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研究——基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基层央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研究——基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视角

王庆丽

中国人民银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   甘肃省嘉峪关市   735100

摘  要: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基层央行日常履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尤其是当前正处于会计财务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在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与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新形势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不仅是全面预算绩管理的核心要义,也是落实落细过“紧日子”重要措施。本文透过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视角,分析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与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的相关性,引入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探寻以提升资产使用利用效率为目标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关键词:预算绩效  固定资产  全生命周期

一、引言

2020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固定资产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2021年,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颁布,集成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都体现了“节约集约配置”“资产共享共用及调剂”“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等统筹思维。固定资产作为会计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公告反映预算执行相关问题中,资产管理仍是人民银行预算执行的薄弱环节,资产管理、利用效能不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何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不仅关乎过紧日子要求,更是资产绩效管理的必经之路。

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与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辩证关系

(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三全”管理的流程链,是对预算资金全过程的链条管理,即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环节,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侧重于预算资金的流程性管控,其目的在于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

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是从固定资产的采购开始到退出资产使用生命周期为止的全部资产管理全流程的有机统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固定资产各个发展阶段当做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资产管理的全过程。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是预算资金,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体是固定资产,二者虽然表现主体有所差异,但都是反映周期性过程管理的内容,都注重最终的效益结果。基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实质所要实现的“人、财、物”资源上的优化配置,由此可以看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侧“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侧“物”,二者本质都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一部分,而固定资产又是预算资金消费的实物价值体现,因此也可以说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延伸和结果。

三、当前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一)系统融合性不强,关联信息难以实现互联共享。目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已实现与AIIS系统的对接,在解决资产账务平行处理、实现模块横向连接的同时,系统主要发挥的仍是初级“记录”功能,缺少对固定资产影像采集、存储、调用等信息化支撑。同时,对资产信息数据的挖掘分析,既没有与预算、采购、项目库管理相衔接的“前半篇”功能,也没有实现将不同单位间资产闲置和资产短缺的信息进行分析、汇总、传递,缺少对系统利用的“后半篇”文章。

(二)制度更新滞后,综合管理效能发挥不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仍沿用2006年印发版本,但随着会计财务工作转型发展,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办法》在资产管理效能的界定、发挥和评价等方面,如资产配置是否科学、资产使用是否充分、信息反映是否全面、绩效评价是否有效运用等尚无明确要求,使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存在一定阻滞。

(三)管理效率较低,过程监督管理难度加大。当前固定资产一般由多个部门按照资产类别进行实物管理,缺乏一体化的思维。归口管理部门的怠于执行会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处置不及时、部分设备类资产闲置等情况;而各使用部门存在频繁调整固定资产使用人员等情况,极易导致管理过程的中断及误差,增加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条码信息显示不全面,缺乏全流程追踪信息。

(四)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资源统筹矛盾突出。受制于人民银行垂直管理体制,跨区域、跨层级调剂使用资产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系统内固定资产共用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综合使用效能较低。当前固定资产的共享以分支机构单位内部统筹为主,资产闲置与资产短缺共存的矛盾比较突出,“一边闲置浪费,一边花钱购买”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受资产权属、跨系统调剂审批等因素制约,闲置不动产利用不充分。

四、基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下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的构建设想

固定资产使用效能的目标在于保障资产安全和正常履职,而资产配置与保障、资产利用结构和效率都是影响使用效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使用效能目标和影响因素出发,围绕固定资产“计划—采购—使用—处置”四个生命周期管理阶段,嵌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实现“财”与“物”的有效匹配,探索构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一)计划需求阶段

    此阶段作为固定资产的源头管理阶段,主要是固定资产的立项购置和使用计划,关系到固定资产的配置结构和资产存量。细化电子设备购置、其他固定资产购建费用中与人员数量相适配的定额标准体系,明确资产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在AIIS系统预算编制模块中,嵌入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模块,实现预算与固定资产、采购管理的相互连接、信息共享。可以采取固定资产和预算资金绩效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将固定资产的购置需求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绩效管理的思维方式,合理规划固定资产结构,根据需求制订采购计划,做好购置的固定资产价值与使用风险事前评估论证,从源头上把控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等问题,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制定立项采购需求。

(二)采购实施阶段

根据预算批复情况编制采购计划并采购。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的采购程序和配置标准,逐步完善信息公开运行机制。严密固定资产的采购、审批、购买流程的程序,防止出现多次重复购买,严格控制固定资产采购环节,提升采购效率。依然在AIIS系统中需要实现固定资产与采购管理功能模块的连接,作为固定资产采购、入账、入库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备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如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购置日期、售价、供应商、用途、使用年限、使用人等信息,让信息显示更全面、更具体,以便在资产信息系统中能够随时查阅固定资产的状况,实现信息共享。

(三)使用维护阶段

是固定资产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根据“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将岗位责任与经济责任相结合,树立“固定资产效能”观,使固定资产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使用特点,制订维护保养计划,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减少固定资产的非正常损耗,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情况向会计财务部门及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反馈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逐步形成互联互约的管理链条,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的规模效益与社会效益。改进固定资产清查方式,有针对性开展现场核查,重点复核固定资产利用闲置情况、维护管理情况、安全质量状况,了解固定资产配置需求和工作满意度,为绩效评价和信息公开提供真实素材和数据支持。

(四)报废处置阶段

完善固定资产处置体系,充分利通存量固定资产,降低资产闲置率。通过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掌握闲置资产情况,根据设备用途及配置要求,通过闲置资产再利用,实现闲置资产在不同岗位人员与部门间的合理流动。利用AIIS系统,实现固定资产在人民银行体系内的循环,借鉴“公物仓”库存物资平台管理模式,将各类处置资产中仍有价值的资产纳入“公物仓”管理,搭建调剂平台实现闲置资产与需求资产信息互通,对闲置资产实行集中管理、调剂利用,逐步化解存量问题

参考文献:

[1]谢玲玲.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研究——从基层央行视角分析[J].时代金融,2018(06):125-127.

[2]李菲菲. 人民银行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评价体系初探[J].黑龙江金融,2021(02):31-32。

作者简介:王庆丽1986.11- ),女 ,汉族 ,甘肃嘉峪关,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预算绩效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