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动物园游客的观赏和教育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太原动物园游客的观赏和教育效果评价

秦伟男,王建红,李耀斌

太原动物园  030000

摘要:动物园是专门提供各类野生动物供人们欣赏的机构,但随着游人对动物园参观要求的日益增长,对其欣赏行为的研究对于提高参观感受和保护动物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太原动物园为例剖析了影响游人观看时间的因素与教育效应,可以有效促进动物园创造优秀的旅游观看体验与社会教育效应。

关键字:动物园;观赏效果;教育效果

1研究方法

太原动物园始建于一九五七年,是集野生动物异地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的大型半放养式省会动物园,地处太原市东北隅的卧虎山上,占地面积119.19公顷(合1787.85亩)。有动物馆舍、配套服务设施等62个建筑群(组)。全园根据动物栖息地和种类划分为亚洲猛兽动物展示区、大型动物展示区、灵长类动物展示区、鸟类动物展示区等十一个观赏区。饲养展出有黑猩猩、节尾狐猴、非洲犀牛、长颈鹿、大象、河马、斑马、孟加拉白虎、猎豹、褐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二百余种,二千多头(只)。本研究在太原动物园中选择两栖馆、猴山、大象馆、虎园、河马馆作为研究地点。在这五处动物展厅选择了观赏五种动物的游客群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它们是缅甸黄金蟒、猕猴、亚洲象、孟加拉虎和河马。调查选取了五个时段:8:00~9:00,9:30-10:30,11:00-12:00,13:00~14:00,14:30-15:30。在每个时段观察约二十组游客,每个展区内共观察约一百名游人。观测场所为展区旁比较隐秘的地方,不影响其他游人观光。方法是:先在一定时段内选择进入展示区的第一组游人,用秒表记下其所逗留的时间(包括走动时段),并同步记下游人情况、团队人员、动物的行为和位置等,观察完毕后,再随机选择下一组刚进展区内的游人,做好观察笔录。

2结果

2.1游客行为及频次分析

游人除观察动物活动这一持续性活动之外,发生较多的活动主要有交流、照相、读解说牌、投喂食物、召集动物等。五个展区游人总的活动频率是:交流95次,照相60次,读解说牌45次,投喂食物35次,召集动物26次。讨论活动通常出现于团体游客之间,讨论内容通常为儿童互相交换对动物的认识、由父母教育儿童怎样识别动物和建议他人观看。而各个动物展区的观看行为频次也有一些差异,阅读动物介绍牌最多的是两栖动物展示区;召唤动物最多的是孟加拉虎展示区,投喂动物食品最多的则是弥猴。

3观赏行为及效果

3.1游客行为

在动物区域这一特殊的环境观察条件下,旅游者的活动方式存在着一些特点。旅游者的活动形式和频率主要与种类以及动物区域特点有关。调查证实交谈次数主要与动物活跃水平有关,当动物活跃时,游人交谈动物动作及其行为的内容明显超过动物不活跃时。大型哺乳动物如亚洲象和孟加拉虎展区的照相频率偏高,而由于河马经常潜伏在水下,故照相的机会不高;不喜欢人活动的动物如孟加拉虎和河马展区召唤的出现频率偏高;容易与人互动的动物如弥猴展区的投食频率也偏高。河马和孟加拉虎展区中的说明牌阅读的频率很高,表明观赏者的阅读频率与对动物了解程度以及说明牌数量密切相关,一旦说明牌离开人们的观察范围,就很少被阅读。

旅游活动类型涉及良性的和不良的行为,如旅游摄影、查看说明牌等活动可以发挥增加观赏感受和了解常识的功能,但召唤、投食等行为对动物干扰较大。人给动物投喂食品可提高其观赏的兴趣,却给动物的行为方式和健康带来很大危害,需要严厉制止。所以利用警示说明栏、管理人员、志愿者介绍等手段减轻旅游者诸多不良行为,是旅游培训与教育的关键。

3.2游客观赏时间及影响因素

欣赏时间是表现动物和展区吸引力程度、欣赏质量优劣、欣赏兴趣旺盛与否的一项综合性指数。参观者在各展区的时间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和欣赏兴趣成正比。欣赏时间最长的为猕猴和亚洲象展区,表明参观者对上述区域喜爱程度很高。有的资料还表明,动物特性、展区类型和环境因素等对观看时间也有重要影响。对具有水下观察窗的区域,参观者群体规模、洞口尺寸、动物体型、活动状态、是否有哺乳动物幼仔等也是关系参观者活动范围和观看时间的重要因素。但我们的资料还显示,动物行为活跃度大、动物种类多也可以提高观看时间,有视觉屏障的区域观看时间缩短了,但动物活动时间长短却不会改变。

3.3展区设计及环境丰容

为增加游人观看时间并提供更佳的观看感受,在展示区设计中应尽可能选择更接近自然环境的景观设计,虽然由于网栏等视觉障碍物的出现会影响观看效率,但浸入式展示区设计能够使游人更清晰地观看野生动物,从而体验到动物的天然生长环境。早期的狭小笼舍使大量动物展示在游人眼前,但对动物们却形成了空间压抑,圈养动物也容易形成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而现代动物园的天然展区则给予了动物们足够的隐藏生存空间,在增加动物福利的时候又有利于游人观赏。

展区中的动物能否维持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正常状态,将直接影响着游人的观看时间和感受。由于近年动物园环境丰容的实践已经证明,亚洲象和佛猴的环境丰容化可以改善异常情况,使动物的活跃性提高,所以有必要在更多的动物展区中釆取环境丰富性措施,从自然环境、饮食、社交、认知等多方面添加环境丰富化元素,并通过对比分析环境丰容化前后动物行为、心态、繁殖等方面的改变,从而进行科学评价和完善环境丰容设施以达到更良好的效果。

4游客的教育效果评价

4.1游客对展馆教育设施的利用

动物园中的动物说明牌作为主要的科普教育设施,本文对游客阅读动物说明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将游客对动物说明牌的阅读情况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没有阅读、阅读少量、阅读一半、阅读大部分。经过统计调查结果发现,其中近40%的游客阅读大部分内容,阅读一半的游客占20%左右,阅读少量的游客超过30%,没有阅读的游客仅占不到10%。由此可知,尽管动物园中的科普教育设施比较单一,但是游客对于其利用率还是比较高的。

4.2游客对保护动物的认知度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游客将参观过的动物名称写出来,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到游客对于保护动物的认知程度。经过统计发现,在游客中有近30%的游客能够写出来超高10种保护动物的名称,然而有将近20%的游客对于已经观赏过的动物几乎没有印象,由此可知通过观赏游客对于保护动物的认知度还是较低。因此,需要采取更多途径加强对于保护动物的宣传,提高对保护动物的认知程度。而且不难看出,动物园中的教育设施利用率虽然较高但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4.3游客对动物园的教育感受

对于动物园教育感受比较满意占将近50%,不满意的游客占18.3%,由以上调研数据可知,多数游客对动物园现有的教育设施是比较满意的,而且在接受调研的游客中,很多表示希望孩子在动物园观赏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教育,但是对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并不明确。游客的教育感受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动物的健康状况和园区的清洁程度等,因此动物的观赏也是动物园教育效果的基础。游客的教育感受表明,太原动物园游客教育得到了相对理想的效果。

4.4游客特征及其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游客特征大体可以分为统计特征和游览特征。本文的统计特征是按照年龄划分的,分别是7-19岁、20-29岁、30-39岁、40岁以上。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是两个重要的游览特征。研究结果显示,7-19岁的游客对于动物保护的学习意识最强,而30-39岁的游客学习意愿最低。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保护动物宣传工作的对象不仅是学生,也应该对成年人加强相关教育。

参考文献:

[1]田秀华,张丽烟,高喜凤,等.中国动物园保护教育现状分析[J].野生动物,2007, 28(6) : 33 -37.

[2]吕慎金,杨林,李文斌,等.游客密度对动物园中鮎鹿行为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 27(2) : 223 -228.

[3]周洋.游客对于动物展示、保护解说媒体的需求研究——以北京动物园、麋鹿苑和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程翊欣,刘群秀,涂荣秀.“游客体验”在动物园保护教育中的作用——以丰容体验活动为例[J]野生动物,2014, 35(S1):6-9.

[5]张丽敏.中国动物园保护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中国公园协会论文集,2010.

[6]Wheater R J.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M] .中国动物园协会编译. 北京:中国动物园协会,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