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同治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30
/ 2

心身同治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赵王强

杭州市钱塘新区河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目的:探索心身同治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医院所治疗的100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人,对A组B组都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如药学服务、护理服务工作。以心身同治思维构建消化系统疾病管理模式应用在B组内,此模式内含心理治疗、病机分析、药物干预等工作。对两组管理效果加以统计分析。结果:心身同治思维在病因分析、管理方案等方面和常规管理模式各有偏向。心身同治思维更注重从整体角度分析患者病情,在心理方面手段更广,本组心理、身体 方面的得分 均高于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A组。结论:针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采用心身同治思维加以治理,其管理应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心身同治思维;消化系统疾病;管理应用;

  1. 前言

能够对消化系统造成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心理因素。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会促使其压力倍增,长久以往会以相应的生理疾病在消化系统中展现而出,最终形成消化系统的对应疾病。医生面对的患者是有思想活动和心理情绪的患者,所以医生在治病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对患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找到患病的根本因素,在治疗患者身体疾病的同时,将患者的心理情绪也掌握其中,并对其不良心理状态加以正确干预[1]。在常规治理模式中引入心身同治思维管理模式,明确患者病因之后,对患者进行情志调理,疏肝解郁、将患者心理健康引导到正确状态后,再对患者加以机体上的药用治理,对其机体和心理展开同步治理,如此才能对患者的消化系统疾病有所根治。

  1.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内收治的100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为两个小组各50人展开对比观察,A组为男27例,女23例,年龄29至50岁;B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7至50岁,两组患者治疗差异不明显(P>0.05),效果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A、B两组的患者都采用专科医学常规管理,如药学服务、日常护理工作等。然后从心身同治的角度上对B组患者展开管理,进行病因分析、安神定志类药物干预疏通患者心肝郁气、化瘀通络。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法对相关数据加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通过对常规、心身同治与消化系统疾病的情况加以总结,心身同治对患者加以病因分析、疾病管理方面和常规管理之间各有偏向,身心同治更注重对患者整体上的分析和干预,在心理方面的方式更加全面[2]。见表1。

表1 常规医学管理和心身同治管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分析

项目

常规医学管理模式

心身同治管理模式

病因/发病机制分析

对止痛核团加以抑制,提升人体对内脏疼痛反应力度。

侧重整体 、形神合一,关注人、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等因素

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机体炎症、免疫水平异常

外邪入侵、郁结于心

管理方案关键点

①中枢神经类药物服用治疗②心理调节

①探究对患者造成影响的心理因素。利顺志从欲等管理方法,对患者气机、情绪加以调节。②药物治疗,多选用能够调整患者情绪、调和内脏、安神解郁的药物。③其他如针刺、按摩类管理方法

通过两组管理模式对比显示。B组患者的症状得到良好改善,心理状态和身体功能的恢复得分 都高于A组(P小于0.05)。说明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采用心身同治思维的管理模式效果明显,从临床指标来看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的消化系统疾病得到改善,且在患者的心理方面也有很大的正向改变,见表2。

表2 A、B两组管理效果对比分析(分,±s)

组别

例数

临床症状 改善

心理状态

机体功能恢复

A组

50

7.32±0.96

7.45±0.98

7.96± 1.05

B组

50

8.45±1.14

8.66±1.14

8.74±1.15

P

<0.05

<0.05

<0.05

  1. 讨论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伴随着民众生活节奏的提升而有着显著的提升,学者们对现代身心疾病的诸多研究也揭示了消化系统身心疾病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各个方面。从发病因素方面加以分析,有些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和不良心理疾病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患者的心理反应会伴随着周边环境、相关生活事件等因素而产生变化,进而经由人体分泌系统等反馈致使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3]

心身同治思维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更倾向于患者的情绪方面,注重的是患者形神合一的观念,擅长于以情绪心理干预方式来调节患者的适应力,从而通过消除患者的心理因素来缓解患者的消化系统疾病[4]。我国中医内的《内径》更是对神志致病的原理加以阐述,认为人的神志混乱就会促使身体内的相应器官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人体疾病发生。

通过对A、B两组患者的分析,发现心身同治思维在患者 病因、影响因素 、管理方面和现代常规管理方式之间各有侧重,心身同治思维更偏向于从整体上分析患者的病情,也更注重患者的心理疗法。在常规管理模式中引入心身同治思维,可有效完善对患者的病症诊断和治疗干预。

从心身同治思维角度出发搭建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管理模式,并将其适用于A、B研究小组中,用以观察两个小组患者的管理模式。从心身同治思维角度对消化系统疾病产生机理展开分析,创建适合患者疾病发展规律的心理情志及气机理论,针对患者常见心理情况进行相关干预管理工作,利用药食服用结合中医外治的手法疏通患者心理郁气[5]。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治理加心身同治思维管理模式的B组在临床上能够加速患者的症状缓解速度,且在心理状态和身体功能的恢复数值方面,评分均高于只采用常规治理模式的A组(P<0.05),这恰好表明了在常规治理中引入心身同治思维的管理策略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管理中的优点和强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鲁彦妤.辨证中医管理方案在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9):223-225.

[2]陈玉英.中医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3):219-221.

[3]刘丽艳.社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合理用药状况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9):161.

[4]毕玉珍,周利民,同裳越,洪文明,李鹏.精益化视角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8):157-158.

[5]梁东辉, 基于“心身同治”疗法的推广运用建立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