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思考

苏静

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单位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秩序的规范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意义。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内部监督力度不足,内部管理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缺乏全面性、制衡性以及适应性,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中笔者通过研究针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的确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过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建设速度的不断提升,其内部控制也需要通过完善体系建设的方式,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诉求。[1]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各项资源,规避公共资源发生损失、波及公众利益等情况的发生;

另一方面,内部管理控制是应对和防范风险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形象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不仅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解决奢靡、形式主义等风潮,更能科学规避和防范这类问题对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与制约。[2]

二、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到内控效果的实现,影响到事业单位本身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达成。

(一)内部监督制度需要完善,监督力度需要强化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涉及两个部门,一个是审计部门、一个是监督部门,由于很多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本身和其他部门处在同一个级别,所以在独立性方面会略有不足,影响到其本身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方面,在外部监督过程中,事业单位由于本身属于明显的闭环组织,很难跟进事前、事中的外部监督控制工作,甚至于只能进行简单的事后总结和监督,无形中限制了对监督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腐败防范;

另一方面,在事业单位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审计都属于事后审计、补充性审计以及任务审计,背离了事中以及事前控制的原始诉求。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偏移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单位监督控制的效果,影响到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控制意识十分淡薄

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淡薄,归根到底的原因在于单位本身缺乏切实的内控建设动力和积极性。

一方面,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源都是公共资源,其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接受公众的委托进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对于事业单位本身而言,内部上下都是统一的利益方,都需要对公共资源的流入以及使用释放诉求。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单位习惯于对资源的获取过程进行监督,忽视了对使用过程的管理,间接导致危机的出现;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的淡薄和单位本身负责人的不够重视存在密切关联,主要表现在单位本身对风险的管控意识不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够积极。比如部分单位虽然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实际执行力度不足,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的情况;再比如一些单位的负责人仅仅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视作财务部门的工作,没有协同发挥管理者的协调、引领和带头作用,放任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去解决,体系建设也无法真正意义上落地。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全面性、制衡性以及适应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少全面性,主要是指在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实施路径方面存在缺失,关键环节存在疏漏,导致部分细节控制管理不到位,给事业单位业务的正常运行造成制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少制衡性,主要是指部分事业单位虽然梳理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相关业务环节,但是一些制度的建立与业务的实施情况存在脱节,导致出现明显的不适,进而引发内部管理控制的失效。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少制衡性,主要是因为决策机制不完善、职能没有及时分离,关键岗位责任不清晰所致;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上没有实现制衡,没有把握重点,尤其是在收支管理方面,会导致资金安全风险的出现。而且事业单位内部存在非常普遍的兼任情况,间接导致岗位胜利能力不足,部分岗位无法充分履行职能。事业单位当中的一些岗位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如果其专业性不足,会直接导致单位的财务信息失真,影响单位整体的决策管理,给廉政单位的实现造成制约。[3]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不够成熟

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完善和加强:

1.关键环节的管控缺失

部分事业单位因为没有做好内部控制的流程梳理,促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嵌入信息化系统时,无法实现针对关键环节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2.整体化工作的推进和实施存在难度

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而且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建设过程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对于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发和设计工作,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存在差异,促使各个系统和信息模块,彼此之间很难实现整合,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控制。

3.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一度停滞

内部管理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与事业单位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十分密切,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同样影响到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信息化实现。

首先,在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存在硬件支撑条件不足的“僵局”;

其次,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本身的基础建设情况虽然有所缓解、有所改善,但是基础软件仍然比较薄弱,影响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最后,从人才储备以及管理的角度来说,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存在人才不足、人才外流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在需要进行系统和软件开发等问题时,人才匮乏会导致信息泄漏和软件使用安全方面的问题,影响到事业单位发展和建设的后继力,既影响到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也会促使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陷入“僵局”。

二、推进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基本建议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笔者认为需要针对前文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应对和总结,其不仅需要财政监督和纪委审计之间的密切合作、互为监督,更需要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损失和风险出现之后的补助,构建以内部管理控制为基础、多规范为补充的内控制度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性、层次性以及立体性,更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内控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4]

(一)财政监督与纪委审计等多个部门需要彼此监督、相互配合

内部监督与评价是促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能够形成“闭环”的关键所在,所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需要财政监督以及纪委审计等多个部门彼此之间互相配合、彼此监督。

首先,针对特定的、重点的内部管理控制工作,事业单位需要接受审计、财政以及纪委等部门的联合检查,相关单位需要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必要时需要对内部管理控制流程进行必要的筛选和优化;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工作实施情况,设置专门的审计评价和控制制度,具体可以由审计机关借助交叉审计的方式,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价,同时出具相应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报告;

最后,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强调事业单位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相互独立。通过周期性、阶段性地对各个部门以及相关事项的管理服务活动进行梳理研究,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以及彼此制约,最终生成管理服务的活动链条,获取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在包括质量、市场、安全以及金融等监督管理领域,纪委审计部门需要结合管理活动的重要性进行全程控制和参与,保障全过程跟进和实施,防止监督管理的漏洞。

(二)提升内控意识,强化内控的主动性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单位本身尤其是内部的管理层需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提高内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1.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顶层设计,将内部管理控制工作完全提升至政府层面

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内部控制可以快速解决现阶段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控制的问题,要充分构建以财政内控为基础、政府主导、各部门统一协作的内控体系是趋势,也是未来内部控制实施的必然要求。

2.坚持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实施情况纳入考核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和落实,需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而坚持将内部管理控制的实施情况纳入考核,就需要管理者、领导人坚持将内部控制工作当作一个重点来把控,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办法,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防范重大风险,提高广大民众的满意度。

首先,事业单位在考核之初,需要注意使用具有共同特征的指标作为实施考核的基础。在指标的选择和建构方面,单位需要围绕自身业务的实际开展情况,上一阶段工作开展的瓶颈压力和局限性,做出优化和完善,确保实事求是的同时,更具有一定的考核意义、挑战性;

其次,在指定以及考核量化指标时,内部管理控制工作需要强调分值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一刀切”;

最后,在贯彻和执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对考核评价的标准以及重点进行科学界定,量化风险管理控制办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的风险,通过设置合理的分值,坚持将内部控制的执行排查情况、整改情况纳入考核过程中,最终形成科学合理、公开公正的指标评价体系。

(三)构建以内部管理控制为基础、多规范为补充的内控制度体系

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存在严重的照搬照抄行径,促使制度内容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根本不具备可行性。所以,事业单位要想充分发挥内部管理控制的价值,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认真梳理相关信息、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制定出以内部管理控制为基础、多规范为补充的,完全契合自身特色的控制制度。

[5]

一方面,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构时,事业单位需要精准梳理各类经济事务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对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精确梳理,并选择严格的风险应对策略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贯彻落实;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类型及所属领域,构建相应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促使制度能够和单位的行业属性进行融合,进而显著提升单位的管理效能,进而更好地为整个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内控系统信息化建设

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化艰涩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重要一环,其能够促使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活动、大数据以及互联网信息实现进一步发展整合,更能够充分行使内控的作用和使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系统、政务系统都被囊括在内控信息系统当中,对接事业单位的资金流、信息流,而要想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内控系统信息化建设,需要从这样几个角度予以贯彻: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政务系统的内部管理控制功能,加强控制活动的评价和反馈功能,确保针对各项事务评价和监督的及时性;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地区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在已经具有内控制度体系、执行体系的情况下,构建更为严密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之成为内部管理控制的有力辅助;

最后,事业单位系统当中已经运行的内部控制功能,需要进行科学的衔接,规避信息孤岛的出现,确保单位内部形成科学的管理控制链条,坚持将重要的内部控制活动严格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如此才能实现对控制环节的监督管理,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防范。

现阶段,事业单位需要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正视现阶段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的问题以及不足,通过强化单位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属性,真正意义上做到管办分离、政事分离。事业单位在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紧随国家发展建设的潮流和方向,更要充分考虑岗位权责设置、资源与机构设置、监督管理方式设置等方面的内容,规避舞弊等情况的发生,增加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执行力,努力打造为人民群众所满意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罗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用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7):63-65.

[2]张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7):96-98.

[3]齐燕心.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09):139-141.

[4]李春燕.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J].商讯,2022(21):172-174.

[5]赵冬明.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2(1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