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昌吉州绿色转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加快昌吉州绿色转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许晓敏

昌吉州环境监测站 新疆 昌吉 831100

摘要:当前,新疆正处在三农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时期,即在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后,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转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昌吉州作为新疆农业产业化先行先试的地区,具有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在进一步总结经验补齐短板的实践中,必将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乡村产业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绿色转型乡村产业振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的必由之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绿色产业释放新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形势分析

坚持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不仅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补齐区域社会发展短板的必然要求。

1.1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深刻体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指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路径模式和主要抓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加大污染防治和防沙治沙力度,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1.2昌吉州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

昌吉州紧邻首府乌鲁木齐,州政府所在的昌吉市距乌鲁木齐市仅有34公里,距离乌鲁木齐机场18公里,312国道、亚欧大陆桥、乌奎高速公路横贯、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常年耕种面积700多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盛产基地。随着城市圈和城市集群的发展,首府乌鲁木齐市在经济总量、人力资源、资本与技术方面都超过其他地州(市),发挥首府城市的优势,带动位于周边的昌吉州,将有效提升昌吉州国民经济承载量和整体竞争力。

1.3昌吉州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乃至全区所处的经济地位

天山北坡经济带位于以乌鲁木齐、石河子和克拉玛依市为轴心的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坡中段,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石河子市、沙湾市、乌苏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等。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国家西部区域经济规划发展重点,是以农牧业和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带,是未来大中华经济圈与中亚经济圈的桥头堡。昌吉州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支柱,也是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农业机械化处于全国领先,全区一流的发展水平。截止2019年,昌吉州农机总动力达到252万千瓦,占全疆的11.8%,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5%,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

2.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昌吉州狠抓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日益向好。但对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昌吉州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领导干部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方面认识仍有欠缺。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的情况。由于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存在重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经济、轻低碳环保的农业产业经济的情况。

2.2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缺少可持续发展后劲

高耗能和产能过剩企业在昌吉州经济发展中占比较大,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对煤炭、水、电等资源依赖性较强等问题。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逐步落实、环保政策逐渐收紧,传统工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昌吉州支柱产业增速放缓。在全国去产能、降能耗以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缺少可持续发展后劲,实现绿色转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迫在眉睫。

2.3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昌吉州农业产业化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农业生产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传统粗放,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向质量转型不明显,现有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不够,优质农产品占比不高。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带动能力有限。新型经营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档次低,

农民增收支撑作用不稳定。

3.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以战略思维谋划乡村振兴,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科学布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3.1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生产向科技强农全面转变。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形成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由传统地面灌溉向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节水灌溉农业转变,节水、节肥、高产、高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向绿色集约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态环境补偿供水量,通过农业节水措施节出的水量应用于恢复生态,补充地下水资源。

3.2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以发展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整合资源扶持培育一批农业品牌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围绕小麦、番茄、酿酒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一县一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广,打响昌吉州绿色有机农产品老龙河大米、奇台加勒胖巴依草原牛肉、木垒羊肉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腰站子、月亮地、华兴集团、郎青畜牧等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农业产业一条龙生产经营新模式。提高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企业投资、农民受益、农企双赢,以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的新型经营模式。

3.3大力发展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收入渠道

充分发挥昌吉州毗邻乌鲁木齐市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饮食、科普教育等要素根植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各环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丰富农业产品,延长农业产品消费链,扩大农业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份额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各级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对于规划、管理、协调要结合地方特色,形成目标一致、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互相支持,形成产品创新有新意、产品开发有特色、宣传推广有力度的新业态发展格局。

3.4打造昌吉农业示范基地,发挥引导作用

以科技应用为支撑,加强智慧农业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路子,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实现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精确化管理和全程自动化控制。从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强化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增加农业产出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持续用力,推进昌吉州农业产业化继续走在全区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5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发展航空+绿色发展新模式

目前我国无人机研发技术逐渐成熟,无人机在全区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除用于军事用途外,还包括农业植保、电力巡检、警用执法、地质勘探、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等各民用领域,各行各业对无人机应用需求持续提升。与无人机、热气球、高空滑翔等航空领域相关的培训、旅游、摄像、极限运动将成为一个崭新的行业,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昌吉州地质形态多样,全州拥有高原牧场、森林湖泊、戈壁大漠,依托丰富的地质资源,发展航空+新模式,打造昌吉州低空旅游、无人机驾驶培训、户外运动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创新生产服务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以发展航空带动旅游、带动地方乡镇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3.6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树牢生态优先理念

实施生态补偿是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内容,要严格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保护机制。推动组建符合鉴定条件的专业评估队伍,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内容,完善补偿诉讼规则,探索多样化责任承担方式。在矿山开采政策审批中,增加当地就业人口相关内容,使资源开采,在最大限度、最广范围惠及当地群众尤其是乡镇农业人口。汲取呼图壁丰源煤矿透水事故的深刻教训,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和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3.7做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加快形成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继续加大农业残膜的回收力度,积极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及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努力打造绿意盎然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生产方式成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作者信息:

许晓敏(1986-),女,汉,江苏海安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