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以新余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以新余学院为例

刘思疑

新余学院  江西 新余  338000

[摘要]本课题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未能充分体现“多元化”、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实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提出构建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为主线,坚持教育深度融合并完善规范、多维的评价考核机制;健全激发原动力的利益激励机制。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 育人体系 路径 机制

我国高校自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二、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模式

  有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创新创业是目标,教育是手段;创新创业教育基础阶段应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广谱教育,高级阶段面向部分学生进行精英教育。各地方本科高校应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

  据前期对新余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调数据研显示,新余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前店后校模式、创业教育模式(商业策划与企业管理是核心)、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向广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模式(以知识资本化为目标)、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应用为中枢)。教育体系的不适性,使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具体体现在:

 1、育人体系“多元化”未能充分体现。新时代,国家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融合式”“普及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的学生创业潜力,实现创新创业育人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多数是结合实践性经验,从课程、校园文化载体、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等单个维度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工作。

 2、育人体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通过专业教育掌握扎实学科领域知识是有效展开创新创业育人的基础。国外很早之前就将高校的创新创业育人融入全民教育,其育人体系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并形成模式。以江西部分高校为例,部分高校片面认为只要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就完成了创新创业育人任务,在建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过程中没有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效结合,不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各种创新创业育人资源,尚未搭建起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育人紧密结合的新平台,未能完成创新创业育人与专业教育二者相互交叉与交融的内在遵循。

3、育人体系的实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育人是一个极具繁杂性的工程,其体系建构中展开的课堂教学、模拟实训实践应以全程管理和考评为基础。当前,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构与管理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如宜春学院倡导创新创业“训练—模拟实训—项目实验—企业孵化”载体的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建设。

  三、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体举措

当前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泛泛,有些问题被蜻蜓点水般提出,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出问题成因,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并有推广价值的解决办法。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中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深入挖掘的文献较少,尤其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失败的案例更是很少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但是怎样融合,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体系,采用何种融合模式,不同类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或者同一地方本科高校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当前的研究没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必须把:

1、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应该增加交叉融合课程的学时比例,将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整合。2、创新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据文献资料显示,一些学者尝试建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机制是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四个层面分层次构建指标体系,政府层面可以从资源的供给和政策支持等角度考虑,社会层面主要从企业团体绩效和社会信誉等方面评价,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成果转化、创业率等指标。

参考文献:

[1]夏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构[J].湖北第 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

[2]王沁.新时代下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路 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

[3]董卓宁,孟宪博.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

[4]刘俊贤.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及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