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编配和声的尝试----以广州番禺咸水歌《十二月采茶》担伞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咸水歌编配和声的尝试----以广州番禺咸水歌《十二月采茶》担伞调为例

卢东亮

广州市番禺区东湖洲小学   511400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机遇,也存在这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咸水歌编伴奏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和声便是咸水歌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咸水歌是珠三角州地区的地方特色歌谣,为变宫徵调式,属于中国五声调式体系的一个分支。本文尝试运用已经成熟的当代五性声调式和声理论为广州番禺的咸水歌《十二月采茶》编配和声,补充了咸水歌在和声理论上的一个可能性。

绪论

学校是所有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阐述非遗艺术咸水歌在学校传承时的钢琴伴奏和声的选择,原始咸水歌传承时主要靠口传心授,因此传统的咸水歌是没有伴奏的。而现在歌曲如果没有伴奏,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在音乐课堂教学时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一首歌的和声编配是编排整个伴奏的基础。而咸水歌主要时徵调式[1],现代歌曲的调式主要是大调和小调,两者有一定的矛盾点,这给伴奏的和声编配带了一定的困难。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咸水歌传承发展至今已初步取得一些成果,知网关键词为“咸水歌”的研究已有39篇,其中不乏对咸水歌的歌词、调式等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咸水歌的和声编配的研究。好在我国对五声调式的和声研究已经是百花齐放,在给咸水歌编配和声时可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承需要经历“传承、选择、融合、创新”四步,本文意在寻找传统咸水歌与现代和声体系的共同点,为咸水歌的融合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咸水歌的调式分析

在给歌曲编配和声之前我们都需要给歌曲先做必要的调式分析。目前有记载的咸水歌以简谱为主。已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咸水歌的调式为5-6-7-1-2-3,是变宫徵调式。而现代音乐的主流调式主要由西方的调式发展而来,到了现在我们听到的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艺术歌曲、还是通俗的流行歌,绝大部分都只用伊欧尼亚调式(ionian)和爱奥尼亚(Aeolian)调式,也就是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自然大调通常结束在1,自然小调通常结束在6,咸水歌的变宫徵调式结束在5。如果直接套用的话会造成极大的不便,所以我们需要先进一步分析。

变宫徵调式5-6-7-1-2-3每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自然大调1-2-3-4-5-6-7-1每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全半”,两组对比可以看见,自然大调中的前六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与咸水歌的变宫徵调式完全一致,为了方便编配和声,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记载的咸水歌《十二月采茶》[2]为例,G调变宫徵调式的5-6-7-1-2-3的排列与D自然大调的前面六个音1-2-3-4-5-6完全相同。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提到:“各种和声结构及各种复杂的近现代和声手法,都有可能与五声性调式的旋律音调相结合,在发展音乐的民族风格方面发挥其作用。”[3]因此在曲中一些不能根据G调变宫调式配和弦的时候,可以大胆的尝试用D自然大调的和声体系给G调变宫徵调式的《十二月采茶》编配和声。

《十二月采茶》的和声编配

      中国音乐学院王萃教授提出:“合理并巧妙的色彩和弦的选择会使五声性与非五声性的和声配置之间并不会出现明显的隔断,无论是和声的张力、和声风格在色彩和弦的多样式进行中无疑会更为丰富多彩。需要注意的是在二者之间的冲突中把握整体音响的丰满性。”[4]本文为《十二月采茶》配置的和弦都会考虑使用的和弦会不会与咸水歌的变宫徵调式冲突,因此采用的和弦都会包含该小节内主要使用的音。

《十二月采茶》是G变宫徵调式,第一段是正月,“正月采茶未有茶,茶园树上正开花,花嫩细时吾舍摘,同群姐妹各回家。”。第一句“正月采茶未有茶”有两小节,第一小节是歌曲的开端,包含了5、3、2三个音,“正月采茶”想象着高高兴兴的去采茶,为了学生更感兴趣使用流行歌常用的Gsus2和弦。第二小节,“未有茶”,一下子情绪有点失望,包含了1、2、3三个音,使用Esus4和弦。第二句“茶园树上正开花”,虽然无茶可采,但看见树上开花心情还是会好转一些。第三小节包含2-6两个音,使用A和弦。第四第五小节的旋律走向是句子的终止第四小节包含1、2、3三个音,第五小节包含5、6、7、2四个音,因为第五小节是这一句的结束,2、7、6、5的旋律进行是咸水歌的特色,构成复合和弦与复合调性的不同和弦与调性,多采用不同的音区位置,因而和声或调性的层次分明清楚,这在音响上带来了单一和弦与单一调性所不具备的厚度与立体感 ;与此同时,它们在音响上的不协和性,弥补了五声性和弦紧张度的不足,增添了和声的动力。[5]所以此处可以使用G自然大调的徵调式和弦D,确定第五小节是D和弦之后再反推第四小节,由于是一句话的结束,在第四小节用一个属和弦会使得这个乐句更有结束感,这里使用变宫徵调式已经无法满足和声进行的需求,所以这里使用一个D自然大调里的属和弦A,因为该小节包含1、2、3三个音,更加大胆的A7/9。正月第三、四句“花嫩细时吾舍摘,同群姐妹各回家。”表达的情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实际上正月乐段的上半部分才是完整的一个乐句,共五个小节,编配的和声进行是第六小节

包含3、6、1、2,使用有悲伤属性的Emin,第七小节包含5、6、1、2,为表达“吾舍摘”这种不舍得的复杂情感,和避免和弦的重复,使用更丰富的Emin11/D和弦。第八小节包含62两个音,为兼顾表达败兴而归与和弦的流畅性,使用Amin7和弦。第九第十小节是乐句的结尾,参照“茶园树上正开花 ”的和声进行,因变宫徵调式的音阶无法满足和声进行的需求,第九小节包含1、2两个音,使用D自然大调的属和弦A7,第十小节包含5、6、7三个音使用徵调式的主和弦D结束。至此整个正月采茶结束,四个乐句构成了一个乐段。而D和弦是G大调的属和弦,正好可以流畅的开展下一个乐段。

《十二月采茶》第二段是二月,“二月采茶正合时,双手携篮挂树枝,左手攀枝右手摘,讲笑不知茶满时。”整个乐段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二月乐段第一句“二月采茶正合时,”是二月整个乐段的开端,又要表达可以采茶的满足感。二月乐段的第一小节包含35两个音,为了与正月的开头相似而又不同,使用G9和弦。第二小节包含1、2、3三个音,虽然需要表达喜悦的感情,但为了和弦进行更加丰富而不重复,使用G9/D和弦。二月乐段的第二句“双手携篮挂树枝,”承接了第一句的喜悦之情。恰逢乐句的结束,为了是和声进行更加丰富,此处采用了重属的和声进行,第三小节包含了1、2两个音,使用Emin7/9/11和弦,第四小节包含5、6、1、2四个音,使用A7和弦,第五小节包含5、6、7三个音,再次出现咸水歌最具特色乐句结束旋律进行,使用G徵调式的D和弦。二月乐段第三句“左手攀枝右手摘,”通过劳动的细节动作描写采茶很忙的丰收情绪,第六小节包含1235四个音,同时是乐句的开头,使用G9和弦,第七小节包含5612四个音,采用Emin11和弦。二月乐段第四句“讲笑不知茶满时”形容采茶的姐妹边讲笑采茶,直到篮子里的茶叶装满了还不知道,与乐段的第一句呼应。同时乐段最后一小节再次出现了咸水歌的经典旋律进行,最后的三小节按理是编配一个重属和弦的进行。但第八小节包含1、2两个音,第七小节又已经使用过Emin11和弦,使用此处把D大调的属七和弦A7进行变化,第八小节使用Amin7,第九小节包含5、6、7、2四个音,使用D大调的属七和弦A7,最后第十小节包含5、6、7三个音,乐段的终止使用G大调的徵调式和弦D。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记载的《十二月采茶》只记载了正月和二月这两个乐段的乐谱,后面三月到十二月乐段的记载的就只有歌词没有乐谱,因此三月到十二月这九个乐段的具体每一个和弦无法编配。但根据正月和二月乐段的规律,每个乐句的结束都会是咸水歌的经典旋律进行7-6-5。基本上我们都可以使用E-A-D的重属和声进行,但需要根据具体的旋律稍作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G大调里,徵调式的D和弦是G大调的属和弦,确实可以很好的衔接到下一个乐段,但属和弦如果不解决到主和弦就会有一种这首歌还没有结束的感觉。所以歌曲进行到十二月乐段的最后一句时还需要从徵调式的D和弦解决到G和弦,完成属到主的和声进行。

    以上便是《十二月采茶》的和声编配的内容,本次编配的和弦不敢说了唯一的权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都会使用7和弦、9和弦、11和弦、重属和弦等较为复杂的和弦手法,但也没有违反和声学的编配原则胡乱编配。给咸水歌编配和弦最为重要的是给咸水歌最具特色的开头和结尾编配好,和弦的使用可以很丰富,要注意每个和弦都要根据乐句的情绪,乐句的位置设置合适的和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的传承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作为歌曲,编配情感丰富的和声会为它的感情色彩。使用现代和声体系给咸水歌编配和声,丰富了咸水歌的音乐性,为咸水歌的发展提供其中一个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景易.谈广州番禺区灵山镇私火局“咸水歌”[J].艺术教育,2017(Z3):102-103.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广东卷[M].北京市:中国ISBN中心,2005.07:107-108

[3]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 樊祖荫, 2013

[4]王萃.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五声性调式思维的多声样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35(03):40-46.

[5]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 樊祖荫, 2013


[1]张景易.谈广州番禺区灵山镇私火局“咸水歌”[J].艺术教育,2017(Z3):102-103.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广东卷[M].北京市:中国ISBN中心,2005.07:107-108

[3]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 樊祖荫, 2013

[4]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五声性调式思维的多声样式_王萃

[5] 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_樊祖荫

来源期刊

中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