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研究

张樱

上虞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浙江 上虞3123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主张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初步了解并探索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应从幼儿的年龄及其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深入挖掘并整合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资源,使幼儿深入生活,不断探索,初步了解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让课程教育“生活化”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源泉与归宿,在幼儿园教学生活化、游戏化的过程中,努力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幼儿园;科学教育

1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原则

(1)实验过程简单易懂。科学教育离不开实验操作,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也要立足于实验,以便幼儿借助简单明了的实验现象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漂浮的纸片”科学实验中,笔者根据实验要求,收集了报纸、餐巾纸和蜡纸三种材质的纸。笔者让三名幼儿同时将三种材质不同的纸放入水中,并借助计时器记录每种纸在水上漂浮的时间。由于蜡纸的吸水性强,入水后不久就沉入了水底,而报纸和餐巾纸则在水面上漂浮了较长时间才相继沉入水底。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不同学习能力的幼儿都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解的科学知识,并能亲身参与实验过程,进行动手操作。(2)以幼儿为本,以兴趣为先。在进行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时,教师应以幼儿为本,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观察幼儿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并合理引导幼儿,让幼儿保持学习与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橡皮泥实验时,笔者结合幼儿的兴趣以及需要,许诺幼儿把橡皮泥变软即可获得橡皮泥。于是,为了得到橡皮泥,幼儿纷纷开始积极思考,并动手操作。最终,幼儿找到了让橡皮泥变软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2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开展

2.1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明确科学活动主题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故而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契机,同时也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常识,教师与其口干舌燥地照着书本讲解,不如细心地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索与思考,比如,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小现象,可用于开展科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三条腿的椅子不会倒下?为什么大雨过后通常会想、出现彩虹?为什么植物总是追着太阳走?”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时候,教师与其让他们学习枯燥复杂的科学知识,不如主动引导他们去探索与询问,这不但能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还能培养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科学教学时,应将复杂的知识拆解为零碎的科学小常识,贯穿于幼儿的整日生活中,不但能增添生活乐趣,还能促使幼儿养成善于观察和学习的良好品质。

2.2关注幼儿兴趣爱好

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科学探索的动力与源泉,幼儿科学探索的动力与活力,都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紧密相关。幼儿的兴趣强则动力强,反之,兴趣弱则动力弱。教师可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感觉到科学是好玩的、有趣的、有用的。让他们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研究。例如,爱玩水是幼儿的天性,夏天到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玩水。只要一有机会,他们总是爱与水密切接触。“有趣的浮力”科学探索活动就是从水中寻找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对水的喜爱与好奇心,使幼儿对水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活动开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塑料水盆、贝壳、纸张、纸盒、石子、铁钉、铁盘、丝带、海绵、木头、乒乓球。让幼儿把这些物体一一放到水中,看看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到水底。为什么会沉?为什么会浮?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探索物品的不同密度。这样,通过浮力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意识。

2.3合理创设科学教育活动区域和教育活动

科学活动区域是指在幼儿园中根据幼儿特点和需求为幼儿创造适合的科学实验活动场所,比如,自然角、科学区、科学角等。在选择自然角区域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性别、身心发育情况、兴趣喜好等为幼儿选择不同的植物种植区、观察区、探究区等。并选择幼儿熟悉的植物,便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对植物生长环境变化、植物施肥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以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和品质。此外,幼儿教师在创设教学角时,需要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学龄段选择教学辅助工具,比如玩具、教学用具、实验工具等,尽量根据幼儿的喜好让幼儿自主选择。对于科学角,幼儿教师需要从安全角度为幼儿提供一些实验用具、物品等,并准备好一些制作材料,便于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在保证幼儿操作安全的前提下,培养其独立操作、动手的能力。以上教学方法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此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科学品质、科学素养,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4走入自然,挖掘奥秘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着未知的环境。教师开展自然知识探究活动,可以在室内通过营造氛围、美化教室环境等方法,引领幼儿探索自然,也可以将课堂迁移到户外,在自然环境下让幼儿呼吸新鲜空气,并引导幼儿主动观察与探索自然,强化幼儿对大自然的感知。以“我找到了春天”这一主题活动为例,该活动是在园内由教师指导幼儿用纸盒自制“蚕宝宝”的家,让幼儿自主感受生命的成长,探索其中蕴藏的科学知识。在养殖过程中,幼儿会提出疑问,如“蚕宝宝的食物就是桑叶吗”“它还喜欢吃别的东西吗”等。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引导幼儿自己从家里携带一些食物,让幼儿看看蚕宝宝会选择哪种食物。第二天,幼儿带来了各种食物,如饼干、面包、米饭、火腿肠等,他们主动喂食、观察蚕宝宝,并积极地与其他小伙伴一起交流。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幼儿主动感知自然、生命,促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生根发芽,培养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基于一段时间的观察,幼儿得出了结论:原来蚕宝宝只吃桑叶。基于幼儿的探索,教师可以及时告诉幼儿:“桑叶里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能帮助蚕宝宝加速成长。”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幼儿感受、了解生命,激发幼儿参与自然探究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2.5家园共育挖掘生活中更广阔科学教育资源

教师可实施家园共育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挖掘生活里科学知识的活动中,共同推动科学活动生活化。教师可以密切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让家长了解到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给幼儿学习带来的意义,并且寻找到的相关知识应该简单易行,保证满足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顺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密切贴近其生活经验。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共同挖掘所有可利用的优质资源,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与社会密切结合,带给幼儿更多的学习空间,不仅局限于幼儿园内部,而且走向大自然中学习丰富的自然知识,促使将科学课程的领域扩宽,带给幼儿更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能让幼儿的学习热情度进一步的提升。另外,幼儿园也可以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内共同做感兴趣的、跟生活相关的科学小实验,深化家园共育。这种亲子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和家长的亲情度,还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创建较优的科学学习氛围。在家园共育的环境下,促使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索精神,给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进行提供重要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许圆圆.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动幼儿科学活动有效开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

[2]谢小洁.让生活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一片沃土—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J].家教世界,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