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模式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信息化模式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周进晓 ,谢艳灵

云南省腾冲市中医医院  云南保山  679100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医疗业务的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只有实现医疗设备的信息化改革,才能切实提高诊疗质量与效率,这对使用医疗设备的医护人员与管理设备的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调查了某地某医院的设备管理信息化统计记录,以期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模式;医疗设备管理;应用价值

前言

医疗设备管理是一门较为复杂的专业,涉及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保养以及维修。在传统管理理念下,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对采购环节的管理力度较大,但却忽视了对既有设备的维护。加上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维护记录不够清晰,导致设备管理工作存在大量的隐患。随着医疗领域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革,以便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一、传统医疗设备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动化程度低

在传统医疗设备管理模式下,一旦设备报障,只能由发现故障的人员通过口头传述或电话报修的方式进行解决,这种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慢,且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很容易对病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其次,维修人员在接到信息后需要进行手工登记,为了尽可能尽快解决设备问题,其记录的内容只包括了简单的设备类别、故障原因和修理人员签名,无法开展深层次的故障分析,数据有效率非常低,严重影响了设备的维护工作,也无法为下次采购提供参考依据[1]

(二)公式化套用

由于我国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尚处在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医疗设备管理领域来说,其信息化水平十分有限,很多医院都选择公式化套用已经成功的案例,脱离本医院实际,信息兼容程度也较差,无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二、统计资料与方法

(一)基础资料

目标医院在2020年8月份开始实行信息化模式医疗设备管理,为了检验信息化模式的作用,设置了对照组:选取出管理部门的100名医务人员与200台医疗设备沿用传统管理模式;与观察组:选取出管理部门的100名医务人员与200台医疗设备开展信息化管理模式[2]

(二)统计方法

向对照组的医务人员发放相关管理条例,要求其根据条例内容对160台设备进行管理。

向观察组的医务人员发放专属二维码,以此为基础开发维护管理系统,医务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操作前,需要进行登记上报,平台对部分操作设置了明确的管理流程,如转移、计量、维护、检修和报废等,也涵盖了每台设备的基础信息以及损耗状况,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平台随时查阅机器的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过往管理记录、责任人、报废审批等[3]。查阅和登记方式为使用移动终端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这种登记方式快捷方便,能够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管,医院需要对系统操作进行固化,以便落实对应的监督评价体系。

(三)评价指标

医院需要设计专门的评分表对设备状况进行评分,评分表应该涵盖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危险防治规范、设备完好状况、医务人员管理知识储备量与设备操作熟练度。每项指标的满分为100分,满分为完全符合医疗规范,分数越低表明该医务人员所犯错误越多。同时记录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设备维修状况,对维修工作所使用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零部件成本以及成功维修率进行对比。

(四)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使用Develve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用t检验;技术资料表示为率,用x2检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统计结果

(一)管理评分比较

根据评分结果,观察组各指标参数均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P<0.05)。

表 1 设备管理评分表(分)

对照组

观察组

设备有效使用

7.82±0.92

8.93±0.87

设备放置规范

7.64±0.94

8.66±0.83

设备准备完好

7.97±0.81

8.52±0.87

设备管理知识掌握情况

7.55±0.96

8.70±0.86

设备操作熟练

7.43±0.71

8.46±0.88

(二)两组医疗设备维修情况比较

根据统计结果,观察组在设备维修的各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P<0.05)。

表 2 医疗设备维修情况

对照组

观察组

平均时间成本(h)

9.78±0.94

6.93±1.02

平均费用成本(万元)

146.57±11.20

80.49±9.33

更换部件比例(%)

32.5

15.5

维修成功率(%)

86

98

(三)讨论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传统管理模式的日常巡检质量不高,计量与维修缺少参考依据,导致设备故障概率增加,降低了医疗工作的安全系数,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可扭转的伤害,影响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形象。实际上,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环节较多,管理者除了要具备强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外,还要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降低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损耗的概率,实现设备寿命的切实增长。其中,科学且精细的管理模式能大大提升医疗机构设备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目标医院开发的二维码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设备基本信息的全记录,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二维码获取各种操作的流程

[4]

随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医务人员使用设备的有效率得到了提升,放置工作更加规范合理。统计结果显示,信息化管理后维修设备花费的时间成本与费用成本均有所降低,部件的更换比例也逐渐下降。由此可见,信息化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医务人员可以在长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维护意识,全面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质量[5]

参考文献

[1]闫鑫.“互联网+”时代下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1(23):188-190.

[2]亓玉龙,胡海瑞,李新云.互联网+时代下的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1,23(11):77-78.

[3]张志强.基于APM资产云管家的医疗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实践[J].中国医学工程,2020,28(11):21-24.

[4]薄海建,朱洪亚.二维条形码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01):165+167.

[5]王克婵,吕飙.医改后关于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12):157-160.

[6]王福兰,宋旭,熊刚,樊铮.基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自动报告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22,37(10):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