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李佳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市  300054

要:目的:探讨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21年3月-2022年2月间接收的急诊病症患者(82例),均分为观察组(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传统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SDSCA)、焦虑程度(SAS) 、抑郁程度(SDS)、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在进行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后,SDSCA评分(42.14±2.16)高于对照组(36.31±4.52);SAS、SDS(评分49.71±2.33、47.25±1.66)低于对照组(59.82±5.11 、53.71±5.12),两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7.56%(40/41)高于对照组78.04%(32/41),组间P<0.05。结论: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可以控制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构建更好的医护关系。                                                                     

关键词: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急诊科患者;应用效果;生活质量;满意度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系统体制化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创新,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作为医疗服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直接关乎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危。尤其对于急诊科的患者,是整个医院科室中病种最多、重症最集中的科室,病情都较为复杂、不稳定, 需要进行急诊抢救,护理任务繁重,一旦有哪个救治患者出现差错,处理不当将延误患者的救治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1]。所以对于急诊科室的医护人员要求更高,医护人员需要保持最高的工作效率,做好配合工作,护理人员要求专业性更强,保证护理质量。但是目前,据了解急诊科室的就诊人数在逐年呈现上升趋势,急诊治疗范围也在不断的进行扩大,尽管当前急诊科的救治工作多是以团队形式在进行,但也会面对着医护职责分工不明确、配合工作相对缺少默契度,救治效率低等问题。与此同时,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相对于其他科室工作强度更大,压力也更大,随时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还时常会面对患者和家属焦虑情绪,甚至需要面对无法救治患者的死亡打击,产生负性情绪。因此,管理者需从护理质量的“源头”把控,保证结构的科学性,使护理配置更为合理化。本研究通过运用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旨在提高医护团队合作配合严密性,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2月间接收的急诊患者(82例),均分为观察组(结构化急诊护理)和对照组(传统护理)。观察组41例,男/女: 21/20例,年龄18~70岁,平均:(41.2±2.1)岁,急诊类型:心脑血管:13 例,消化系统:21 例,呼吸系统:6例,其他:1例。对照组40例,男/女: 18/23例。年龄18~69岁,平均:(40.9±2.32)岁,急诊类型:心脑血管:15 例,消化系统:18 例,呼吸系统:5例,其他3 例。

1.2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自行或经救护车入急诊科治疗;(2)年龄≥18 岁;(3)意识清楚,沟通能力正常,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功能器官器质性病患;(3)中途退出者;(4)语言、听力障碍。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科护理,患者在进入急诊科后监测其生命体征,进行急症分级,给予对症干预,包括常规的病情监护、急救护理、用药指导,后期的健康宣教、心理指导等。并且按时巡视病房,记录生命体征波动数值,做好治疗辅助工作。

观察组:实施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 1.在试验研究开始前,急症科室进行团队建设会议,组建一支更为专业的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团队。团队成员为急诊科的 20 名经验相对较为丰富的专业护理人员,根据工作年限、职称以及护理能力均分为4个护理组。针对不同护理小组,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开展专业课培训,梳理现阶段急诊患者的护理路径和护理手段,将在实际护理实施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临床护理弊端进行总结归纳,以及对以往出现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将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合理避免;开展国内外护理进展成果研讨学术会议,分享进展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临床护理方案中。定期回顾性分析经典的护理案例,医护之间共享信息,提高专业能力和配合默契度。根据不同护理小组的工作目标制订管理指标。2.建立结构化急诊护理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小组在护理过程中的管理目标、流程,制订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评价体系。根据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组织院内相关专家进行完善修改。3.设定标准化护理工作流程,并进行常态化演练,发现问题,更新流程;设定应急预案以及急诊科病患院内安全转运等。4.制定急诊室责任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明确到个人的具体职能,以急诊科医护人员为主导,保证急诊工作质量。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统一着装,服装得体;加强与医生之间的默契合作,现场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加强急诊患者救治管理,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灭菌管理,定期消杀,穿着统一灭菌服,确保无菌的条件下顺利实施抢救。5.加强沟通工作: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始终需保持温和的态度,有应必答,对无人陪伴的患者要更为用心,加强心理观察,定期为患者进行健康宣讲,讲述疾病与治疗内容,以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高其疾病认知程度,增强治疗依从性。6.进行患者心理干预:急诊科室的患者并发突然,病情相对复杂,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心理问题自查自述方法,责任护士需耐心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的精神压力源头进行分析,了解疾病需求,引导患者倾诉、发泄情绪。7.进行分析改进:定期召开总结会议,不断优化流程,提高结构合理性、科学性。组建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团队工作交流群,及时发现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定期安排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考试,提高各护理小组专业性。

1.4 观察指标

1自我管理行为 (SDSCA)、焦虑程度(SAS)抑郁程度(SDS)(2)生活质量评估(3)护理满意度评价。

1.5 疗效评价

(1)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包括运动、饮食等内容,总分50分,得分越高能力越强;焦虑程度: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超过50分则有焦虑情绪;抑郁程度: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超过53分则有抑郁情绪;(2)生活质量评估:生活质量量表(GQOL-100)评估,从五个维度评估,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3)满意度评价:采用满意度评价表,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系统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SDSCA、SAS、SDS评分比较

结果表明:观察组在进行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后,SDSCA评分(42.14±2.16)显著高于对照组(36.31±4.52);SAS、SDS(评分49.71±2.33、47.25±1.66)低于对照组(59.82±5.11 、53.71±5.12),两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DSCA、SAS、SDS资料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SDSCA

SAS

SDS

对照组(n=41)

36.31±4.52

59.82±5.11

53.71±5.12

观察组(n=41)

42.14±2.16

49.71±2.33

47.25±1.66

t

3.54

2.53

3.31

P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观察组41例患者通过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干预治疗后,生活功能评分(87.71±1.62)高于对照组(82.32±1.51);观察组情绪调节功能评分(87.01±3.22)高于对照组(73.86±2.48);观察组机体功能评分(83.76±1.65)高于对照组(78.77±1.76);观察组心理功能评分(85.42±1.33)高于对照组(79.12±1.43);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85.94±2.16)高于对照组(73.64±2.66);综上所述,以上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评估得分分析 (x±s,分)

组别

生活功能

情绪调节功能

机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观察组(n=41)

87.71±1.62

87.01±3.22

83.76±1.65

85.42±1.33

85.94±2.16

对照组(n=41)

82.32±1.51

73.86±2.48

78.77±1.76

79.12±1.43

73.64±2.66

t

5.21

4.54

4.25

4.27

4.76

P

<0.05

<0.05

<0.05

<0.05

<0.05

2.3满意度评价比较

结果表明,观察组通加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后,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为:1人:2人:38人,总意度:97.56%(40/41);对照组传统护理干预: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为:9人:15人:17人,总满意度:78.04%(32/41),观察组97.56%(40/41)显著高于对照组78.04%(32/41),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路径干预后满意度评价对比(n,%)

组别

不满意

一般满意

非常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n=40)

1

2

38

97.56%(40/41)

对照组(n=40)

9

15

17

78.04%(32/41)

t

6.932

P

0.00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急诊医学在飞速发展,急诊科作为危急患者集中地,抢救和护理任务繁重,此科室患者病情复杂,难以控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然而目前急诊室的常规护理流程相对手续繁琐,结构性不强,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急救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2]。结构化护理路径是一套科学、适用、层次结构相对清晰的护理路径。由以往的研究报道,结构化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可以优化护理路径流程,明确医护职责,定期演练,提升医护之间的配合默契度,缩短救治时间,同时改善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救治成功率。

本研究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能有效优化急诊患者救治流程。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进行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后,SDSCA评分(42.14±2.16)显著高于对照组(36.31±4.52);SAS、SDS(评分49.71±2.33、47.25±1.66)低于对照组(59.82±5.11 、53.71±5.12),两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实施责任制、医护换沟通、心理辅导,周玲玲等[3]研究表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均下降与行为改善相关,与本研究结论相符。观察组干预后生活功能、情绪调节功能、机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87.71±1.62、87.01±3.22、83.76±1.65、85.42±1.33、85.94±2.1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82.32±1.51、73.86±2.48、78.77±1.76、79.12±1.43、73.64±2.66),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通加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后,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为:1人:2人:38人,总意度:97.56%(40/41);对照组传统护理干预: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为:9人:15人:17人,总满意度:78.04%(32/41),观察组97.56%(40/41)显著高于对照组78.04%(32/41),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构建更好的医护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殷萍,刘亚萍,韩晨旭.二次分诊工作模式在急诊科候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0):146-148.

[2] 安玲玲.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评估[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5):132-133.

[3] 周玲玲,刘姗姗,张迪.结构化护理团队干预对急诊失血性休克病人急救效率、预后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2,20(08):1057-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