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业顶层设计对于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高端制造业顶层设计对于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研究

于本成,,宋培森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变革,高端制造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升级。伴随区域高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本地高端人才输出质量与数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要素之一。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与数据分析发现区域高端制造业对于本地高端技术型人才输出的依赖度极高。文章依据“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理论基础,研究无缝对接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方式,得到影响“岗位分层、技能分层”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因素,进而优化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反哺行业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1.  制造业需求高端技术人才的现状

2021年,我国有超过900万毕业生,算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的话,数字预计超过1000万。这么多毕业生走向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到工作首先要能养活自己。而近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好多企业面临存活问题,招工也相应减少,面临人才缺口的制造业为求职者提供了一条出路。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2021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2.2%,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年轻人们都看到了制造业的蓬勃生机和未来而选择加入其中。在未来5-10年制造业回将会迎来黄金时期,迎来最好的一个时代。

制造业需要人才,需要高学历人才,需要高级技工人才。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高学历人才,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工作根本无从谈起。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上升,技能型高端人才的紧俏,学者们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也愈发重视。

图1  知网发表关于顶层设计的人才培养研究趋势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方面,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尚有不小的改进空间,远远称不上制造业强国。

因此,国内经济内循环新模式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如何利用产业、企业的数据分析,明确人才培养需求,承接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区域产业态势是高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企业引导模式下人才培育的影响程度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通过不同角度研究分析了人才教育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理论主要分为三螺旋理论、区域竞争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早在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在《教育与经济效益》中,运用资本储藏量方法分析了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丹尼森(1962)提出了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实现的,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政府也重视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和奥巴马战略(2009)也提出应重点通过人才、投资和创新组织促进经济繁荣。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也密切关注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张佳(2014)、陈礼丹(2014)等学者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来评估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还有部分研究关注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途径和模式(如:刘志范,2010;黄文生等2017)。伴随着供给侧的提出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关于高职教育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的理论性研究也涌现出来,很多学者就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路径和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如:方法林,2016;张旭刚,2016)。陈湘满等(2017)分析了湖南省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结构性改革的对接机制。李国渝和沈铁松(2016)分析了中高职校服务社会的贡献度,指出职业教育对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战略意义。在近3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讨论中,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图2  知网检索的职业教育类文章类型排序

因此,伴随着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经济转型期的到来,早期的理论基础已无法适应当前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创新型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仍较为缺乏,高职人才培养更没有根据行业顶层设计而制定。高职教育的人才输出也应紧跟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产业链和人才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对接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技术型人才的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优化转型,应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相关研究。

3.  高端制造业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与驱动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是拖动实体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是抵抗国外资本侵害的有力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高端制造业成为了建设强国必备要素,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如何校企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都将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

[1]

处理制造业大数据清单,分析区域行业市场的定位、需求、阶段等问题,进而指导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据“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理论基础,无缝对接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形成“分层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最后根据回路模型培育的有效人才输出区域市场,平台更新数据,获得反馈后,进一步修正模型准确率。

3.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端人才制造的重要支撑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我国现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制造业在推动我国经济振兴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制造业在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驱动”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首要基本方针[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这类创新人才是兼具数据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学习力与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能运用掌握多交叉学科知识去解决存在的问题[3]

图3  各行业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3.2  面向市场的“岗位分层、技能分层”培养机制是发展趋势

在行业大数据分析的驱动下,创新“岗位分层、技能分层”被培养机制,依照市场阶段性数据或者行业龙头岗位需求分析数据,明确市场高端制造业走向与需求,进而挖掘产业结构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策略优化的内在联系,匹配高职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共赢发展。建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更好支持高端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

3.3  强化培养体制,优化校企融合机制是高端制造业必经之路

(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创新人才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模式与传统育人方式存才差异。优化校企合作机制,鼓励高校、企业创新型联合培养、针对性培优教育,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推动学科设置随市场需求的优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其次,积极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发挥科技前沿人才的智慧与才能,依照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驱动要素与迫切需求,重点培育区域经济、制造业继续的高端人才、多层次专业人才;最后,加大力度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升级传统制造业对于职业型人才需求的认知,改变校内知识与技能过于落伍、跟不上现代技术发展等问题,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一方面需要建立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甄选机制,让流程透明、信息透明、人心透明,使得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包括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等,完善现存教育体系上的缺点与不足,将高端人才带来的新理念、新模式融入到老的教学体系中去。要激发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如何把吸引来的人才用好,需要组织部门有效的激励政策和良好的创业创新的环境。要不断改进人才工作布局工作,坚持人才发展布局与区域发展布局相匹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差别化的人才支持措施,同时引导各类人才根据不同经济区功能找准定位,真正地让职业院校“人才蓄水池”中的活水利用好、发展好,以确保人才“蓄水池”的水源充足、水质优良。

(三)完善人才任用机制。

针对专业内容与师资队伍上的结构升级,需要引入行业、企业的新鲜血液,更需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发展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环境,将行业、企业管理中优秀的、先进的、适合学校的理念引进来,应用到学校管理流程中去。尊重高技术人才的创新权益,对于人才的创新、创造给予足够的奖励与鼓励,进而完善实施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端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与行业领军的作用。

4.  结论

新时代下的高端装备制造需要增强高端要素供给,优化产品服务结构,精确市场有效供给,鼎力创新创业,以适应并促进高速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为了更适应市场需求,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输出人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需要从以下三点创新、升级。

第一,高端制造业数据分类沉淀,支撑行业顶层设计

新时代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课题研究通过算法分类、递归,挖掘数据进而支撑顶层设计。

第二,区域高端制造业顶层设计,精准指导人才培养

江苏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以行业顶层设计指导基层实践,坚持改革导向、问题导向和政策导向,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外需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目标,实现行业发展长短结合、人才培养精确施策。

第三,高职“分层人才”培养机制,反馈市场推动发展

市场转型的核心动力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人才的输出。依照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根本需求,课题研究“岗位分层、技能分层”的人才培养机制,满足市场合理配比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建辉,高毅,郑易平.制造强国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J].江淮论坛,2021(03):180-185.DOI:10.16064/j.cnki.cn34-1003/g0.2021.03.026.

[2]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明确9项战略任务重点和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J].经济导刊,2015,(6):9.

[3]冯天军,梁春岩,张云龙.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4):40-42,45.

作者简介:于本成(1981-),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宋培森(1986-),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造业大数据指导分层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2021SJA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