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疗养人员认知行为治疗失眠及长期服用催眠药治疗慢性失眠的疗效及依从性的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保健疗养人员认知行为治疗失眠及长期服用催眠药治疗慢性失眠的疗效及依从性的对照研究

韩颖,刘雪婷通讯作者

大连康复疗养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01

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长期服用催眠药的保健疗养人员中慢性失眠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依从性。方法:针对80例慢性失眠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1年6月,截止为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对照组为未服药的患者,观察组为服用催眠药超过半年的患者,对患者均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比结果。结果:从数据可见,在患者的睡眠效率、卧床时间以及夜间苏醒时间上,观察组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固定起床时间、限制卧床时间的依从性对比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对于长期服药的保健疗养人员失眠患者,在疗效和依从性上均低于未服药的失眠患者。

关键词:保健疗养人员;认知行为;长期服用催眠药;慢性失眠;依从性

    失眠的产生与心理问题具有不少的关联,而认知行为干预则是常用的方式。但是但修改,在对失眠患者的治疗中,多采用催眠药物的形式,这与认知行为干预耗时长,费用高有一定关系[1]。当下,为了提升认知行为干预的可行性,也对治疗方案进行了部分简化,帮助更多的患者改善失眠问题。鉴于此,针对80例慢性失眠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1年6月,截止为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

1.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80例慢性失眠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1年6月,截止为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对照组为未服药的患者,观察组为服用催眠药超过半年的患者。观察组女性13例,男性27例,年纪在51-83岁之间,平均为(60.45±3.96)岁;对照组女性12例,男性28例,年纪在51-85岁之间,平均为(61.39±3.87)岁。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患者家属对本次调研知情。

1.2 实验方法

在保健疗养人员实施认知行为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要准备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包括适宜的温湿度、黑暗、安静的环境,避免午后服用有兴奋性的饮料,也包括茶饮、咖啡等。在认知干预中需要开展认知重建,即对于睡眠要有正确的观念。其次,要做到睡眠限制,其指的是根据一周的睡眠情况评估睡眠时间,并限制卧床时间(=睡眠时间+30min),而总卧床时间则必须超过5h。紧接着则为刺激控制,即除正常睡觉外,不可以卧床进行其他事情。如果在30min内无法入睡,可以换到另一个房间开展轻松活动,在有睡意后再次上床睡觉。要引导患者有固定的起床时间,防止日间睡眠。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进行睡眠情况的相关测评,主要采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进行多个指标的评估。

1.4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经SPSS 20.0,t对计量资料(x±s)检验,χ2对计数资料[n(%)]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就数据中看,在患者的睡眠效率、卧床时间以及夜间苏醒时间上,观察组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指数结果对比分析(x±s,分)

组别

入眠时间

睡眠时长

睡眠效率

睡眠紊乱

睡眠质量

安眠药物

日间功能

对照组(n=40)

1.43±0.80

0.93±0.51

1.15±0.62

0.98±0.60

1.38±0.59

0.63±0.21

1.23±0.37

观察组(n=40)

0.80±0.51

0.65±0.24

0.85±0.33

0.71±0.41

0.90±0.59

0.42±0.13

1.05±0.33

t

5.569

6.525

7.856

5.415

3.524

5.693

4.15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同时,在固定起床时间、限制卧床时间的依从性对比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失眠患者认知干预的依从性对比分析(例,%)

组别

固定起床时间

限制卧床时间

床上做其他事情

不能入睡后离开床

对照组(n=40)

26(65.0%)

33(82.5%)

37(92.5%)

31(77.5%)

观察组(n=40)

19(47.5%)

22(55.0%)

24(60.0%)

20(50.0%)

t

4.854

9.635

7.514

4.491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认知干预对失眠患者的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提升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此外,为了提升依从性,我们也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情况。从结果中见,观察组保健疗养人员的依从性较差,这与慢性躯体疾病多、精神心理疾病的影响有关。对于老年患者其更多地依赖于催眠药物,对认知行为的参与感不足[2],其次,对于患者而言,受到自我效能感底地影响,或者慢性群体疾病影响,存在日常打瞌睡,故而,在认知行为干预中依从性不高。在开展认知行为干预中,对于尚未长期服用失眠药的患者,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学者提出,认知机制有助于调节睡眠,而正常睡眠到面型失眠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即失眠的易感、发生和维持,这就会延长患者的床上行为,增加睡眠的片段化,而不定期的睡眠也会导致睡眠行为演变为失眠维持[3]。由此,在认知干预中要纠正失眠者的行为,加强刺激控制。在改善患者的认知过程中,有利于解决失眠问题。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对于长期服药的保健疗养人员失眠患者,在疗效和依从性上均低于未服药的失眠患者。

参考文献

[1]夏艳秋.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效果研究[D].川北医学院,2021.

[2]党娇娇. 慢性失眠患者不同证候脉图与PSG特征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1.

[3]王长勇,刘大威,安成革. 失眠症伴酒精成瘾患者酒后服用催眠药与发生意识障碍的临床探讨[J].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09):1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