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双减”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校本课程开发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双减”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性研究

宋承磊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小学

摘要: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倡导课程多元化,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利用好校本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独特优势,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本文以课程开发的意义为切入点,分别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实践与反思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希望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在实践中有效利用。

关键词:双减;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将大力倡导课程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全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作为教育的第一主阵地,开好课、上好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校本课程以它独特的优势在落实相关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肩负着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使命;是彰显学校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平台。因此,迈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和设计思路要“精准把握”。

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托新课改,构建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到课程目标、计划、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更为系统、科学、规范。

课程开发的设计思路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依托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将校本课程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结构性优化整合,以此打造学校特色。从课程的开发设计、组织实施到多元化评价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和实效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要向“研究转型”。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由个体走向合作,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校内外关系和教学资源的沟通协调者、合作开发者。学校要成立专业水平高的授课教师组成开发团队,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如非遗传承人、(书法、摄影、美术)家协会的专业人员等;开发家长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智慧和优势,让他们担任相关课程的校外指导教师,走上讲台为学生打开另一扇呈现大千世界的窗户,为课程开发添砖加瓦。

三、校本课程开发,备学生要 “一个都不能少”。

备学生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开发的校本课程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可以先做一次问卷调查如:“你有什么特长和爱好?对已开设的校本课程,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然后针对问卷调查的情况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做好统筹安排,列好“课程菜单”,给学生选课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能上自己喜欢的课,让学有所长的学生继续发展提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心。

四、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要 “百花齐放”。

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要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有效互通。树立“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发展目标,从课程的内容范围可细分为三类。

(一)基础提升课程,促进在基础科目上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古诗文经典诵读,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或关于学习方法的课程,如:应用题解答思路、课外阅读技巧等)。

(二)拓展丰富性课程,它涵盖:体育健康、艺术特长、红色励志、劳动教育、社会公益五个方面。

1、体育健康课程,目的是增强学生健身意识,学会科学健康的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武术、跆拳道、田径项目等)。

2、艺术修养类课程,目的是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陶冶审美情操,提升艺术素养。(如:器乐、合唱、舞蹈、戏剧表演、配音、围棋、国画、素描、版画、、剪纸、泥塑、书法、摄影等)。

3、红色励志课程,目的是引领学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和发奋学习的斗志.(如:红色教育主题研学、观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等)。

4、劳动教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引导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生活技能、我是美食家、园艺种植等)。

5、社会公益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从公益活动中感受社会不同层面的不同生活状态,体会劳动和服务的快乐。(如:环保宣传、交通引导、新闻采访、社区服务等)。

(三)发展创新性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如创客、编程、几何探秘、科学实验、科技发明等)。

五、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要首选“走班式”。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走班式”教学分为校级和班级两个层面。校级层面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跨年级、跨班级,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名单,便于选拔和培养。班级层面的校本课程实施采用学生自选课程自选老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走班式教学增进了不同年级、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得到落实。

六、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要具有“综合性”。

校本课程评价是对开发的课程进行跟踪管理和质量分析的过程,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1、对课程、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对课程进行评价需要进行阶段调控,如每月一次的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反馈,交流老师们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参与学习态度、能力和成效等,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总结性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对教师的评价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二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包含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反馈的评价。

2、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又要评价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对校本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更为复杂,课程本身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既有显性也有隐性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把量和质地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视角从学习效果的表现形式转向效果的内容,从师生的行为表现转向内心体验。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得到个性的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和实施,将大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带来的是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和健康快乐的成长。愿我们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强国梦的新篇章,和孩子们一起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9):56-58.

[2]吴刚平.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04):32-34.

[3]许珂.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J].教育革新,2007(5):16-17.

[4]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76-77.

[5]陈武惠.基于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新校园,2015(7):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