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问题研究

何红艳

曲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是促进企业创新与生产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的90%,是我国知识产权成果主要产出地。虽然近年来地方高校创新水平飞速提升,涌现了大量知识产权成果,但成果的转化能力差强人意,难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现状进行了研究,针对问题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提升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充分发挥其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形势;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问题研究;

前言:西方国家早在30年前就已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知识产权成果能够通过政府与高校和产业合作,实现快速转化,提高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产出数量多,但转化情况严重不匹配产出情况,科技投入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之间有严重的不平衡问题。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将其放在与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几率,还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现状

(一)技术市场交易占比低

根据我国教育厅发布的《关于2017年度高校技术市场交易统计情况的通报》结果,选取了十所重点高校与十所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交易情况进行对比,结合表一可看出,地方高校技术市场交易数量远低于重点高校,交易额度不到重点高校十分之一,整体交易数量与金额的差距十分明显,直观的展示出了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能力弱的问题,市场需求较低严重阻碍了地方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的展开。

表一 十所重点高校与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交易数量

(二)数量多但转化能力弱,知识产权成果积压

如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成果产出数量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局《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结果显示,2016年高校知识产权发明数量超过受理数量的一半以上,远超我国平均水平;同时,发明授权量达到41.6%,我国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同时,数据结果也显示出我国高校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的比例远低于企业,同时,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率也较低,市场前景较好的知识产权成果闲置数量达到76.1%,详见表二。同时,该年我国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率仅为12.7%,而企业专业转化率为59.0%,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整体力度严重低于企业自身研究力度。虽然如今成果产量巨大,却无法有效转化,限制了科技创新对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必须提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建设。

表二 高校知识产权成果申请专利比例以及成果转化比例(单位:%)

表三 我国高校与企业知识产权成果实施率、产业化率、许可率与转让率对比(单位:%)

(三)成果质量低,研究与应用脱节

近年来,国内高校知识产权专利产出数量大幅增加,但优质成果占比不高,地方高校中这一问题更是严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国内知识产权成果中的优质成果占整体数量的五分之一左右,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导向性与导师获取研究成果的动机与认知问题。多数教师将知识产权成果作为完成科研任务的指标,将获取专利作为研究活动的目标,忽视专利质量控制,也忽视了后续成果的转化与应用[1]

基于缺乏转化动力,导致许多成果与现实需求脱节,高校研究团队未制定有效的应用方案,企业严重忽视技术的升级。多数高校研究人员不具备竞争意识,科研活动的制定与展开并未提前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因此其研究成果并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无法发挥知识产权成果对社会市场的促进作用。以企业发展来看,多数企业并不重视甚至忽视了高校知识产权成果,不明确成果转化对市场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大型企业通常具有自身研究团队,因此不重视、不看好高校知识产权成果;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本身没有较强的技术性,发展规模也相对较小,原本应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但现代社会市场发展不稳定因素过多,投资风险较大;且中小企业通常不具备较大的流动资金,因此不会轻易主动尝试,这也是导致我国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策略

(一)地方高校认清发展定位,提升研究主动性

地方高校多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研究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对此,地方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特色以及研究水平,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明确自身研究具体方向与后期发展规划,不能只关注研究项目数量以及学术论文数量。多数地方高校的研究活动实践期间都有过分关注研究成果的问题,对于研究质量以及成果转化都有明显的忽视,不重视成果的市场技术性和应用型,不关注市场企业需求,以至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空间被严重压缩。经过实践研究可知,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高校需要保障研究工作的重心符合自身发展水平,地方高校需要立足于当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特色,重视该区域企业实际发展需求,打造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知识产权成果,实现本校综合实力的增强

[2]。此外,地方高校拓宽投资渠道,加强知识产权研究的主动性,提升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趋势的适应能力。

(二)完善政策,激励成果转化

相关人员需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落实。国内各省都在加强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关注,采取多项激励措施鼓励高校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充分激发教师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内动力。相关人员需要制定更加明确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明确高校、专家、教师等研究人员的权益分配形式,提前在合同条款中,规定研究成果转化条款,指明地方高校与研究人员各自的权利、义务以及收益分配比例,切实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通过可靠的制度保障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效益的公平性。或是结合如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多种途径结合研究团队所有人员的贡献情况进行分配,或由地方高校给予适当经济奖励,增强地方高校研究人员在完成研究后,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3]

此外,高校管理人员可结合本校发展目标与研究情况制定人才机制。根据项目研究发展进度,为研究人员提供深入企业内部实践研究的机会,同时还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指导,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速度。地方高校需要为研究教师做好基础研究条件保障工作,使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活动之余,可创办企业或挂名兼职,有直接转化自身研究成果的可能,明确规定本校教师任职工作时间与条件。为专业成果转化人员设置免责机制,营造激励成果转化、免除转化失败责任的氛围,以免影响成果转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转变知识产权成果评价体系,注重长期效益

地方高校需要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情况设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专门负责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工作岗位。考核及评定研究人员职称时,地方高校要转变过往考核内容以及思想观念,加强对知识产权成果效能的关注,包括其有效性与实用性,提升评价体系中转化效率、企业合作水平、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权重,将传统的学术评价转换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同时,还能设定有效的激励体系,促进地方高校知识产权研究成果转化积极性。营造轻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优化现有职称评定模式,根据高校教师研究情况通过不同的维度进行评判,搭建更加有效的分类评价机制。加强对长期创新效益的重视,强化对标志性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视,切实结合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确保优化后的评价体系能够且切实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4]

(四)提升成果质量,完善管理体系

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成果数量与质量的重视,深入研究本地发展需求以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市场发展需求申请成果转化,确保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的提升。其次还能改革专利申请与服务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对知识产权成果的研究兴趣以及成果转化动力。鼓励发展分段式专利投资,分析知识产权成果的发展前景以及研究投入后,研究前期过程可申请少额投资,将资助的重点放在后期成果转化中[5]。最后,细化当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制度与管理条款,加强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后的宣传工作,为地方高校所有研究项目提供行之有效的成果转化管理模式。

(五)创新活动形式促进成果产出

地方高校以及研究团队需要抓住当前市场发展重点与亮点,围绕市场发展需求与当地行业发展特色,与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机构以及企业构建三级合作机制,优化现有资源,整合全校力量攻克研究重难点,强化校企合作、跨学院合作、跨学科合作,有效吸引企业资金、社会资金与地方政府的目光。加强对研究项目的投资力度,突出示范效益以及带领性作用,率先完成一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工作,最大化激发学校、教师、企业、政府多方的研究兴趣,促进知识产权研究成果的转化。

(六)强化专业机构与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超过一半以上的高校都建立了研究成果转化机构,但是相对而言专业性水平较低,并未收获良好的转化效果。因此,需要尽快建立相关机制,促成成果转化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此外,地方高校可将成果转化服务与其市场价值进行链接,保障完成成果转化后合理进行分配[6]

国内从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工作的专业人才较少,高校还需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如今,技术经理人已经正式纳入国家职称评定范围,使从事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工作的人才获得了更高的职业认同感;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人才培养相关鼓励政策,充分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技术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例如,某省在2018年11月发布了《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实施细则(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各类相关成果转移专业机构需要为企业与事业单位引进转化成果,可按照成果成交合同金额的2%左右给予适当奖励补助;若技术经理人选择在本地开展成果转移活动,可按照合同实际成交额的1%左右给予适当奖励补助。这类文件出台后,大幅优化了原有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环境,创新了成果转化评价导向,有效提升技术经理人以及技术转化机构相关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为成果转化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结束语:21世纪以后,人们的知识产权越发明确,大量新生产品由于其独特的专利而产生了更大的商业价值。现代社会各界都更加重视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工作,希望通过提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力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也在不断深化内部科研机制,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出了更多的建议,保障能够更高的服务于社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喻晓,苗昂.基于校企横向科技合作的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2,21(07):33-35.

[2]齐书宇.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趋势与指标设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5):159-172.

[3]王靖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21(34):198-200.

[4]杜国明,生俊杰,曾嫚谊.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20(S1):44-46.DOI:10.16209/j.cnki.cust.2020.s1.013.

[5]王红,郑鹏.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03-109.

[6]胡冬艳.提升高校专利申请质量和促进专利转化的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8):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