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空间的区域整体保护与利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空间的区域整体保护与利用研究

1殷,楠, ,2谢明慧

1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2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站在整体性、全要素的视角,统筹区域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利用。本文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需求出发,探索历史文化空间区域整体保护与利用的方法,阐述构建历史文化空间区域整体保护与利用体系的思路,并提出相关保护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 区域 整体保护与利用体系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以点状单体为主,缺少区域统筹的整体视野,同类型资源相互联系不足,整体呈现利用方式单一、发展路径趋同以及特色内涵不鲜明等矛盾。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需要协调区域文化资源,统筹开展价值发掘与展示,推动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保障生态文明安全格局,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二)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全要素保护名录及控制线数据库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包括:世界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以及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工业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其他保护名录所列的历史文化资源。各类资源保护管理相对独立,不成体系。另外,由于我国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相对独立,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要求下,难以实现精准的空间落位和统一管理。

要实现区域整体保护,首先需要对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做盘点和梳理,统筹构建全类别、全要素的保护名录。其次,要对各类历史文化法定保护线进行空间落位,统筹解决保护范围标准差异、坐标差异以及各类保护范围线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这里的历史文化法定保护线可按照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提到的 “明确和整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统筹划定包括城市紫线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来确定。

1.建立全类别全要素名录

数字信息化盘点全域文化遗产资源。依据各层次保护要素、保护区划及相关保护要求,在各类保护名录基础上,强化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体系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挖掘、识别市域范围内潜在的、有文化价值的各类“点状”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线路等,最终确立保护名录,建立管理数据信息库,为推进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提供支撑。

2.建立历史文化空间的法定控制线数据库

运用GIS 空间信息技术,构建“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GIS 数据库。强化对于各类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划定的统筹工作,以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法定专项保护规划为依据,提取相应法定保护范围的坐标点,在ArcGIS平台中落位,推进保护范围空间矢量化,与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区划图进行空间比对校核。对相互交叉或重合的保护区划,按照等级优先原则,统一以资源保护级别高的保护范围划定。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线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关系,统一纳入“一张图”系统监督实施,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管理数字化。

(三)构建历史文化空间区域整体保护与利用体系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历史文化空间区域整体保护与利用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文化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将具有共性文化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为历史文化关联空间;另一方面要在全类别、全要素的底线保护空间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聚合历史文化资源,与协同保护区形成集中连片的历史文化空间,探索构建“面(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线(文化线路或廊道)——点(历史文化空间节点)”相结合的区域历史文化空间整体保护与利用体系。

1.历史文化关联空间整合

某些特定地区各类文化遗产要素之间存在“关联性”,对已经明确存在关联性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按照具有共性的文化特征整合成为历史文化关联空间,作为历史文化空间的核心空间。历史文化关联空间在区域尺度上呈面状分布的通常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城乡历史文化聚落、面状文化景观(如农业遗产),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兼顾文化遗产环境的生态空间等;呈线状分布通常包括的文化线路、线状文化景观(如部分水利遗产)、文化遗产廊道等;呈点状分布的除法定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以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空间、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空间。

2.面状空间聚合

识别全域文化资源聚集程度较高、文化价值较突出、位于全域文化格局重点发展区域的斑块,优先保护重要且聚集的历史文化聚集斑块。通过数据矢量化的方法,参考文化属性、文物等级、保存情况、区域影响力等因素,对区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点进行赋值。对没有保护区划的文化资源,尝试采用多项距离数值,通过GIS 空间缓冲分析功能对比分析,明确其文化资源的保护边界的适宜范围。采用ArcGIS的“核密度分析法”,识别文化富集空间,将规模大于阈值的聚集斑块确定为文化资源聚集区。

此外,需注重自然与人文空间的统筹协同。以不破坏历史文化关联空间的单元完整性为原则,协调历史文化关联空间需与文化资源聚集区,对区划范围进行调整。以重要文化聚集斑块为基础,基于聚集斑块所在区域中重要城市道路、行政区划、风景名胜区边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重要自然山体河湖边界等六种要素进行文化资源聚集区范围调整,将周边相邻的各聚集斑块相连接。

3.线状空间串联

按照历史文化关联空间确定的文化线路等线状历史文化空间,在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制定保护范围和保护管理要求,在线状主轴两侧做缓冲区作为线性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的范围,某些区段可将限制线路走向的具体地理空间(如山谷)作为其环境空间。尽可能多的串联全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

4.点状空间完善

在面状、线状保护格局形成后,为保证形成全要素的保护体系,位于范围外的点状历史文化空间应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注重底线性、引导性的管控措施。

(四)历史文化空间区域整体保护与利用策略

1.面状空间保护与利用策略

保护上加大对于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及与之相关联的历史自然环境,以及同一区域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之间联系空间的管控引导,明确相关禁止类相关建设的负面清单,保障区域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利用上,应鼓励增设促进整体展示、系统利用的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保障空间,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策划与展示体验相关的文化主题单元,带动面状空间内具有展示与服务功能的村庄发展。

2.线状空间保护与利用策略

保护上线状空间保护应探索动态静态相结合的管控机制。动态管控应重视线性文化空间保护范围的动态调整,视线性空间在文化景观、自然环境、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实时变化,动态调整管控的战略方向和思路,顺应线性文化空间遗产自身存在变化流动的特性来更好的优化管理机制;静态管控主要以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等硬性文件要求为指导,强化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保护管理机制等刚性约束内容。利用上应完善文化线路沿线除文物保护界线以外的交通连接、旅游展示、休闲游憩设施、解说系统等支撑空间,加强培育沿线村庄体验和服务功能。

3.点状空间保护与利用策略

保护上点状文化空间的保护范围按照既有的技术规范、法律法规以及专项规划来确定。利用上在不影响资源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强化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可通过与现代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结合、与文化创意等互动融合,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复兴与活化利用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姜岩,孙婷,董钰,赵雅倩,杨斯亮.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研究及西安实践[J]. 规划师,2022,v.38;No.351(03):110-116.

[2]田家兴,郝静,单彦名.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空间保护体系构建探索——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22,v.29;No.246(01):60-65+81.

[2]杨涛.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国家文化遗产空间体系构建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20,No.257(03):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