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环境领域碳中和路径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浅析生态环境领域碳中和路径的探索

王春莲 ,吴耿辉 ,邱建贺 ,魏敬伟

(佛山市玉凰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200)

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争取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提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际社会上,我国以负责人的担当为解决全社会气候问题贡献了积极的动能。本文分析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并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及碳中和的目标,浅析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减污与降碳统筹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减污降碳、统筹融合路径

1、引言

2020年8月22日,习近主席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这一郑重承诺为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严峻气候问题注入了积极动能,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大幅度减排、碳中和工作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强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并采取大力减排行动,全社会的资源就会朝着绿色发展方向有效配置,绿色经济就会越来约有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就会加快。

2中国气候变化现状

2.1碳循环形式

地球上的碳循环主要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又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将二氧化塘释放到大气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系的碳水化合物,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转化为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而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又把摄入人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构成了生物的有机体,自身贮存下来;在动、植物死亡后,大部分动、植物的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少部分在被微生物分解之前被沉积物掩埋,经过漫长的年代转化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当这些化石燃料风化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又转化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图1 全球碳循环示意图[2]               图2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2.2我国温室气体的现状

2019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约为9.7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27%。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比重达到82.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除二氧化碳之外,11.6%的排放源于甲烷,约3.0%和2.8%来源与氧化亚氮和氟化气体的排放。

2.3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包括两类,一类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另一类是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气候系统的变化。

近百年来,气候变暖,已经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如水资源量、季节性活动、冰川退缩、粮食产量和品质及人群健康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生活大良消耗能源,使用化石燃料、土地开垦、城市发展造成对土地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了气候系统快速向变暖方向发展。因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保护环境,建设美好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气候系统的稳定,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3碳中和的路径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目标的两个阶段。因此需要通过持续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领域减污与降碳统筹融合,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3.1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控制

通过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烃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碳排放协同增效。

3.2推进水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制

探索开展污水处理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碳排放评价,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自建污水处理厂太阳能发电设施。大力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和净化功能。

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以资源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

3.3推进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协同控制。

合理规划污染地块土地用途,鼓励农药化工等行业中重度污染土地规划用于园林绿地,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能耗。组织开发绿色低碳修复技术,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路线,注重节能降耗。探索利用已封建垃圾填埋场、暂不开发利用的高污染地块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3.4推进固体废物处置领域协同控制

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优化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加强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减少有机垃圾填埋,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利用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

3.5加强甲烷排放管控

针对不符合环保标准和达到使用年限的垃圾填埋处理设施整治工作,在条件具备的填埋场建设甲烷收集利用设施,减少甲烷无序排放。在餐厨废弃物和生活污泥处置设施的甲烷产生环节,实施封闭负压收集和集中处理。支持利用畜禽粪便为原料发展沼气工程,结合种植业生产需求对沼渣沼液等附加产品进行利用,控制畜禽养殖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加强煤炭开采、油气系统甲烷排放控制。

4

我国一直在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方面自主贡献目标的提升,为我国未来经济低碳转型发展,也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目标。同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必然是一项异常艰巨且影响深远的减排行动,要持续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领域减污与降碳统筹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2).

[2].中国气象百科全书.气象预报预测卷,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

[3].郑培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3:1674-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