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4

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周广禹  ,王艳红  ,杨忠 ,王盈盈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收集时间2019年4月-2022年4月,接诊脾胃疾病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临床对症治疗,研究组采用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临床数据比较治疗前后胃功能指标,炎性指标,以及临床效果,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统计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6.093,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胃泌素、SOD升高,MAD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t=24.398、3.115、10.294,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NF-ɑ、IL -8、IL-6水平均下降,且低于对照组(t=8.794、4.558、16.254,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6.902、6.143、4.257、4.668、5.902、4.815,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P>0.05)。结论: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胃病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降低炎性,临床效果显著,且应用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二陈汤;六君子汤;脾胃病患;临床疗效

脾胃病的病理特点主要为脾虚湿困、胃失和降;脾气亏虚,脾失健运,则水液停滞,故脾气虚实引起“湿困”的病理基础[1]。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一旦影响胃气的肃降功能,则临床表现为纳差、疼痛等情况。《脾胃论》中表明“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因此脾胃疾病同治,化痰健脾,降浊益气[2]。脾胃疾病中以脾胃气虚证为主要辨证,症候表现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是指脾气不足,失去其正常运行功能。脾胃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劳累过度,久病等多种因素有关系,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疲倦怠等[3-4]。随着我国日益强大,中医学在医学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医中药被广泛应用。中医认为,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头,其中焦是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部位,一旦脾胃功能异常,则对中焦造成影响,机体气机全身发生改变,水液代谢紊乱,造成气滞血瘀等[5]。脾胃病主要以脾虚证为主,患有脾虚证的患者,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小弦脉与沉细脉,舌苔多白润,且多为淡或胖嫩,有较为明显的齿印。二陈汤善于理气行滞,化瘀燥湿;六君子汤为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本文主要研究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资料收集时间2019年4月-2022年4月,接诊脾胃疾病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信息

资料收集时间2019年4月-2022年4月,接诊脾胃疾病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56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2-73岁,平均(56、12±4.39)岁;男性占31例,女性占25例;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对照组患者年龄23-74岁,平均(56.445±4.13)岁;男性占32例,女性占24例;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述两组一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参考《脾胃病》相关标准[6],符合脾虚证辨证标准,主症:纳差少食、食后腹胀、体倦乏力、大便异常、舌胖有印、舌苔白薄、脉细弱。次症:口淡不渴、腹痛绵绵、肠鸣脘闷、面色萎黄、恶心呕吐、气短无力、虚胖、浮肿、消瘦。2 项及以上主症加 2 项及以上次症即可诊断为脾虚证。

排除标准:药物使用禁忌症;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临床对症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研究组采用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二陈汤组方为:半夏、甘草、乌梅6g,橘红、茯苓10g,生姜6g。六君子汤:党参 15g、茯苓10g、甘草 6g、陈皮6g、白术 9g、木香 6g、法半夏 12g。 加减: 若患者出现有胃部胀痛的情况,则增加延胡索、川楝子、香附各 6g; 若患者出现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则增加藿香、山楂、厚朴、神曲各 6g; 若患者出现完谷不化、四肢寒冷等症状,则应当加淫羊藿 12g、肉桂、 补骨脂各 6g。

1.3观察指标

2组治疗效果,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相关检查指标均正常,为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部分改善,相关临床指标检查部分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指标为无效[7]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炎性因子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ɑ(TNF-ɑ)、白介素 -8、白介素 -6。抽取患者空腹血,对收集到的标本进行分离处理,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以上指标。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8],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的症状(腹痛绵绵、食后腹胀、纳差少食、体倦乏力、大便异常、肠鸣脘闷)进行评估,0-3分,4级评定,分数越高说明情况越严重。

2组治疗前后脾胃功能变化比较,胃泌素 (放射免疫分析法);丙二醛(MA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清晨空腹状态抽取外周静脉血5ml,离心处理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放射免疫法检测,及用比色法检测上述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方法使用spss20.00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将计算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偏差(x±s);计数数据使用x2检验以数字(%)表示.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统计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6.093,P<0.05)。

表1 2组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6

26

21

9

47(83.93%)

研究组

56

44

11

1

55(98.21%)

x2

6.093

P

P<0.05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P>0.05)。

表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恶心

腹泻

头疼

皮疹

总发生率(%)

对照组

56

1

2

2

1

6(10.71%)

研究组

56

1

1

1

1

4(7.14%)

x2

1.203

P

P>0.05

2.3 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接受治疗前2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NF-ɑ、IL -8、IL-6水平均下降,且低于对照组(t=8.794、4.558、16.254,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组别

时间

TNF-ɑ(ng/L)

IL -8(μg/L)

IL-6(ng/L)

对照组

治疗前

30.93±3.94

0.99±0.15

76.59±19.36

治疗后

26.94±2.95

0.74±0.21

67.45±13.63

研究组

治疗前

31.04±3.27

0.98±0.58

77.11±19.42

治疗后

20.03±2.35

0.49±0.02

59.59±10.34

t/组间治疗后

8.794

4.558

16.254

P

P<0.05

P<0.05

P<0.05

2.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中医证候评分在接受治疗前进行评估,两组基本一致(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6.902、6.143、4.257、4.668、5.902、4.815,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组别

时间

腹痛绵绵

食后腹胀

纳差少食

体倦乏力

大便异常

肠鸣脘闷

对照组

治疗前

2.69±0.82

2.71±0.35

2.72±0.11

2.49±0.24

2.71±0.29

2.56±0.24

治疗后

1.02±0.25

1.01±0.22

1.23±0.59

1.28±0.41

1.32±0.48

0.99±0.83

研究组

治疗前

2.70±0.15

2.71±0.47

2.71±0.84

2.50±0.03

2.70±0.73

2.55±0.82

治疗后

0.35±0.17

0.47±0.18

0.92±0.48

0.85±0.16

0.92±0.14

0.59±0.13

t/组间治疗后

6.902

6.143

4.257

4.668

5.902

4.815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2.5 2组治疗前后脾胃功能变化比较

接受治疗前两组脾胃功能各项指标基本一致(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胃泌素、SOD升高,MAD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t=24.398、3.115、10.294,P<0.05)。

表5  2组治疗前后脾胃功能变化比较

组别

时间

胃泌素

MAD

SOD

对照组

治疗前

80.21±14.32

5.51±1.03

72.93±13.82

治疗后

97.89±18.25

4.92±0.85

85.44±17.32

研究组

治疗前

79.98±14.95

5.50±1.54

73.19±13.84

治疗后

112.38±21.93

4.05±0.94

96.95±19.95

t/组间治疗后

24.398

3.115

10.294

P

P<0.05

P<0.05

P<0.05

3讨论

脾与胃在生理功能上有所不同,但是脾胃关系密切,具有合作关系。脾的主要起到运化水液、精微,也就是对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进行吸收,然后输送于全身,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9]。胃的功能则主要是收纳,腐熟水谷,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脾气上升则胃气下降,也就是说脾气上升可以调动胃的津液的分泌,继而达到胃肠的本职工作,进行食物的分解;胃气下降则水谷下行,可避免停留积食,帮助脾气上升;因此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10]。胃无物不受,一旦受到外邪入侵则胃失和降,气滞郁结,则形成积食、血瘀、气滞、湿阻等,表现为嗳气、恶心、纳差等症状。

脾胃病中脾胃气虚证是常见证型,中医对疾病诊断讲求望、闻、问、切,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整体性;脾胃病的发生与脾、胃、肠具有密切的关系[11]。“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者,仓廪之官”等均是表明脾胃关系的密切性。同时脾胃病的治疗不可以通补治疗,应适当用药,切忌大辛大苦大寒之剂,大堆补剂,用药应以平淡、至简为主。二陈汤合六君子汤符合孟河学派的用药,具有药性平和,药方简约等特点,充分体现以平淡而轻灵简约达神奇之效,“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学术思想[12]

二陈汤最早记载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是由温胆汤慢慢演变而成的;二陈汤组方主要包括陈皮、半夏、橘红、炙甘草等,其中陈半夏具有陈久名贵而被称为二陈汤[13]。二陈汤方中半夏味辛,主入脾、胃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化散瘀结合水湿,宽胸消痞满。陈皮具有下气止呕,是化痰理脾之药,具燥湿化痰、扶正祛邪、理气健脾之效。炙甘草开胃,散风祛湿。橘红化痰祛湿、理气行滞[14-15]。诸药合用达到行水利痰,化痰祛燥湿等功效。二陈汤作为化痰妙剂,能够梳理气机,燥湿消满,使气顺则痰降,湿除则痰消,化痰而不留滞,可见二陈汤能够有效解除痰湿这一脾虚病因[16-17]。但脾虚证病根为脾气虚、脾阳虚,累及胃腑使之失和,故单以二陈汤解除脾虚证之病理产物仍无法治本。

六君子汤加减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药汤剂,具有调理中焦,健脾益气,护胃等功效,其主要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以及半夏煎汤剂制成[18]。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的功效,而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而茯苓味甘、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功效,而陈皮、半夏,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功效[19-20]。上述煎煮制汤剂,即可有效调理患者中焦,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二陈汤合六君子汤达到标本兼治,补气健脾,化痰燥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统计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6.093,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胃泌素、SOD升高,MAD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t=24.398、3.115、10.294,P<0.05)。进一步分析,胃泌素是临床判断患者胃肠功能的重要指标,其主要作用是对消化器官的生理活动起到协调作用。SOD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主要因子之一,其水平高低表示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而MOD是表达过氧损伤,经治疗后患者的胃泌素、SOD升高显著,说明胃肠功能恢复较好,MAD降低说明损伤进一步降低。现代药理研究中也表明党参具有补气益气,增强免疫力,抗炎、抗溃疡等改善消化道功能作用。半夏具有抗溃疡、降脂降糖作用。陈皮的现代药理研究中,其煎取液中含有的挥发油,对人体的胃肠道会产生温和的刺激效果,并能促进人体消化液的分泌,以及可以排除肠道内的积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NF-ɑ、IL -8、IL-6水平均下降,且低于对照组(t=8.794、4.558、16.254,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6.902、6.143、4.257、4.668、5.902、4.815,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P>0.05)。两组药方具有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可发挥显著调畅气机、湿浊得化、胃气和降、脾胃复健作用。另外中药性味温和,不会给机体造成明显的毒副反应,安全性较高,患者耐受性良好。

综上所述,二陈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胃病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降低炎性,临床效果显著,且应用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润花,谢淑芸,张小勇,等.刘景源教授论治脾胃病述要[J].现代中医临床,2022,29(05):23-26.

[2]王玉曼,黄崇欣,刘志华,等.李佃贵教授从腹诊论治脾胃病经验[J/OL].辽宁中医杂志:1-6[2022-11-05].

[3]刘鹏,庄昆海,黄远程,等.刘凤斌和法思想在脾胃病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09):51-54.

[4]李德增,柳瑞梅.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4):93-95.

[5]徐琦,祁双林.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医大师辨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J].中医药导报,2022,28(07):188-193.

[7]崔锦涛,李翠娟,孙理军,等.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应用探析[J].四川中医,2022,40(06):29-32.

[8]张玲.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脾胃病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05):20-21.

[9]刘伟锋,吴东阳,范丽丽,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邓家刚教授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规律[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4):1667-1675.

[10] 代春燕,袁媛,韩捷. 《脾胃论》对中医脾胃临床教学的启示[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6):68-70.

[11]方剑锐,张尚尚,李玉爽,等.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 现代养生(上半月版),2022,22(7):1072-1074.

[12]孟凡龙. 四君子汤在中医消化内科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J]. 光明中医,2022,37(15):2690-2693.

[13] 林利碧. 中医护理对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的应用效果[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7):137-138.

[14] 张景祖. 中医升降理论应用在脾胃病临床治疗中的相关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3):120-123.

[15] 王灼慧,成 虹,叶 晖,等.六君子加减方治疗HP根除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8,37(10):11-15.

[16]杜菲. 新加越鞠二陈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的临床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22.

[17]段迤腾,朱莹.朱莹治疗脾胃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2,38(03):44-46.

[18]杨继宏.香砂六君子汤配合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全国基层名中医王君琪脾胃病治验[J].人人健康,2021(17):94-95.

[19]高玉洁.分析柴芍六君子汤对于治疗脾胃病肝郁脾虚证的效果[J].名医,2020(05):245.

[20]张铮铮,王璐,王汉裕.邝卫红运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脾胃病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06):11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