分析(见图11),I2<50%,P=0.86,选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得出免疫功能低下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综合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是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5倍,95%CI(2.01,3.11)。

图10免疫功能低下

图11免疫功能低下(删除后)

2.3.6静脉营养

纳入3篇文献,基于以上的数据,对静脉营养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见图12),I2<50%,选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得出APACHEII评分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综合看,APACHEII评分高的人群是评分低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4.68倍,95%CI(9.69,22.24)。

图12静脉营养

2.3.7置管者年资

纳入3篇文献,基于以上的数据,对置管者年资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见图13),I2<50%,选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得出置管者年资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综合看,置管者年资高的人群是年资低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27倍,95%CI(1.72,3.00)。

图13置管者年资

2.3.8多腔导管

纳入4篇文献,基于以上的数据,对多腔导管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见图14),I2>50%,选随机效应模型,最终得出多腔导管是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综合看,多腔导管人群是单腔导管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4.06倍,95%CI(2.81,5.86)。

图14多腔导管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疾病因素、APACHEII评分、免疫功能低下、静脉营养、置管者年资及多腔导管等。其中年龄方面,研究发现,年龄高(>60岁)的人群是年龄低(≤60岁)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3.2倍,95%CI(2.67,3.83),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年龄越大者,机体免疫功能较弱,且血管脆性增加,因此,老年人群血管更容易破损,进一步导致老年人群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更大[22-23]。导管因素方面,本研究发现导管留置时间、多腔导管也属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导管留置时间长的人群是留置时间短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7.66倍,95%CI(9.68,32.22),多腔导管人群是单腔导管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4.06倍,95%CI(2.81,5.86),其中导管留置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更大,分析其原因,导管置管的时间越长,有利于导管表面形成一层纤维蛋白鞘,使得穿刺部位定植菌异常繁殖,进而不断向血液内分泌,最终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24-25];多腔导管方面,由于多腔导管在临床上使用频率更高,存在一管多用的现象,使得导管接头开启频繁,进一步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几率。疾病因素方面,结果发现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是不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44.69倍,95%CI(27.96,71.43),分析其原因,如合并糖尿病人群,此类患者糖代谢紊乱,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进一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可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几率,同时此类人群吃时间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病菌的繁殖[26]。免疫功能底下及静脉营养方面,均证实了上述结论,免疫功能底下者及不进行静脉营养治疗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更大[27]。在APACHEII评分方面,APACHEII评分常被用于评估患者疾病情况,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疾病情况越严重,不仅可以预测患者病情,也可预测患者是否感染[28],本研究结果显示,APACHEII评分高的人群是评分低的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4.68倍,95%CI(9.69,22.24),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风险越高。

综上所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疾病因素、APACHEII评分、免疫功能低下、静脉营养、置管者年资及多腔导管等。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本次研究纳入文献数目较少,观察指标也较少,尚未纳入生化指标等,另外部分研究样本量少,可能导致结果存在偏倚性。期待后续研究扩大样本量,进行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慧函,应燕萍,杨丽,等.广西二、三级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22,22(05):706-709.

[2]Jamshidi 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complications. Semin Pediatr Surg. 2019 Feb;28(1):26-32. doi: 10.1053/j.sempedsurg.2019.01.005. Epub 2019 Jan 18. PMID: 30824130.

[3]Saugel B, Scheeren TWL, Teboul JL. Ultrasound-gu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a structured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rit Care. 2017 Aug 28;21(1):225. doi: 10.1186/s13054-017-1814-y. PMID: 28844205; PMCID: PMC5572160.

[4]Kritchevsky SB, Braun BI, Kusek L, et al. The impact of hospital practice 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rates at the patient and unit level: a multicenter study. Am J Med Qual. 2008 Jan-Feb;23(1):24-38. doi: 10.1177/1062860607310918. PMID: 18187588.

[5]Velasquez Reyes DC, Bloomer M, Morphet J. 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17,43:12-22.

[6]Pu YL, Li ZS, Zhi XX, et al. Complications and Cost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ompared With Implantable Port Catheters for Cancer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Cancer Nurs. 2020,43(6):455-467.

[7]陈丽霞.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养生保健指南,2021(9):12.

[8]袁海蓉,聂琴棋,奉玉兰.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临床护理杂志,2021,20(6):11-14.DOI:10.3969/j.issn.1671-8933.2021.06.004.

[9]郭晓菊,汤可,邢霞,安莹莹.脑出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07):44-46+55.

[10]曹晓婷.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高危因素及预见性护理方案分析[J].健康之友,2019(22):245-246.

[11]乔莉,曹洋,袁宏勋,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41(1):125-130.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1.024.

[12]纪玉桂,杨春娜,刘雁.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2):884-886.

[13]杨婷,李迎霞,王晨钟,等.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学及死亡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1):86-90.DOI:10.11816/cn.ni.2021-201900.严敏,陈和月,王登玲,等.基于路径分析模型的胃肠肝胆外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20,37(5):727-729,735.DOI:10.3969/j.issn.1002-3674.2020.05.023.

[14]杨玉玲,李平,张巧萍,林少琴,木冬妹.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2):2037-2039+2146.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12.020.

[15]尚琴芬,陈剑.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6,23(3):170-173.DOI:10.3969/j.issn.1006-5253.2016.03.004.

[16]骆莹莹,林莉,戴志辉.ICU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2):220-221,243.

[17]吴正艳,马荣荣.E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观察[J].全科护理,2022,20(4):560-563.

[18]方利,王凡,孙珂岱,周涛,龚雅利,彭毅志.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04):243-248.

[19]Liu X,Tao S,Ji H,Chen S,Gu Y,Jin X.Risk factors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and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a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program: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nn Palliat Med.2021 Sep;10(9):9398-9405.doi:10.21037/apm-21-1848.PMID:34628865.

[20]Faunes Pérez M,Gonzalez MorandéÁ,Pérez Arriarán ME,et al.Factores de riesgo asociados a complicaciones de catéteres centrales de inserción periférica en recién nacidos[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 newborn infants].Andes Pediatr.2021 Oct;92(5):710-717.Spanish.doi:10.32641/andespediatr.v92i5.3526.PMID:35319577.

[21]Moon HM,Kim S,Yun KW,Kim HY,Jung SE,Choi EH,Lee HJ.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Children.Pediatr Infect Dis J.2018 May;37(5):401-406.doi:10.1097/INF.0000000000001849.PMID:29194165.

[22]María LT, Alejandro GS, María Jesús P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Review of recent evidence.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 2021,35(1):135-140.

[23]Bradford NK, Edwards RM, Chan RJ. Normal saline (0.9% sodium chloride) versus heparin intermittent flushing for the prevention of occlusion in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4(4):CD010996.

[24]Gominet M, Compain F, Beloin C, Lebeaux 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biofilms: where do we stand in 2017? APMIS. 2017,125(4):365-375.

[25]Salonen BR, Bonnes SL, Mundi MS, Lal S. Repair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 Patients. Nutr Clin Pract. 2019 Apr;34(2):210-215. doi: 10.1002/ncp.10262. Epub 2019 Feb 7. PMID: 30729597.

[26]Pollak U.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omplications in the Pediatric Cardiac ICU-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20 ,21(8):769-770.

[27]Debourdeau P, Lamblin A, Debourdeau T, et 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ssociated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thromboprophylaxis, areas for future studies. J Thromb Haemost. 2021,19(11):2659-2673.

[28]Mierke J, Nowack T, Loehn T, et al. Data for validation and adjustment of APACHE II score in cardiogenic shock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percutaneous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Data Brief. 2022 Apr 22;42:108199. doi: 10.1016/j.dib.2022.108199. PMID: 35539024; PMCID: PMC907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