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及对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天数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脑梗塞患者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及对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天数的影响

俞庆春

福建省漳平市医院  神经内科  福建漳平  3644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早期介入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天数。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两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早期介入治疗;康复治疗;脑梗塞;生活活动能力

脑梗塞是局限性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瘫痪、黑曚等症状,还可能伴随精神障碍、感觉异常等现象,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早期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治疗脑梗塞的手段,可有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但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效果不理想。康复治疗能促进患者通过多种功能锻炼,使运动功能重建。本研究认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效果理想,为了证实这一观点选取了90例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4-78岁,平均(61.44±10.17)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0岁;年龄43-77岁,平均(61.28±10.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稳定;②肢体健康,无残疾或畸形存在;③首次发病者。排除标准:①患有传染性疾病者;②肾脏功能存在障碍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早期介入治疗,入院前3d静脉滴注,(1)前列地尔5μg+生理盐水250mL;胞二磷胆碱0.25+生理盐水250mL;尿激酶初次剂量按体重4400单位/公斤,以0.9%氯化钠溶液配置,以90mL/h在10min内滴完,其后以4400单位/h的速度给药,连续静脉滴注2h。(2)在患者入院就给予醒脑开窍针治疗,选取内关、人中、三阴交、凤池、极权、尺泽、合谷、委中穴位,首先针刺内关,直刺0.5-1.0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泻法1min,然后针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三阴交直刺0.8-1.22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1min,直刺风池0.5-1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min,其他穴位均用捻转提插之泻法,每日2次,每次留针30min,10d为1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同对照组,康复治疗:(1)健康教育。通过访谈、交流等方式项患者讲述脑梗塞相关知识,包括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2)心理疏导。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若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可采用呼吸训练法、幸福疗法减轻患者心理压力。(3)语言康复。由专业的言语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言语功能训练,30min/次,1次/d。(4)肢体康复。等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无进展的1-2d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保证患者卧床的舒适度,肢体处于正常功能位,2h变换一次体位;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30min/次,2-3次/d。治疗3-7d后,可对患者进行神经促通技术,并进行主动运动训练,30min/次,2-3次/d。14-21d后,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1.4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痊愈: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可正常生活;显效: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基本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有效: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2)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巴瑟尔( Barthel) 指数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3)住院天数:记录两组住院天数。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对比行x2检验,计量表示方法为(x_±s),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5

22(48.89)

17(37.78)

4(8.89)

2(4.44)

43(95.56)

对照组

45

16(35.56)

15(33.33)

6(13.33)

8(17.78)

37(82.22)

x2

4.050

P

0.044

2.2两组生活活动能力与住院天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活动能力与住院天数比较(x_±s)

组别

例数

生活活动能力(分)

住院天数(d)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5

31.25±2.66

50.38±3.62

15.69±1.66

对照组

45

31.08±2.47

47.55±3.26

18.33±1.50

t

0.314

3.897

7.916

P

0.754

0.000

0.000

3讨论

脑梗塞会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其功能恢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早期介入治疗该病,可从多靶点发挥多重保护作用,针刺结合静脉注射给药可改善脑部组织的氧代谢和脑血流供应,抑制细胞凋亡,发挥醒脑开窍、复神导气的效果,但单独使用时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效果不理想。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可提高脑梗塞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促使身心功能障碍恢复正常。本研究所用的康复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语言康复、肢体康复4部分内容,其中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对脑梗塞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心理疏导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实施呼吸训练法、幸福疗法来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语言康复通过专业的言语治疗师来促使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肢体健康通过各种活动训练,从而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提高治疗效果[3-4]

由于脑梗塞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肢体活动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症状。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可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原因:在康复治疗中对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肢体康复,通过各项康复训练措施,循序渐进促进患者语言与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曹芳芳,张蕊,陈伟晴,等. 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早期介入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康复预后及日常自理能力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1,45(3):409-410.

[2]蔡瑞兴,夏范蕾. 超早期介入治疗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6):2546-2549.

[3]何书萍,石静华,罗昌韦,等. 早期康复路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系统评价[J]. 现代预防医学,2019,46(4):764-768.

[4]刘娟. 针剌联合现代康复疗法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血管微环境作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0):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