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工作人员习服训练健康保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2
/ 3

高原地区工作人员习服训练健康保障研究

杨子江 ,朱军: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 邮编:510663

朱军    贵州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 邮编:550000

摘要:随着国家对西藏等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投入以及青藏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平原地区工作人员进入高原地区开展工作。随着海拔的上升,空气中含氧量、温度、湿度都会降低,加之高原的强紫外线,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带来巨大困扰。当人们从低海拔地区到达高海拔地区,受低氧环境的影响,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会发生一系列的功能变化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高原习服的概念因此提出。高原低氧环境对于机体的危害极其广泛,会对人体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人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开展工作身体会有所损伤,但是通过高原习服训练,能够使人们快速适应低氧环境,进而避免各种高原反应和高原病对人体的危害。

关键词:高原地区;习服训练;健康保障

引言:《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指出:在医学上,高原是指使人体产生明显生物学效应,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域。在高原地区的大气压的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少,致使大气与肺泡中的氧分压差低,影响肺泡的气体交换与液体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的释放速度,导致机体供氧不足。高海拔地区工作者可能发生低氧血症,继而发生肺动脉高压,引发急性高原反应甚至高原肺水肿,危及生命。高原对人体机能有以下不良影响:从平原进入高原,环境转换,人体内环境如血液酸碱平衡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将要重新适应新的外部环境,这种调整需要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高原的干燥环境使人体通气量大,身体相对缺水,氧环境使人体的血液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最终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大,对心脏储备和心脏血液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在高原上,能量代谢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也会因缺氧而下降,影响肌肉组织结构。

一、什么是习服训练

1.含义

习服属于医学名词,是指人体长期在低温或高温的环境中居住、工作或生活,肌体会对相应的环境温度逐步适应,从而维持正常的健康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低温习服或高温习服。对于低温或高温习服的人来说,即使处在寒冷或高温的环境当中,也不会出现低温或高温引起的不良反应,仍旧能够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2.基本要求

(1)体能习服训练

低海拔地区人员进入高海拔地区需要对其进行以缺氧耐受力为主的体能训练,提高其代谢水平[1]和系统器官乳酸耐受性及乳酸清除效率,使其在极端环境下保持集体生理性生物机能,规避病理反应,承受作业需求相符的负荷。体能习服训练要从以下三点出发:

①缺氧环境

环境条件:100-1500米之间的中等海拔高度地带[2],采用阶梯式上升进入高海拔环境的习服方式。

受迫性条件:通过体能训练,尤其是亚极限符合强度高代谢当量的训练方式,可实现机体对受迫性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各系统、器官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

②效率

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通过外周化学感[3],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进行代偿,此过程即为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而要真正达到机体完全适应高原各种气候环境的习服期一般在2年内。

③需要

低海拔人员需要借助铁路、空运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在低氧环境下展开高强度、大负荷的特殊作业前,为有效减轻高原反应保持工作能力需要进行一定周期的冷习服训练。冷习服训练分为多种形式,例如长跑训练,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着装视天气情况而定,防止大量出汗,若遇大风低温天气,可适当增加着装,戴棉帽或面罩保护暴露部位。运动量应按照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原则第1周每天跑3-4KM,以后逐步增加至5-7KM。运动心率控制在120-150次/min,每周5次,持续2个月,从第4周开始产生寒冷习服能力,2个月可达到良好的习服水平。

(2)工作能力训练

工作能力训练是指心理承受能力和技能操作抗外力影响的训练,建立针对不同条件刺激时的身心调节模式,确保运动动作技能的准确性。

心理适应:开展有目的的教育和毅力的锻炼,使进入高原者充分认知进入高原的目的、任务以及意义,了解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工作单位需要结合高原气象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人员思想素质以及任务的紧迫性,使进驻高原者树立正确对待高原各种恶劣气象条件的心态。

体力适应:进入高原者通过短距离负重行走或爬山来进行体力适应训练,可采用速-快步--快步或者常速-快步-跑步-常速的方式进行训练。也可进行登山野营训练,以海拔1000-1500米为宜,在此高度野营居住的时间、负重量和行程距离根据野营训练计划要求而定。

生理适应的衡量标准是指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只要身体能够适应且能够了解如何适应,则完全可以在高原环境中工作生活。初步适应是指进入高原2-3周,高原反应状况基本消失安静状态下呼吸、脉搏、血压值较初入高原时明显下降。基本适应是指进入高

2-3月高原反应状况消失安静状态下呼吸、脉搏接近或略高于平原血压趋于稳定体重恢复或接近于平原时的重量一般活动后无明显不适。

3.主要内容

(1)阶梯习服

为了加快高原习服过程的建立,最好先在较低的髙原上居留一定时期,使机体对较低海拔有一定的习服后,再上达中等高度地区并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到达预定高度。《高海拔旅行者必看高原反应预防》指出,乘飞机(1小时)和乘车(4天)进人高原的生理反应适应期不同,乘车组在海拔3500米高度逗留3天生理反应即已稳定,而乘飞机组需要5天才能稳定。阶梯习服的原则已被广大的高原医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于登山运动员的训练和实际登山活动中。尽管在平原坚持日常大运动量、耐力性体格锻炼,确有提高机体对高原环境习服能力的作用,但如在进入高原的过程中结合阶梯习服,特别是组织好在海拔2000-2500米地区的适应性体格锻炼,则习服效果更为明显。

(2)中药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研究和使用能预防高原病、提高机体缺氧耐力的药物有许多,大多以中草药为主。中医认为高原病的症候因气虚、血虚和伤阴所致,故采用补气、活血、养阴的疗法,以提高机体对低氧的耐力。这类药包括复方丹参滴丸、红景天口服液、复方黄芪茯苓、异叶青兰、唐古特青兰、多花黄芪、黄精、冬虫夏草、刺五加、刺玫果等。

(3)适应性运动锻炼

适应性运动锻炼是国内外公认的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有效措施。人们在平原坚持经常性的耐力性、大运动量的体格锻炼,有助于提高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习服能力。此外,《促进高原习服与提高高原作业能力措施研究进展》指出,平原人在进入高原前和在进入高原后,坚持做深呼吸运动以及呼吸操锻炼,也能够强化机体对高原的习服深慢呼吸,每日进行三到五次深呼吸,每次约十分钟,能够增加人的肺通气量,增加氧的吸入量。适应性运动锻炼能够促进高原习服的机制,增强人体心肺功能,改善机体对于氧的摄入、运输以及利用,提高机体最大有氧能力。

(4)预缺氧

机体对于高原环境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但这种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当达到一定限度后,必然会导致机体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研究表明,机体对于缺氧的习服适应能力可以通过预缺氧得到加强。预缺氧是指机体经短暂时间的缺氧后,对后续更长时间或更严重的缺氧性损伤,有强大的防御和保护效应。短期预缺氧复合体能锻炼可以有效降低进入高原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概率,减轻高原病发生症状,并可显著提高工作人员进入高原后的劳动能力。此外,工作人员可利用减压舱反复间断缺氧,肌体可产生一系列与暴露高原环境相类似的变化,所产生的习服能力在减压缺氧结束一段时间后才会消退,但不会完全丧失,当再次遇到缺氧刺激时,对缺氧的习服能够迅速建立。

二、习服训练对健康的影响

1.影响范围

低海拔人群初次或多次进入高海拔地区。

2.影响因素

人员是否有进入高原的经验,是影响习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初次进行高原人员习服训练反应强烈,训练时间长,阶段性规划需更加谨慎。对于有高原作业经验的人员来说,习服训练强度可适当提高。

作业地域海拔影响习服训练时间,海拔越高,需要习服训练时间越长。

劳动作业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工作人员习服训练所需的时间跨度越长。

3.影响程度

(1)呼吸功能

低氧暴露时,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增加,会引起肺通气量的增加,这是人体对于高原最为明显的反应,也是早期适应的基本变化之一,这种现象称为低氧通气反应。低氧暴露时,习服训练时肺通气的增加可使呼吸肌得到有效锻炼,有利于平原运动机能的提升。

(2)心肺功能

处于高原,安静和运动心率加快,最大心率和心输出量都有所下降。诸多研究表明,同最大摄入氧量一样,最大心率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海拔超过三千米时,最大心率明显下降。

(3)红细胞

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居民,红细胞数明显高于平原居民,并有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平原居民和高原居民血红蛋白相差约12%,血红蛋白水平的真实升高幅度约为每周1%,因此对高原完全适应需要12周才能完成。习服训练可使红细胞总量增加约10%,血红蛋白浓度的升高是提高平原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

(4)代谢

高原环境对机体代谢产生深刻影响。在超四千米高原居住18天后,血清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升高,同时呼吸熵下降,脂肪氧化功能增加。

三、如何克服影响

1.明确训练标准

高原习服训练影响因素很多,海拔高度选择、训练时间、工作人员训练水平及个体差异、负荷强度、控制营养以及教练员习服训练经验和训练规律等方面都会影响习服训练的成败,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便是习服训练强度,强度过低,刺激小,难以收到成效,强度过大,刺激深,对后期工作人员适应和恢复不利。国内高原训练负荷强度安排,遵循适应-提高的训练原则,一般采用两种训练计划。一种针对相对年轻或无高原训练经验的保守战略,即符合略低于平原或接近平原训练量,但降低负荷强度最大不超过平原最大强度的70%,避免过度训练。第二种是适用于有高原习服训练经历,采用强度战略,即负荷量达到或超过平原(100%-120%)负荷强度,以保证高水平的负荷强度和工作能力,但要加强训练监控和恢复措施,预防过度训练。无论如何安排习服训练,都要以提高适应力为重点,在严密的科学监控下,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贯彻个体化理念,结合工作人员的年龄、伤病情况、高原训练经历、适应情况、恢复能力等,做到习服训练负荷个性化。

2.加强前端控制

高原环境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易引起工作人员一系列身体反应。在上高原前,首先要打好专项训练基础,安排二至四周强度中等、运动量大的训练,强化力量训练,打好有氧力量和专项训练基础。在出发之前,在平原应有二至三天的恢复时间。其次,上高原前需要进行运动能力系统测定,如有氧、无氧、混氧运动时的心率及不同跑速时的血氧酸浓度,取得基础数据,以便在习服训练时参照控制训练,同时要强化营养补充和伤病检查。高原缺氧会刺激机体生成大量的红血蛋白和红细胞,工作人员适量补充铁和精蛋白质,以保证集体有充足的铁储备和蛋白质供给。身体健康的工作人员在高原环境下容易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促使原有的病灶伤病率提高。因此,在上高原前务必进行牙齿、妇科、外伤等检查,对于心血管功能机能相对较差的工作人员或过度疲劳的工作人员,应禁止或延期高原习服训练。在高原工作人员体内有隐患的病灶,有可能在疲劳、缺氧的状态下引发病情加重。多次进入高原仍不适应,四周完不成习服训练的人员都不宜再进行后续的高原习服训练。

在工作人员选择方面,为提高习服训练的效果,可以优先选择当地人或者有高原作业经验的员工开展工作,减少习服训练过程中的适应时间,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工作人员进驻高原要坚持阶梯性上升标准,通常要求进驻3000米地域,先在海拔2600至2800米地域,停留五至七日,稍适应后再登高。标准上每次海拔上升高度不超过1000米,并在每个海拔梯度停留二至三日,逐步适应。工作人员要适当进行体力劳动,减轻氧耗,尽可能减少较重体力劳动,体力劳动间歇、休息时间要长,次数要多,绝不可硬拼。在初到高原数日内,不宜从事中等劳动强度以上作业,如开山运石,挖运土方等等。进驻高原者,睡眠是不可忽略的体力恢复要素之一,应安排足够睡眠时间,采取适合促进有效睡眠的方式方法,提高睡眠质量。工作单位要强化对进入人员医疗巡视,最好早晚各巡视一次,严密观察高原反应较重人员和易感染者,监测呼吸、脉率、血压变化,做到早发觉、早诊断、早治疗,督促进驻人员防寒保暖,供给辛辣汤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驱寒祛湿,正确使用防护用具,预防干燥环境、紫外线、大风造成的损伤。

3.注意事项

(1)强化健康教育

主管单位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在进入高原施工之前,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教育,针对高原环境气候特点,讲述高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使每个工作人员都了解高原缺氧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并掌握预防方法,消除恐惧心理,树立适应环境、战胜自然的信心,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配合卫生部门搞好疫情防护工作。

(2)避免高原病诱发因素

工作人员要防止过度劳累,进入高原地区,氧气不足,机能得不到足够氧气,劳累会增加机体的耗氧量,诱发高原病,同时要减少冷热刺激,高原早晚温差大,且长有风、雨、雪。白天紫外线照射强力,机体遇到过冷或过热刺激,易出现免疫力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诱发高原病。同时要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因高原低温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强化责任心,做好防病工作

根据施工驻地地理特点,做好高原常见病的预防工作。由于施工地属于高寒山地气候,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紫外线强、施工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工作,重点预防急性高原病。初到高原地区的人员,不应立即参加高强度、体力消耗大的工作,休息数日以适应环境,逐渐增加劳动强度。进入高原后不宜吸烟、饮酒,避免高体力消耗,注意补充足量的水、能量和维生素,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4)做好药材储备工作

驻地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药材储备。施工出发前考虑交通不便、药材补给难度大,因此进驻高原地区前应加大药材携运量,针对高原常见病、多发病加大针对性的药品储备,每个施工队伍配备供氧设备,有条件者携带便携式制氧设备。

结束语:

高原低氧环境对于机体有很大影响,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劳动力明显下降,部分人可发生急性或慢性高原病。但人体对于高原环境有强大的习服适应力,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适当训练,可有效加快个体的习服过程,促进高原习服,有助于工作人员在高原开展作业。

参考文献:

[1]徐彭杰,李东文,卢洪.习服训练对初进高原驻训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操作质量影响的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2,17(04):460-463.

[2]王超臣,罗勇军.促进高原习服与提高高原作业能力措施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21,60(03):316-319.

[3]马强,张志清,陈学伟,崔博,陈照立,李培兵,武磊.高原作训部队军人作业能力现场评估分析[J].军事医学,2019,38(09):668-671.

[4]张超慧,金焱,杜喜望,查宇亮.通过体能习服训练提高急进高原人群作业能力的意义及建议[J].西部发展研究,2019(00):243-249.



[1]是否是专用名词?

[2]中等高度地带的海拔范围是什么?

[3]与“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否为同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