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高境烛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摘要:目的:将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用在小儿手足口病的检验中,探究以上方法的检验价值。方法:纳入时段介于2019年1月至2022年09月,纳入的对象为本院接治的手足口病小儿60例(普通型、重型各30例)与在本院开展体检的健康小儿30例。将健康小儿定为对照组,普通型组、重型组、对照组三组小儿均展开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三组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对三组小儿的免疫球蛋白指标即IgA、IgG、IgM等指标进行监测,其中IgA、IgG对照组高于普通型组、重型组、IgM低于普通型组、重型组,而且普通型组IgA、IgG水平高于重型组,IgM普通型组低于重型组(P<0.05);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对照组明显低于普通型组、重型组,且普通型组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重型组(P<0.05)。结论:在开展小儿手足口病检验时,应用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对病情进行有效诊断,同时还能鉴别病情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小儿手足口病;检验价值

手足口病属于小儿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的传染性疾病,其的出现多因肠道病毒所致,多出现于5岁以下的小儿中,发病后,患儿的手、口腔、足部等处会出现溃疡、疱疹,同时还会出现发热表现。近年来,研究发现出现手足口病的小儿皮肤还会出现其他损伤性特征,而且范围较大,会累及到躯干、四肢,甚至还会引起大片状的皮疹,引发瘙痒、疼痛等症状,诱使患儿出现相关问题,如拒食、哭闹等[1]。同时,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症状明显,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与发病率,需要及时对其开展相应的诊治。目前,临床在小儿手足口病诊断中,应用了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取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病患儿与健康小儿,开展对比评估,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时段介于2019年1月至2022年09月,纳入的对象为本院接治的手足口病小儿60例(普通型、重型各30例)与在本院开展体检的健康小儿30例。将健康小儿定为对照组。普通型组的患儿男女性人数分别有18例、12例,统计年龄介于1-8岁,平均值求取为(4.57±0.78)岁,病程范围介于1-4个月,平均值求取为(2.67±0.57)个月。重型组的患儿男女性人数分别有19例、11例,统计年龄介于1-7岁,平均值求取为(4.07±0.88)岁,病程范围介于1-5个月,平均值求取为(2.37±0.48)个月。对照组小儿男女性人数分别有17例、13例,统计年龄介于1-8岁,平均值求取为(4.11±0.92)岁。对比3组基线资料,P>0.05。

普通型、重型患儿的病情经相关检查,结合临床体征,均被确诊。

1.2方法

  对照组三组小儿均展开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在检验时,抽取2ml受检者的静脉血,用EDTA抗凝法做处理,对透射比浊法,检验免疫球蛋白指标,即IgA、IgG、IgM;用免疫层析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2]。所有检测仪器为全自动分析仪。

1.3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6.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若数据对比有差异性,以P<0.05展开。

  1. 结果

2.1IgA、IgG、IgM对比

对三组小儿的IgA、IgG、IgM等指标进行监测,其中IgA、IgG对照组高于普通型组、重型组、IgM低于普通型组、重型组,而且普通型组IgA、IgG水平高于重型组,IgM普通型组低于重型组(P<0.05),见表1。

表1IgA、IgG、IgM对比();n=30

组别

IgA(g/L)

IgG(g/L)

IgM(g/L)

普通型组

0.68±0.05

10.25±1.25

1.68±0.13

重型组

0.42±0.03

8.35±1.31

1.99±0.21

对照组

1.25±0.12

14.24±1.88

1.00±0.35

2.2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

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对照组明显低于普通型组、重型组,且普通型组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重型组(P<0.05),见表2。

表2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n=30

组别

超敏C反应蛋白(ug/mL)

普通型组

6.25±1.01

重型组

10.35±1.03

对照组

1.12±0.01

  1. 讨论

在小儿疾病中,手足口病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原因为病毒侵袭所致,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之一。而且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传染,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出现手足口病后,患儿的主要发病部位在口腔、手与足部,同时还会出现相应的表现,即疱疹、皮诊等,会对患儿产生严重影响。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有相应的潜伏期,时间为4天左右,如患儿的病情较为轻微,会出现发热、精神不振等表现,病情在发展后,会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皮疹,以往常以局部皮疹为主;如病情较重,症状会出现于全身。而且还有部分患儿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会在短时间内累及于神经系统中,引发脑干脑炎、脑膜炎等,甚至还有可以出现肺水肿、循环障碍,或是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尽早对小儿手足口病进行有效的诊治非常有必要。

研究表明,在手足口病的出现中,免疫球蛋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是参与体液应答的相关部分,由人体的浆细胞产生,是活性蛋白质,能对外界的侵袭产生抵抗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其出现于血浆中,是C反应类的蛋白,此项蛋白会反映出相关组织的损伤程度,而且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血压、抗炎药物等[3]。因此,超敏C反应蛋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在出现小儿手足口病时,开展超敏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检测,可以对病情进行诊断,并通过相关数据,对病变程度进行鉴别,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参考。

综上所述,在小儿手足口病的检验中,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永聪,姚叶珊,林珠,等. 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分析[J]. 名医,2019,(12):119.

[2]李维新. 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8):992-994.

[3]朱葵花. 免疫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水平在小儿手足口病诊疗中的价值[J]. 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