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法》课程思政的贯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论《国际法》课程思政的贯彻

金星

武汉文理学院430300

摘要:国际法课程中讲授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主权核心利益,大学生对于许多国际问题还处于懵懂阶段,又受网络不同声音的影响,因此国际法作为本科生法学核心课程之一,必须贯彻课程思政,促进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学教师在国际法讲授中应当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维护民族尊严为导向,结合国际法的基础理论,穿插生动的国际法案例,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关键词:国际法;课程思政;爱国主义;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规划编审和规范选用工作。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响应以上文件的号召,国际法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存在贯彻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国际法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首先从国际法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其也有贯彻课程思政的必要。[1]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国际关系的法律,国际法课程在讲授中,涉及到的许多内容如不干涉内政原则、政府承认、领土主权、海洋区域划分,这些话题都是与我国的核心利益比如说主权、领土等紧密相关。因此将这些内容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向学生们澄清,有助于澄清们这些涉及国家利益的重要问题,从而维护我国的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

其次,从学生们本身的情况来看,就笔者学校来说,国际法授课一般处在大三上学期,尽管这一时期的学生离毕业时间不久,但是他们年轻尚轻,20岁左右,都是千禧年左右出生,年纪尚小,还处在懵懂状态。且他们从小就受网络的影响,必然对于我国相关的对外问题从网络上听到各种声音,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因此通过国际法的授课,学习国际法的基础理论,有助于他们形成他们对于涉及中国对外问题的正确认识。

二、国际法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一)贯彻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习主席对这样谈爱国主义包括:(1)习主席提出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要“热爱伟大祖国”的重要要求,“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2015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习近平提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爱国主义教育在国际法课程思政中尤其重要,[2]这主要是国际法的课程性质决定:(1)按照马工程教材的编排,比如说国际法课程第九章国家领土法和第十章国际海洋法主要涉及到对主权国家领土的问题分析。(2)众所周知,国家领土问题涉及到一个国家的主权,每个中国人都会关注,作为中国人对待这个问题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3)因此国际法讲授必须以弘扬爱国主义思想为导向,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这样他们才不会在学习国际法的时候迷失方向,内心才会有定海神针。[3]

(二)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再到中国的现代,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遇到了一系列涉外问题,国际法对于都从理论角度给出了孰是孰非的回答。但是这些涉外问题的是非判断,都要维护中国民族尊严为导向,结合法学理论进行判断,不能僵化的传授理论知识。

三、国际法课程贯彻思政的具体方式

国际法课程如何具体贯彻课程思政,接下来笔者将以案例教学法与理论结合法联系课程具体章节举例来进行叙述。

(一)案例教学法

以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授课为例,不干涉内政原则作为第二章国际法基本原则属的重要内容。在讲解这个原则除了介绍其中的原理时,还应当结合具体的实例向同学们贯彻爱国主义思想。比如说可以结合时事新闻,向同学们讲述欧美干涉中国内政的种种历史,包括美国对于中国香港问题、中国台湾问题以及中国新疆问题和中国西藏问题的种种干涉行为,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干涉内政行为的表现,

可见,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同学们从这种鲜活的例子得到启发和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树立对国际问题的正确认识,燃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国际法课程思政的目标。[4]

(二)理论结合法

国际法的许多基础理论通过实际应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厘清国际问题,从而为他们确立鲜明的民族立场,维护民族尊严,实现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以领海的无害通过权为例,中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且在加入该公约时对领海的无害通过权做出保留,要求非军用船舶才能迅速通过我国领海。据此外国的军舰无权通过中国领海,若发生外国军舰出现未经中国许可通过中国领海,学生们可以运用国际法基础理论得出结论:该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

通过结合国际法相关理论向大学生分析某些国际问题,有助于让大学生树立对国际问题正确认识,维护我国主权与尊严,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5]

四、国际法课程思政实现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本人应当对中国的涉外问题建立正确认识,坚持维护祖国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样才能在为学生授课的时候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只会带来错误的引导,后果更加严重。所以此点要求是国际法课程思政实现的应有之义。[6]

(二)教师熟练课程内容

其实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基础在国际法课程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必须熟练掌握国际法的基础理论,这样才会在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行云流水。

(三)教师了解与中国相关国际问题

对教师来说,若不了解相关的中国涉外交往历史,不关注时事新闻,那么他在授课中贯彻课程思政必然会不生动,无法将国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因此国际法老师在日常授课之余也应当关注日常国际上发生的大事。

比如中国政府最近宣布将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级为代办级。这个中国涉外交往的问题其实与国际法第十四章外交与领事关系法紧密相关的。若老师在授课中将这个新闻事件与授课相结合,必然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毕竟许多学生对这样的国际大事件日常中浏览网络上也会关注到。

对国际法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教师付出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孜孜不倦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弘扬爱国主义,使得学生在授课中感受到正能量,自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时显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619期,第59-60页。

[2] 张丽莎:《国际法课程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方法探析》,载于《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3期,第164-165页。

[3]陈晓芳:《浅析<国际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载于《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3期,第185-186页。

[4]崔晓:《浅析<国际法学>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和案例选择》,载于《决策探索(中)》2021年第1期,第41-42页

[5]李树成:《<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载于《天津教育》2019年第17期,第85页。

[6]张丽莎:《<国际法>课程思政教改探索——通过中国籍国际法院大法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载于《长江从刊》2020年第9期,第160-161页。

[7]饶冠俊:《法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关系及融合架构研究》,载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第77-81页。


[1] 时显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619期,第59-60页。

[2] 张丽莎:《国际法课程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方法探析》,载于《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3期,第164-165页。

[3] 陈晓芳:《浅析<国际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载于《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3期,第185-186页。

[4] 崔晓:《浅析<国际法学>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和案例选择》,载于《决策探索(中)》2021年第1期,第41-42页

[5] 张丽莎:《<国际法>课程思政教改探索——通过中国籍国际法院大法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载于《长江从刊》2020年第9期,第160-161页。

[6] 饶冠俊:《法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关系及融合架构研究》,载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第77-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