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我国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高家荣

个旧市发展和改革局  云南 个旧  661000

摘要:石漠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山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贫困地区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鉴于此本文在介绍云南省石漠化的现状及防治对策的基础上,对云南省山地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当前云南省山地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进行总结,以期对云南省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防治对策

石漠化是我国石漠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灾害、贫困和落后的根源。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经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90年代中期和后期,石漠化问题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各级政府也陆续进行了治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治理工作依然繁重,亟待制定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必须加强对石漠化的治理,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云南省山地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及类型

(一)云南省山区石漠化主要原因

1、自然因素

气候特性,云南省位于低纬地区,气候干燥,气候多为低纬、季风气候、山地气候,是孟加拉地区的季风气候。云南省雨量丰沛(多数为1100毫米,南方为1600毫米),降水强度差异较大(日最大降水量为145.4毫米,小时平均降水量一般为30毫米),日温差为12~20℃。地形起伏很大,由于地势陡峻,内外受力地质作用十分剧烈。造成了该地区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气候特征属于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云南省地处中国东、西两种地质构造形态的过渡带,其构造应力模式十分复杂。新生代以来,由于地壳不断挤压、上升,地势起伏剧烈,岩石容易暴露。云南大陆板块隆起,侵蚀基准面降低,河床深度切割碳酸盐岩,暴露出的碳酸盐岩断裂,受到强烈的风化和冲刷,喀斯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容易导致植被退化,进而引发石漠化。

植物结构单一,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环境,使其生长缓慢,群落结构简单,群落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适生树种少。在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很可能会出现生态环境的退化,从而使当地的石漠化问题更加严重。

2、人为因素

云南省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云南喀斯特地区人口稠密,为求生存与发展,当地居民对土地、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岩石出露—水土流失—石漠化”的怪圈。

陡坡开垦,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云南94%的土地都是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其中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较小,人口较多,人地矛盾比较突出。长期以来,砍伐一直没有停止,导致林地和草地的急剧减少,加之坡地自身的固土和保水性能不佳,更易产生土壤侵蚀,导致大片的岩石裸露,使土壤逐渐走向石漠化。

过度采矿和挖煤,云南省具有多种地质现象,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有色金属和磷矿最为著名,素有“有色金属之国”之称,是天然的矿产资源之乡。滇东南(如开远、蒙自、个旧)的工业活动最为活跃,石漠化问题也最为突出。由于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中含有大量的汞、金、银、铜、铁、铅等重金属,以及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造成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损害,大量的本地适生乔木、灌木、草本、苔藓等植物枯萎,加速了石漠化的发生。此外,近年来云南省加快基础建设,如水利、交通等,这些都是加速了沙漠化的发生。

(二)云南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主要类型

云南省境内地形由北至南由北至南逐渐递减,由北至南,平均海拔下降6 m,高原上湖泊、盆地众多,河道切割、冲刷等现象十分突出。从岩溶发育特征、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特征等方面来看,我省石漠化可划分为岩溶河谷石漠化区、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中高山石漠化区和峰丛凹地石漠化区[1]

 二、云南省石漠化防治对策

石漠化是指在我国南方潮湿、碳酸盐岩性喀斯特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因人类活动而不断恶化甚至消失,从而导致土壤侵蚀、生产力降低、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砌)等。目前,云南省石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从2012年6月起,全国65个重点地区的石漠化防治工作已全面展开。通过对西南地区及近几年云南省石漠化治理的实践,提出适合云南省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对策,为进一步加强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防治工作作出一定贡献。

(一)加强项目综合整治,加大投资力度

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大、见效快等特点。近年来,由于石漠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西南各省纷纷加大了防治措施,每年都要投入巨资进行防治。云南省的坡改梯、高效节水灌溉、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工程措施相继实施。截至目前,云南省65个重点石漠化防治工作已全面启动,云南省还在2013-2020年度投入超过300x108元的水利投资,从各方面对云南的水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项目的实施,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当地的抗旱保收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轻土壤侵蚀。

(二)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与政策机制的优化

科学合理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砍伐,加快引种当地特优林草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实现各级政府对荒漠化防治的合理目标,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要把石漠化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目标责任的落实。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支持,逐步拓宽防治范围,强化法制宣传,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巩固和提高石漠治理效果。

(三)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云南喀斯特石漠区,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遭受着“高投入、低产出”的困扰,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主要靠燃烧木材、秸秆等作为日常能源。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加快发展新的清洁沼气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技术,取代陈旧落后的生活设施,逐步推广天然气、煤炭和电代柴,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的农业循环经济。建立新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加快土地流转,帮助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从过去的粗放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变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有效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生产方式,有效地抑制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2]

(四)推进民营资本的注入,改善政府职能的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对石漠化的治理基本上是由政府全部出资,造成国家投入巨大资金,而治理效益并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要合理引入社会资本、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势、建立稳定的投资机制、加大对沙漠化治理的投资力度;完善财政支持与税收激励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方针,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

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石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项目。在治理过程中,要强化各级政府之间的监督、审计,把责任指标层层分解,控制新增的石漠化,确保资金确确实实用在治理上,防止资金挪用和腐败现象发生。但是,目前我国采取的各种治理手段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必须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来配合,并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理手段,从而为石漠化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叶鑫,顾羊羊,张琨,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J]. 环境保护,2020,48(22):30-34.

[2] 吴协保,但新球,吴照柏,等. 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形势与对策研究[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9,3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