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CT、MRI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准确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CT、MRI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准确率分析

关若琳

阳江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目的对比CT、MRI在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准确率展开对比分析。方法从2020年7月到2021年10月为本次研究时间,10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实施CT、MRI检查,将病理学诊断结果视为金标准,探讨二者诊断效果。结果病理学诊断、CT检查、MRI检查阳性检出占比分别为60.00%、49.00%、56.00%,且MRI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与CT检查诊断效能相比均显著更高,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疾病中具有一定优势,其整体诊断效能较高,具有理想的准确率,为诊断股骨头坏死带来了科学的临床依据。

【关键词】CT检查;MRI检查;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准确率

    股骨头坏死在临床中并不罕见,患病群体多为老年人,其主要是因为机体股骨头供血异常而患病。导致该疾病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关节脱位、关节外伤等创伤性因素,同时也包括过量使用激素、其他系统疾病等非创伤性因素[1]。一般患者在患病后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局部疼痛、活动受限、骨骼畸形等。现阶段股骨头坏死患者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前者主要适用于疾病早期的患者,后者则多适用于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2]。因此为保障患者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预后,应当遵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而目前在对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主要会采取放射性检查的方法,且以CT检查、MRI检查为主。但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准确率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本文则主要针对100例2020年7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展开分析研究,详情数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0年7月到2021年10月,年龄范围在35岁到78岁之间,均值(54.15±2.48)岁;病程范围在3个月到17个月之间,均值(5.17±1.03)个月;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晓本次研究,签署告知书表示自愿参与。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均使用相同方法展开影像学检查,具体包括CT检查、MRI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CT检查:使用的设备为西门子16排CT,指导患者在检查期间需要保持仰卧位状态,将相关参数设定如下:电流、电压值分别为250mA、120kV,扫描层厚度、层距均为3mm;窗宽为1800-2000HU;窗位为300HU;矩阵为520*520。髋臼上缘为起点,股骨颈基底部为终点,自起点至终点进行扫描。

MRI检查:使用的设备为美国GE1.5T MRI,同样指导患者在检查期间的体位应当始终保持在仰卧位状态,相关参数值如下:扫描层厚度、层距分别为4mm、0.4mm,横断面层厚为5mm;层间距为0.5mm;矩阵为256*256。冠状位序列应用T2WI;横断面序列包括T1WI、T2WI;脂肪抑制技术T1WI进行扫描。T1WI序列扫描需要确保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分别在300ms到400ms之间、12ms到22ms之间。T2WI序列扫描需要确保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分别为4000ms到4500ms之间、90ms到125ms之间。

所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经由两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阅片,若有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交由上级医师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金标准为病理学诊断结果,对CT检查、MRI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对比其诊断效能。其中诊断效能具体包括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计算公式依次为: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x²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P<0.05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

    病理学诊断结果中,共有60例患者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其阳性检出占比为60.00%(60/100),CT检查结果中,共有49例患者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其阳性检出占比为49.00%(49/100),MRI检查结果中,共有56例患者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其阳性检出占比为56.00%(56/100),详见表1。

表1.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n)%]

金标准

CT检查

MRI检查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40

20

53

7

60

阴性

9

31

3

37

40

合计

49

51

56

44

100

2.2CT检查和MRI检查诊断效能对比

    CT检查诊断效能同MRI检查诊断效能相比均显著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CT检查和MRI检查诊断效能对比[(n)%]

组别

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率

CT检查

66.67%(40/60)

77.50%(31/40)

71.00%(71/100)

MRI检查

88.33%(53/60)

92.50%(37/40)

90.00%(90/100)

x²值

14.9178

17.0435

31.2689

P值

0.0001

0.0000

0.0000

3讨论

髋关节是股骨头坏死最主要的发病部位,一般患者在患病初期的股骨头形态变化并不显著,此时若采取及时的治疗,能够对其病情进展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然而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会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问题,此时其患病部位往往会因塌陷而出现软骨变形现象,进而在髋关节囊的部位呈现出水肿、充血等临床表现[3]。这一现象不仅会使其关节功能异常风险进一步提升,而且若患者病情严重,则还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截肢治疗,对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带来的危害较大。

目前临床在对此类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主要会应用到放射检查的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X线、CT、MRI,X线的优势在于价格较低、操作简单,但是具有较高误差,因此应用效果存在局限。CT检查的分辨率相对更高,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患者患病部位实施多层连续性检查,更加容易及时发现病灶区域,使之能够得到及时治疗[4]。但是该方法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且在检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对患者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MRI检查主要是通过多种技术将扫描后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病灶部位清晰定位,不仅能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还能够系统分析患者的片状水肿区域,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作用[5]。本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MRI检查诊断效能显著高于CT检查,P<0.05也再次印证这一理论。

    综上所述,MRI检查股骨头坏死的准确率更高,整体诊断效能突出,值得普及。

【参考文献】

[1] 朱立军. 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5):136-137.

[2] 王利峰. 运用CT、MRI放射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83-84.

[3] 张瑞力. CT、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效果的对照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3):63-65.

[4] 苏普,李耀敏,李云婷. MRI和螺旋CT在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分期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2):162-163.

[5] 王洋. 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0):65-6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