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破碎空间特征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武汉城市破碎空间特征解析

(杨博超,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430063)

一、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向郊区蔓延,导致城乡各种空间形态混杂,用地行为混乱,社会成分复杂,使城市空间破碎化成为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演化的重要特征。武汉市近年来城市化迅速发展,形成大量破碎空间,成为社会问题的隐患源,尤其是在破碎化表现突出的城市边缘区。而且,在破碎空间的研究中,传统的指标体系计量方法不能明确地表明其内在关联与特征,因此,本文以破碎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武汉城市边缘区的流芳站周边地块为研究案例,利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方法对其破碎空间特征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展现空间句法的应用前景,为未来城市对空间破碎化的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提供可参照的方法。

二、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地块概况

1破碎空间的概念界定

首先明确”破碎”的概念。在景观生态领域,“破碎化”是描述景观格局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景观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过程,表现为斑块数量、大小、形状方面出现较大差异。在社会地理学领域,社会碎片化指社会的多元,表现为社会空间的隔离分异现象,一般通过不同的社区类型表征。

在城市规划领域,“破碎化”包括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区域碎片化”表示区域单元、权力空间的分散与多元,通常基于政治、经济,反应区域中政府个数与比重变化。以及区域城镇单元分布的均衡。而“城市破碎化”则是关于城市物质和社会空间由平衡均质向多元发展,并出现新的平衡状态的演化过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建设用地碎化、空间形象碎化等方面。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中,城市破碎空间定义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结构、功能、景观、社会等从原有的均质、集聚、简单、整体,转变为多元、分异、复杂、龟裂的城市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空间结构被道路、河流等割裂为许多碎块,城市空间格局从整体趋向于龟裂,功能上表现为用地性质从单一均质趋于多元异质,社会阶层上表现为居住空间分异与阶层分化,景观上表现为城市景观形态、建筑类型从相对和谐统一变为被不和谐而且混杂。

2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以及景观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研究组织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方法。重点是通过空间的本体性研究,分析与社会经济领域间的关联。空间句法以拓扑学原理为认知角度,依据人对空间的感知程度划分空间尺度。复杂大尺度空间由实空间和虚空间两部分组成,人难以完全感知该空间,因而可以基于可知觉空间,将其分为三种下尺度空间:轴线空间,从某一点所能看到的最远距离的一维空间;凸空间,连接空间内任意两点的直线都在该空间的二维空间。视域空间,在某点所能看到的水平空间范围。

空间句法依此对系统中的每个单元属性进行量化,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城市空间构成。本文主要通过建立轴线、凸空间、视域模型,从三个角度分析流芳站周边的研究地块的空间破碎特征,研究其内在拓扑联系,为改善与建设提供可参考意见。

3研究地块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流芳站东侧,由关南街道和湖口街道(南部)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35平方千米,南临高新二路,北邻湖口一路,西临黄龙山路,东临笃行大道。地块距光谷商贸中心仅3.5公里,东侧为湖北师范学院,西侧为四等货场站流芳站,即将扩建为武黄城铁新流芳火车站,武汉首条BRT的终点站,以及地铁2号线、29号线的换乘站,正处于武汉城市扩张的首选地段。该地区作为城市综合性边缘组团,是快速城市化的重点区域。而现状土地价值低,开发无序而分散,地块性质混合杂乱,与一般城区土地空间相比,具有更不规则、破碎程度更高的特点,作为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凸空间整合度分析法对地块破碎空间的特征解析

针对流芳站东侧公共空间是否与周围空间缺乏联系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主要参数进行分析:凸空间的局部整合度、连接值、深度值及可理解度。局部整合度考察系统中某个凸空间与3步以内所有凸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连接值是指和某个凸空间直接相连的凸空间数量;深度值表示某个凸空间到其他凸空间必须经过的凸空间数量。上述三个参数研究的是流芳站公共空间与周围凸空间的联系,因此它们主要用来描述空间的局部属性。而可理解度是用来衡量是否能够通过局部空间建立起整个空间系统的图景,描述的是空间的整体性。在整个地块中,根据破碎空间定义,我们选择金明谷园小区及其南部城中村地区进行凸空间整合度分析。

我们选取金明谷园小区和旧城区交错的街旁为一处破碎空间。以空间中一处配建有超市的绿小型绿地广场为中心,通过凸空间分析街旁小广场是否与其周边空间单元有一定程度隔离及小广场的辐射使用情况,来分析破碎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计算完成,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凸空间整合度满足与广场距离和到达此处经过的建筑数量的正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广场小径范围内的楼栋住户,距离广场的可达性高,整合度也较高,满足了空间句法凸空间整合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结果。

三、研究地块空间整合的优化建议

1 地块空间特征小结

通过对所选地块进行句法分析发现,流芳站附近开发程度较低,地块无序而分散,地块性质无序而混乱,破碎化程度较高。

在轴线图模型分析中,该处地块空间结构较为随意,特别是东南部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组织形式,由于遗留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农村社区,因此出现了比较随机且较为零碎的空间。进行东南部的破碎空间分析后,选择一块破碎化成都最为明显的局部地区,此处选择的是街旁广场,对其进行凸空间整合度分析,得出广场的使用情况与距离及跨越障碍物数量的下正相关关系。通过视域法的空间分析,得到小广场开敞空间对周围地区控制力较强,但是空间存在散、乱、碎等问题。这与其高可达性是有所违背的。

2 地块空间整合的优化建议

一,通过优化空间属性消除公共空间与非公共空间的隔阂。

流芳站地区地块性质复杂、空间破碎,造成了空间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导致空间资源的浪费,我们可以提高小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理解性,将空间有效调动起来,满足居民对各个空间层次中经济、文化的需求。

二,通过功能布局改善公共空间活力。

通过对小广场的分析发现,广场空间的活力与周围建筑的距离、空间质量和功能合理性密切相关。通过控制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视性分布,将有效控制流芳站东南部的活力分布,从而将该地区转化为一个拥有良好空间活力分布的公共空间。

四、结语

破碎空间的研究离不开对传统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借鉴,要避免借鉴的盲目性和方法的不科学性,关键问题在于加深对破碎空间表征和内在规律理性、深刻的认识。空间句法技术手段恰恰可以弥补传统研究手法对于空间内在性能研究的不足之处,建立空间表征与空间内在性能的联系,是定量研究破碎空间组织的有效方法。

对武汉流芳站周边地块这种城市边缘区的破碎空间的研究并不应该仅局限于空间本身,应该将其和人的心理,行为感知等结合分析,强调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感受。空间句法将破碎空间特征进行量化研究,为破碎混乱的空间生长提供较为可靠的数值依据,使整个研究理论更有说服力。空间特征研究一直致力于将分析方法上升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因此量化与模型分析的出现无疑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新生力量。它以数据为依据,客观判断空间的合理性,较好地结合了数学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