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有效提问,引领思维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聚焦有效提问,引领思维课堂

周徐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 311200

【内容摘要】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有效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文中笔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案例,探讨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五种策略“由浅入深”、“旁敲侧击”、“层层深入”、“灵活多样”、“简洁明了”,体现提问的梯度、广度、深度、变度和效度,帮助学生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字】  有效提问课堂教学

一种曾被误读的行为

一堂堂行云流水的新课程展示课,像一件件精致的课堂工艺品,缜密的课堂承接语言、连贯的承前启后、完整严密的课堂结构,这样的教学可是我们一线教师所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啊!特别是那一幕幕师生间的亲密问答,把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们在亲切、轻松、清新的问答体验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也可以如此美妙,又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知识与新技能。听完课后我兴奋不已,回来就进行尝试模仿。摒弃了以往的“就书本教知识”的教学方法,将“提问教学”引入课堂。于是乎,课堂里充斥了诸如老师问:个操作学会了学生答:“学会了”之类的亲切问答。整个环节,觉得自己问得开心,学生答得快乐,可就在这闹哄哄的问答背后,经常会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满心愉悦的“提问教学法”在教学中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9.11”后,我陷入了沉思,走入了彷徨……

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于是,我静下心来做了个清晰的质问:为何我的课堂问答会出现一种“操刀相戈”的局面?是不是成了教学中的“东施效颦”呢?一堂堂模仿课,虽从场面上来看热热闹闹,但结果与那些展示课却大相径庭。经过思考与琢磨,想必是那些浮于表面,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无效提问催生了无效的教学结果。这样的课堂提问不能为教学带来精彩,更不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设计提问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主动质疑,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才能更好地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催化剂呢?经过几年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与磨砺,粗略地总结了一些既简单直接,又富于变化,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提问”策略,供大家一起探讨。

一些需要遵循的策略

1.由浅入深——体现提问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在提问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采用阶梯式设计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像攀登阶梯一样。一步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课堂不断深入,逐级扩展,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向纵深发展。

C:\Users\nwyx\AppData\Roaming\DingTalk\15063770_v2\ImageFiles\1636601527228_054012A5-A29A-4cb9-BA01-34AE201C7AE8.png例:在六上人工智能单元第13课《自然语言处理》的引入环节中,通过对比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让学生回答机器翻译的优缺点。当学生把机器翻译的优点一一说出来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机器翻译的优点可以在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能非常自然地对应机器翻译的各个优点,去思考机器翻译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而成,构成一堂指向明确、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的信息技术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最终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旁敲侧击——拓宽提问的广度

魏书生说过,我们的课堂上面临的不是五十几个学生,而是五十多个精彩的小世界。我们要吸引这么多“世界”的注意,改变这么多“世界”的世界观,只靠单一、重复的问题难以始终得到热烈的响应。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也不相同。所以,问题设计也要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地呈现,才会让学生觉得被吸引。

例: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分类查找》在导入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么样在图书馆中找一本指定的这本书《80 天环游地球》。当时,举手的同学有,但不是很多。而且几位同学回答的查找过程比较类似。

当换一种方式来提问“你们去过图书馆吗?那里有许多书。有位同学想要借阅《80天环游地球》,你可以帮助他吗?”学生思考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提出找书的方法就有了多种途径。

所以,提问单层次难度的问题对信息素养较好的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合的,但面对全体学生来说则不然。不求课堂提问的难度有多大或多小,只要这个问题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切入点,经过老师的旁敲侧击,学生在思索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学习。

3.层层深入——力求提问的深度

“一英寸宽,一英里深”。这是国外流传的一种教学理念,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向“一英里”深迈进,避免表层的泛泛而谈呢?必须力求问题设计的深度,在渐进地追问中让学生通过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进行理解、剖析和思考,培养联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DingTalk\15063770_v2\ImageFiles\1636590752465_D077D22E-EBA4-4b9c-BB9E-76062C1F8B20.png例:在六上人工智能单元第13课《自然语言处理》,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和机器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感受、感悟机器工作的原理。可以用到一组提问,有三个问题组成。提问1:让学生简单地思考,怎样的语言问机器;实际上学生在思考要怎么问的时候,已经进行一个逆向思维(我这样问了机器会怎么样回答)。提问2:得到了机器的回答后,学生验证了自己的逆向思维,可以大胆地说出“我认为天猫精灵是这样理解的”。提问3: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梳理、整合出机器对话的工作原理。

看似简单的提问设计,促使学生将问题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沿着一个方向纵深发展,最终回到问题的起点,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和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灵活多样——把握提问的变度

如果提问的方式太单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提问方式的多样化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层面去剖析问题。除了预设的问题外,在课堂教学中会生成许多新问题,这时教师需要认真倾听、随机应变,捕捉学生生成的资源,把预设外的意外变成意外的惊喜。只有独具慧心,抓住契机,及时提出有份量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思维更好发展。

例:五下第一单元第4课《计算机安全》中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原理,虽然都听说过计算机病毒,但实际了解不深入,如果提问“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学生也只能就书本找概念,或天马行空的猜想。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开始。“在现在的社会,有一种病人人谈之色变”,学生马上想到了“癌症”。“癌细胞最可怕的是什么?”经过思考后,有部分同学能马上想到“扩散”一词。经过迁移提问,学生便能理解计算机病毒最大的破坏作用是——自我复制、破坏并占用计算机的程序和数据。

教师若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再加上巧妙的提问,便能在课堂上激起一个又一个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留下“余音绕梁”之感。

5.简洁明了——增强提问的效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知识、原理呈现的完整性,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性,不提倡把支离破碎剖析过细的知识点传递给小学生。传统教学中忽略整体研究过小的点,容易使我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学生在学习情感体验上有所失落。因此,提问设计应概括式,帮助学生把握整体宏观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五下第一单元第4课《计算机安全》中,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多种传播途径后,提问:根据计算机病毒不同的传播途径,说一说我们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给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由于计算机病毒会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播,我们应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前先查杀预防;计算机病毒会通过网络传播,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点开陌生人的邮件等。

碎片化的知识点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完整呈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简洁明了的提问直击学生的疑虑,促进师生互动,达到提问的效果。使学生学会宏观的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从点、面和整体各个不同层面看待问题。

一个需要追寻的理念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启迪思考的方法,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提问不仅在于考学生、问学生,更要在提问中激活学生思维,在问答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的共振点。

某种意义上来讲,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教师与学生的若干个问答组合而成的活动集合,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若干个有意义的“问题”的过程[1]。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的提问要有助于师生共同发现和解决每个有意义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里提出适切性的问题,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婵——提问须有法  妙笔在点睛——谈信息技术课上的有效提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0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