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彭云霞

石棉县人民医院 四川雅安 625400

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择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内接收的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分设两组(均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则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就此比较分析两组麻醉效果、相关麻醉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应的麻醉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阻滞奏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对照组更短;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处于更低水平(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获得相较传统盲探更佳的麻醉效果,具有较高安全性,可合理运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有效性;安全性

    手部属于较易受伤的部位,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手术治疗难度。在进行麻醉时,不仅需要主治医师精湛的操作技术,更需要在操作时保持手术部位的绝对静止[1]。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属于现阶段临床中运用于手外伤手术患者的常见麻醉方式之一,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为一种种盲探式操作,需要反复穿刺进行准确定位,对机体神经组织的损伤较大。而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麻醉领域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能够在可视化条件下精准定位,保证麻醉效果[2-3]。本文旨在探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分析对象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入院,共计纳入76例,以数字随机表法分设两组,各组总数均为38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18例。年龄介于36~78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计算求取为(51.50±2.60)岁。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2例、16例。年龄介于32~76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计算求取为(51.70±2.30)岁。通过将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中对比,各项结果均提示不具有显著差异,处于可比范围内(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保持平卧位并保持头部向对侧偏30度,于锁骨中部、内部 1/3 的交界处之上约 1.5~2.0cm处及至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找准前、中斜角肌肌间沟位置并做标记处理。患者均需要使用 0.3% 罗哌卡因 +1% 利多卡因混合液干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麻醉处理: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干预方式,行常规消毒处理后,通过22G 穿刺针对肌间沟标记处进行精准刺入,从下、后、外多方向综合缓慢进针,进针深度以1.5~2.0cm为宜,找寻到异感且确认回抽无血液的情况下将18mL的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入肌间沟内。同时利用拇指按摩5min以促进药液扩散。

观察组纳入患者则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干预方式,所用超声线阵探头为10~20 Hz,于将行穿刺部位紧贴超声探头,从前、中斜角肌之间看到多个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周围有被高回声晕围绕表现的即为臂丛神经。确定位置后,通过平面内技术引导穿刺针从上、中、下 3 点注射阻滞臂丛神经,每点注射 6 mL 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待麻醉药物完全覆盖神经周围即可,总剂量需控制在18mL 左右。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评定标准为:显效,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存在疼痛感觉。有效,术中伴有轻微疼痛感,但对手术的正常开展无影响。无效,伴有明显疼痛感,难以正常手术,需要重新进行麻醉。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级别之和。(2)比较两组患者对应的阻滞奏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麻醉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3)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1.0系统软件对文中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对应计数资料的表述以(%)呈现,行χ²检验。对应计量资料的表述则以(±s)呈现,行t检验,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效果评估结果组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应所得麻醉总有效率结果明显呈更高(P<0.05)。见表1。

表1 麻醉效果评估结果组间比较  [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38)

30(78.95)

 6(15.79)

  2(5.26)

36(94.74)

对照组(n=38)

20(52.63)

10(26.32)

8(21.05)

30(78.95)

χ²

4.146

P

0.042

2.2  相关麻醉指标组间比较

观察组中,阻滞奏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对照组更短;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处于更低水平(P<0.05)。见表2。

  表2   相关麻醉指标组间比较 (±s)

组别

阻滞奏效时间(min)

麻醉完成时间(min)

麻醉持续时间(min)

疼痛评分(分)

观察组(n=38)

3.10±1.30

8.50±1.50

547.50±192.50

2.65±0.83

对照组(n=38)

5.80 ±2.60

12.50±1.45

435.12±138.20

3.86±0.67

t

5.726

11.819

2.923

6.993

P

<0.05

<0.05

0.004

<0.05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3%(1/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9%(6/38),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关键在于局麻药的注射部位是否准确,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属于一种盲探操作,对局麻药注射部位的判定更多的是依赖麻醉医师的相关临床经验,无较为客观的判断指标,且需要操作者具有专业的解剖定位基础[4]。此外,由于此方式需要反复穿刺进行定位,对患者的损伤也较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使得臂丛神经阻滞变得可视化,在操作过程中可精准显示出肌间沟的解剖构成,涉及前斜角肌、中斜肌及周围血管横断面等,有助于迅速找到臂丛神经根及其各个分支位置,准确定位,避免误刺,有效提高了麻醉精准性、安全性[5-6]。基于本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所得麻醉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阻滞奏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对照组更短;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处于更低水平。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基于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明显效果,能够有效延长麻醉持续时间、缓解疼痛,安全性高,可加以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庄芸玲,徐子清,陈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1,34(24):111-112.

[2]李菲.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2):87-89.

[3]陈梓文,黄林生,李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21,40(27):187-190.

[4]王康乐.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探究[J].中外医疗,2021,40(06):195-198.

[5]杨远琪.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2):118-121.

[6]苏杰,李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03):60-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