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李国松

浙江众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绿色建筑、智慧工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设计成果均由二维呈现,无法准确表达节点做法,而且无法获得施工碰撞检查,受限于设计人员的经验与责任心,往往无法精准指导施工。BIM技术具有模型可视化、参数化、可交互性、全生命周期性等特点,模型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方便查看、修改和优化,大量构件及族的应用赋予了模型活力,可随时根据现场实际施工动态调整,再接入信息化平台,反馈给相应的负责人,得到正反馈,实现信息共享。本文对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装配式结构是指把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分解为多个需要装配的构件,再由工厂统一进行制造,运输至工地进行装配。BIM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它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对减少设计误差、改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作用。BIM技术由于其可视化、高效、碰撞分析、施工模拟等优点,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

1 BIM技术应用

在预制构件设计过程中,采用BIM模块化设计,实现参建各方对模型尺寸、材质、规格等内部信息参数的确定与优化,并将这些生产加工的参数准确、快捷地传递给预制厂家,实现设计与生产的无缝衔接。三维结构图纸准确、直观,主体结构图纸可直接作为预制厂家的构建加工图。将BIM模型数据导入第三方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受力计算分析,为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此外,预制厂家和施工单位可结合现场施工作业条件及构件施工工序,依托模型对局部特殊节点进行合理深化设计,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停工待料现象,提高预制构件装配的合理性,确保构件生产质量。现场装配施工过程中,以BIM模型为载体,用BIM技术实现现场预制吊装施工模拟、技术交底,进而指导装配式建筑施工作业,提高当地配式建筑行业标准化、精细化施工作业水平,为后续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2 BIM技术对装配式结构设计的价值

2.1提高生产力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中,多数设计都采用的平面设计,缺少三维效果图,不能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若应用BIM技术,可以对结构模型中所需的构件进行强化与优化,并以协作方式完成设计与评审,最后完成工程造价的设计与分析。利用BIM系统中的三维、二维信息可直接生成相关构件的平面图,并将其发送到生产工厂用于制造。利用BIM技术进行图纸的设计,可基于已建好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修改和设计,并能从虚拟设计中直接生成所需的图纸,从而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工作效率。

2.2进行参数化设计

与传统的平面绘图方法相比,BIM技术能够实现三维绘图,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每一个构件,并且利用数据对其进行参数化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参数化设计可帮助项目各参与方掌握建筑物的结构。

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3.1预拼装检测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准备阶段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构件的检测难度,在施工之前发现构件本身和吊装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保持构件尺寸、形状的合理性,避免返工,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在采用BIM技术进行预制装配时,首先采用3D打印技术将产品和BIM模型打印出来,并根据装配要求进行预组装,检查有没有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进行调试,直至所有的参数和位置都正确后,才能进行预制件的制作。同时,还可以对工程的设计图纸和工程的可行性进行检验,为工程的施工提供依据。

3.2施工过程模拟

通过BIM技术,可以对装配式建筑结构进行全过程仿真,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参考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而降低施工中的危险事故,合理调配资源和资金。在构件吊装仿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衔接,以保证仿真过程的流畅。在施工现场,遇到结构复杂、施工要求高的节点时,利用BIM技术实现节点的可视化显示,便于施工人员根据三维模型进行节点的衔接,提高施工的精确度。

3.3碰撞检测

通过BIM技术,可以在深化设计阶段就进行碰撞检测,检验图纸的设计内容,确定结构位置是否合理,管线布置是否合理,并能做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检验,降低矛盾的发生,增强结构的连贯性。通过碰撞检测,可以科学地评估图纸的设计内容,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碰撞问题,实现多个专业的协作,减少返工费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4构件管控

目前,构件管控应用最多的就是BIM技术和RFID技术,这两种技术在控制预制件时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RFID技术将预制件的制造信息进行传输,这是一种射频识别技术,利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生产信息集成到一起,从而实现对预制件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施工技术人员可以充分、有效地掌握和监测预制件的各项生产工艺参数,并能根据软件的实际应用,找出问题所在,制定出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法。

3.5钢筋及节点深化

创建通用装配式叠合板模型,将叠合板板宽、板跨、板高等构件数据参数化。利用已建成的结构模型,根据设计图纸布设构件钢筋。首先梳理结构图,将结构板拆分为适合的板尺寸,考虑加工和施工的便利性。同时整理需要的钢筋类型及节点,提前将各类型钢筋及节点录入族,导入结构模型中。按规范及结构通用设计要求放置钢筋,调整钢筋的锚固节点及钢筋长度,在三维视图中观察复核结构模型是否满足要求。叠合板布置5根桁架钢筋,间距500~520mm,上、下弦筋均为8,腹杆筋φ6,在梁柱连接位置布置加强筋。另外在吊点两侧相邻波谷处布置附加钢筋8,吊点附加筋位于桁架下弦钢筋上部。布置完成钢筋后,检查钢筋之间是否互相冲突,有无交叉。如有,及时调整。装配式构件是在工厂内浇筑完成,成型后调整困难,且为保证装配式构件在工厂内加工效率,需要模具尽量统一。所以深化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装配式叠合板的异形结构。

3.6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在施工方案进行比选时,运用BIM技术创建相应的安全信息模型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三维模拟,在施工前仿真模拟出预制构件从进场到安装的全过程,并重点反复进行碰撞监测分析,使安全隐患在施工模拟中彻底暴露,为施工方案的优化比选提供依据,并根据系统出具的分析报告,不断深化改进预制构件的吊装、安装、运输、堆放、设计等方案,使最终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达到最优的安全施工效果。以BIM三维信息模型作为集成平台,对预制构件吊装、灌浆等关键工序方案提前进行模拟预演。在实际施工前,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对施工区域的危险源进行危险源识别、特种设备管理、环境监测等。基于BIM安全信息模型及时反馈监测数据,并分析对比其与临界值的差异,判断测点的安全状态是否完整,结合实际情况划分施工区域的危险等级,并给予合理的安全指导,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开展。

结束语

BIM技术对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施工效率及质量提升是明显的。传统的装配式结构深化只能在图纸上完成,图纸的审核及加工时都有困难,且深化时预留预埋的洞口、管道、线盒在二维上反映,预制构件与现浇梁、柱等的碰撞问题不能直观表达,安装时发现问题将影响施工节奏,导致工期滞后。使用BIM技术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的可视化、参数化、平台化等优势可解决传统深化设计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降低设计误差,提高设计的准确率,为后续混凝土预制件的生产及装配式建筑施工提供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宋二玮.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01):218-220+226.

[2]靳惠文,周冀伟,易希鹏,侯文亮,毛传东.BIM技术助推装配式住宅施工精细化管理[C].2021第十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获奖工程应用文集.,2021:80-88.

[3]王杰.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2021,28(S1):113-115.

[4]卢文斌.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常用技术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24):142-144.

[5]柳志强.新时代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研究与创新[J].建筑经济,2021,42(S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