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新时代背景的成语教学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4

  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新时代背景的成语教学路径探析

殷嘉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类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意义的词汇,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意义十分精辟,且并非所组字意思简单的相加,而是有着约定俗成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有时一个成语可以单独组成一个句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一词的注解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也是汉语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部分。但其这样的特点就决定了人们对其的掌握和理解有着较大的难度,即使是汉语母语者在使用成语时,也非常容易出现语法和语义上的差错。而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如何使汉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接下来将基于新时代的语境对其教学路径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汉语国际教育;成语;现状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成语的教学现状

(一)成语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

成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但也是不易攻克的难点,早在中国的宋代就已经出现与成语相关的研究,其文化内涵之深厚,并非汉语学习者进行一段速成式的学习就可以了解并正确使用。但根据研究发现,因其较难且学习周期较长,在教学中常不如其他的部分被重视,也就使成语成为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口语或是书面语使用中的短板。

(二)汉语学习者使用成语的偏误研究

近年来,学界对于汉语学习者学习中文产生的偏误研究较多,而相对来说对于其学习成语产生的偏误研究较少。张永芳认为,留学生错误地使用成语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成语的特点,她将外国学生的成语偏误分成了三种类型:未掌握成语的语法功能而产生的语法错误;未理解或理解错误成语的语义而产生的语义错误;盲目拆分词语产生的错误。常见的语法错误比如成语使用时成分赘余,“他真是英勇的战士,即使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也在坚持战斗”,这里的“遍体鳞伤”本身就包含了“浑身”的意思,所以正确的用法应该是“他真是英勇的战士,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也在坚持战斗”而常见的语义错误有“校长是带领学校越来越好的始作俑者”“始作俑者”是贬义词,不应用在这里,这是词义的褒贬不分而造成的错误。由这样的习得偏误研究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层地剖析汉语学习者对于成语的学习和掌握状况,继而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合适汉语学习者的成语教学路径。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成语的教学难点

有学者提出,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可以分为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但成语的教学方式又与词汇不同,大部分成语教学的效果不好的原因是成语教学的难度大,所以学生在使用时会产生偏误,教学难点其实就是产生偏误的原因。鲁健骥认为:“偏误分析更关注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规范之间的差距以及形成的原因。”所以想要制定适合的教学方式必须详细地了解产生偏误的原因,即成语的教学难点。

(一)成语的特点

1.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最早在《辞源》中就有对成语的定义“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可证引以表示己意者皆足”。一部分成语出自古籍或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形成,经过多年的传承仍在使用,如“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萍水相逢”出自《滕王阁序》“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踌躇满志”出自《庄子·养生主》“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黄粱一梦”出自《枕中记》等。这些成语的意义都与所出自的古籍相关,经过多年变化较小,有一定的稳定性,无法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理解,需要对古代汉语进行研究和学习才能正确的理解其含义并熟练掌握,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有较大难度。除文化内涵的障碍外,这些出自古籍的成语中有一些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如名词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如“汗牛充栋”中“汗牛”是“使牛出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不毛之地”中的“毛”名词活用为动词,“富国强兵”中的“富”“强”是使国家富裕和强大,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于古代汉语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中的语法有不同之处,汉语学习者如果做不到熟练掌握的话对于此类成语的学习有较大影响,因为这些成语需要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使用,很容易对系统的语法学习产生障碍。除此之外,一些成语中包含生僻字或是多音字,但这些成语在生活中使用较少,相对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比如“沆瀣一气”中的“瀣”,“好高骛远”中的“骛”,心宽体“胖”中的“胖”念。

          2.含义深厚,难以从字面理解

成语的意义并非构成其的语素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从这个基础上提炼概括或是归纳引申得出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在意义的表达方面比较含蓄。这一点和其他语言中的俗语也有着类似之处。比如英语中有这样的俗语“Van Gogh's ear for music”直译为“在音乐上是梵高的耳朵”引申为“五音不全”“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直译为“天上在下猫和狗”引申为“倾盆大雨”。韩语中也有这样的用法“되지 못한 것이 엇나가는 짓만 한다는 말.”直译为可恶的家伙只做叛逆的行为,引申为比喻不成器的人反而神气十足。而成语相对来说意义则更加深厚,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委婉内敛,成语所展现的语言的力量往往比看到的更大,还有一些成语有着特定的使用环境,限制条件更多,比如“振聋发聩”意思是发出的响声很大,耳聋的人也可以听见,比喻的是用语言来唤醒麻木的人;“粉墨登场”意思是演员化妆上台演戏,后引申为在某一场合担任某一角色。如果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容易只看到字面意义而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

          3.结构固定,不能随意改变

虽然汉语中的成语形式多样,有三字成语、四字成语、五字成语甚至有八字成语,其中四字成语占极大部分,但是成语内部的语素是不允许随意替换的,比如“唇亡齿寒”不能写成“唇亡齿冷”,虽然“寒”和“冷”意义相同,但后者就不能构成成语了,是一个错误的词汇。还有“狐假虎威”同样不能改成“虎威狐假”,语序也不能随意更改。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常会使用同义替换来使表达更加流畅,这对日常用语的影响不大,但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更改,学习者可能会在此处犯错,也可能因为其难度而避开成语的使用,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4.表现力强,感情色彩丰富

          汉语中的成语并不是符合其含义的语境就可以使用,因为大多数成语都有着其固定的褒贬义指向,对于适用范围有着特定的要求。成语的褒贬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其附着于成语的理性义之上,受到汉民族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与习俗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发生着变化。比如“趋之若鹜”“好为人师”“明哲保身”都是典型的贬义词。而“凤毛麟角”“别出心裁”“惨淡经营”都是褒义词。在汉语学习者使用这样的成语时极易因为不理解成语的感情色彩而造成误用,由于感情色彩是蕴含在其中的,各民族的思考方式不同也会造成对于词义褒贬理解的困难。

          (二)汉语学习者的特点

1.相关方面的知识缺乏

上文已经提到,成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许多成语出自古籍,对于其用法读音,语法功能等的理解,都需要学习者对古代汉语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与汉语母语者相比,他们没有语言环境的熏陶,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成语中蕴含的深厚曲折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礼尚德、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的文化习俗,可见其文化内涵的丰厚。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汉语学习者需要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掌握成语的使用方法。

             2.所处文化环境不同

汉语中的成语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文化,但汉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中华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被自己的母语文化环境影响,形成了配套的思维模式和用语习惯,所以在学习成语时想要熟悉一个全新的文化圈子相对来说较难,尤其是成语中不仅包含着传统文化,还有着中华民族的气韵和价值观念,文化不同,崇尚的观点可能不同,甚至有可能相反,若处在附近的东亚文化圈中可能学习难度较小,因为在各自的语言中可能会存在意思相近的词语,但在一些西方文化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语,比如“二桃杀三士”“破釜沉舟”等。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想要跨越这样的“鸿沟”绝非易事。

3.学习者的学习心理  洪波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大部分外国学习者将汉语作为目的语的动机仅仅因为兴趣,但这样的学习往往不能持久,一旦遇到无法攻克的难点时,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消退。但学习者有时会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减少犯错误的几率,会刻意避开难点,去学习那些更易掌握的内容,而不是先评估哪些知识对长久的学习效果更有益处,就是这样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会对汉语学习者对成语的学习造成阻碍。

            (三)教学的特点

1.教学的方式效果差

成语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都是重难点,因为其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成语学习,教师的教学引导十分重要,如果只是浮于表面的介绍则使学生学不到知识,但急于求成的深入讲解可能会使学生无法理解消化知识,反而生出畏难情绪,甚至影响系统的汉语学习。

2.教材编写的不合理

               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中,教材无疑是重要的一环。现在常用的汉语教材如《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外国学生汉语言本科系列教材精读课本》等,采用的注释模式大都为成语、汉语拼音、英文释义。例如呆若木鸡注释为dumb as a wooden chicken。但如上文所说,一些成语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并没有对应的固定词汇,若是将其意思单纯地翻译过来实际上就缺失了它背后的所包含的使用环境和感情色彩等,在学习上就会产生偏误,这实际上是不合理的。这样的方式其实和中国所使用的英语教材相似,但不同的是这些英语词汇后会有例句引申义等,更有利于对词语的深入掌握。

                3.配套工具书少

                在中国学生上小学时,被要求必须掌握查询字词典的技能,上面对于字词的解析是最官方严谨的,对学生的自学非常有帮助,所以外国学习者的成语学习若有字典的辅助会大大提高效率。国内不乏专业的成语词典,但其大多都是为中国人编写的,如《新华成语词典》,并不适于外国学习者使用,但是专门针对外国学习者的成语词典较少,如学生使用较多的《成语100》,其并没有对于成语适用范围、语法功能、感情色彩等做出详细的释义,不能承担起对于外国学习者的成语学习的引领指导作用。

三.新时代背景给予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动力与阻力

    (一)互联网的发展

1.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整个教育界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上的平台学到更多知识,比如对于成语的意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网上的讲解小视频来进行学习,而现在的大数据算法可以计算出学习者想要了解的信息,推荐合适的视频,不仅能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新奇有趣的视频还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兴趣,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促进外国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之间的交流

如今,全球通用的社交平台五花八门,世界各地的人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进行交流,“网络一线牵”早已变成现实。有学者提出,学习目的语最好的方式就是身处于目的语社会,与当地的人交流,感受目的语文化。但因全球疫情影响,一大部分外国学习者无法亲身来到中国体会成语文化,但他们可以在社交平台上与中国人进行交流从而进行学习。还有在时下热门的弹幕视频网站“B站”中,时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弹幕“我是大马女孩”“我是韩国人”,还有很多国外的“UP主”入驻,虽然我们现在缺乏数据,无法判断这样的交流对于学习者来说有多大的帮助,但现在可以看到的是,这已经为外国学习者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提供了一个优质的环境,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网络文化对汉语学习者有负面影响

每年年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都会发布当年度的“十大网络用语”,这是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重要表现。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政策和用网习惯,会有不同的网络氛围和环境,外国学习者难免会受到网络用语的影响。比如2021年的“十大网络用语”中的“YYDS”是“永远的神”的缩写,其并非成语,但其在人们口中的流传度很广,很容易使学习者混淆。

(二)全球疫情影响

疫情导致外国学习者不能来到中国,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远程的线上教学也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减少,失去了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来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但疫情也促使网络平台教学手段不断地发展进步,学生们可以观看老师的教学视频回放,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巩固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大国外交”稳步前进,一带一路的事业不断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汉语学习者的增多,更是国家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不断增加的投入,还有越来越多的有志者加入汉语国际教育的队伍。有一位老师曾说,在十年前的菲律宾汉语课堂上,已经过了上课时间,但教室里只来了寥寥几人,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发展,配套教材的编写更加科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不断提升,在成语教学的方面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成语教学路径

    (一)教师需关注网络文化的影响,及时进行引导纠正

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一些教师可能会选择将纪录片、电影等融入教学,也会鼓励学生浏览一些中国本土的网站或是app。因为语言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然生动、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刘珣,2000)但作为外国学习者,对于汉语文化的敏感度不如母语者,极易受到错误用法的影响。除“误用”之外,网络上还有一些“梗”,是网络环境中人们为了开玩笑特意创造出来的,与成语的本意极不相符,但外国学习者若是对此完全不了解,就会掉入“善意的陷阱”。这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类似,若只是通过电视剧电影来学习英语,而在没有注释或是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最后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学习到一些剧中常用,但未必正确的用法,对于融入当地社会帮助不大反而还和自己的所学知识造成冲突,所以教师的引导和及时纠正十分重要。因为社会文化本身是鱼龙混杂的,对于中华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一直在推行,希望外国学习者接收到的是先进的正确的中国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准备正确的教学材料,在学生犯错误时及时进行引导。

(二)做好感知阶段的教学

成语是汉语系统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即便是在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时期对其的学习也

很少,到了小学阶段才逐渐进入对于成语的学习和了解。而由于外国学习者并没有天然的语言环境,想要掌握成语,必须对于成语的各种特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小学生学习成语时,最初往往不会去深入学习成语的含义,而是通过成语接龙等方式进行大量的背诵,反复的背诵可以使得成语更深入学生的语言系统,从而能够正确的运用。这类似于一些中国学生普遍使用的古诗的学习方法,初期阶段只是进行大量的背诵,在之后的学习中才会去了解内涵。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对外汉语成语教学难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感知阶段教学的不到位。有着天然语言优势的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语学习中仍然做不到能够完全正确的运用,高考题中的成语辨析题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而作为二语习得者,外国学习者本就没有先天的语言环境,自身的文化背景也与中华文化也有着较大差距,在词句方面都还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如果在成语学习方面不做好感知阶段的学习,之后的理解巩固运用阶段会寸步难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形成看似有着大量的投入却有着很少回报的恶性循环,阻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发展。而想要做好感知阶段的教学,可以借鉴中国小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例如布置学生进行大量成语接龙的背诵,能够做到脱口而出再进行下一步理解阶段的教学。而为了弥补文化环境不一致所带来的外国学习者对中华文化了解较少的局面,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灌输一些相关故事,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

        (三)科学地进行成语部分的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理论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没有好教材的教学,就像是无米之炊。目前的汉语教材中成语的复现率较低,而且在成语的注释方面并不全面高效,只有对于成语的英文释义,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并不利于学生的彻底掌握和运用。需要在英文释义后加上正确的中文例句,以展现成语的使用方式,而除标注成语的理性意义之外,还要写明成语的感情色彩等附加意义,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在成语的后面加上其典故,不仅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而在成语学习次序的编排方面,也应该进行合理的分类,比如由易到难,含褒义的为一组,含贬义的为一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编排。

(四)针对成语学习的工具书的编纂工作的推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学习者对于配套的学习工具书的需求十分迫切,一是因为学习汉语的人增加,工具书或是汉语学习的资源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学;二是因为全球疫情影响,远程教学受到时差、授课时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师可能无法为学生及时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依靠工具书来进行自主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近年来工具书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释义缺乏权威性,会对学习者造成误导,所以编纂专业性强,遵循二语习得规律的字典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电子词典的使用成为新兴趋势,因为其携带方便,查询高效,而受到很多汉语学习者的青睐,但目前市面上的电子词典依然有很多问题,如释义词的不规范,所以推进合适工具书的编纂工作并同步推出其电子版本已经迫在眉睫。

(五)建立交互式的成语学习平台

几年前,“猿题库”app火爆网络,吸引了很多中学生下载使用,因其智能全面的题库、清晰完善的讲解、合理的题型安排模式等优势俘获了大批忠实用户。一般是十道题为一组,碎片时间就可以用来练习,若全部回答正确则可以得到“百发百中”徽章,若是连续一周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徽章,这就类似于游戏的任务完成模式,将一个大任务分散成小块各个击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以此来督促学生的学习。同样的,在错题修改方面,“猿题库”会自动收集做过的错题,可以智能生成题组供学生反复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二语习得者的手机使用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参照“猿题库”的模式建立一个对外汉语成语学习方面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设置如听音写词,看词标拼音,看图选词等题目,几个为一组,答对可以获得奖励,还可以设置成语讲解专栏,直接查找相应的讲解视频。而且针对汉语学习者来自不同国家的特点,可以建立交流社区,分享交流自己的困惑和学习心得,或是开展在线的竞赛,通过娱乐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和其他的学习者展开交流,一举两得。这样的方式类似于“暗示法”,通过完成任务后的奖励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加强知识巩固的同时,又能够激发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成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却常常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忽略,这种现象不应该出现,本文通过总结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难点,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成语教学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找到在新时代背景下较为适合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路径,我们依然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对这些路径进行升级和改进,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间接地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