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徐佩华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人文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当作文化旅游资源与农村旅游一体融入,将是未来推进中国农村旅游发展的途径。本文章将某县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与本地农村旅游一体化融入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做出剖析,并提供了发展对策建议,希望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在某县未来的乡镇旅游场景建设和发展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字:中国非物质文化财产;乡村旅游;与城镇化融合;

引言

众所周知,人类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着巨大的文化、教育、科研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同时又是重要的游览资源,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像京剧、庙会、民族舞蹈、传统节日等都是重要的游览热点资源,而一些富有民族特点和古老文化意义的传统手工艺品,像布艺制品、泥塑、版画等也是重要的游览商品,对于丰富游览内涵、提高游览商品的文化层次、增长旅游者停留时间等都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概述

1.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社会历史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相承,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社会历史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富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人文资料。非物质史学遗产与其他物质遗产共同承载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是全球文明丰富多元的主要反映。而中国非物质史学遗产则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考方法、想像力和人文意识,是维护中华民族文明身份和人文权利的基本证据。

无物文化遗产,是指被各族群、组织、有时是指个人,作为其文化遗产的所有实践、艺术、表现形式、方法、技术,以及相应的器具、物质、工艺品或者文化场所。各个组织和人群,由于自身所处环境和自然界的交互联系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不断对这些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创新,并对自身产生某种归属感和历史感,以此提高的多样性和人们的创造性。

非遗外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比较多元,是人类不可触碰的无形东西,也可以通过有形媒介加以表现。而根据这一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和其他社会主义文化融合,转变为国有型的重要文化资产,并打造成主题美术馆、主题景点和主题文化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作为整个游览行程的一个主体、某一主题,甚至某一整个游览行程的主旨核心。非遗在整个旅游行业开发中都能够实现文化发掘、包装,从而实现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化、有形化和主题化表现,使非遗的品牌价值与生命力能够不断地提高。

1.2旅游产业

旅游行业是新时代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它能够促进就业、增收,同时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巨大的动能。旅游现在已能满足人民民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并增进各个区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评价旅游行业发展前景的主要指标是总收入、游客消费的总量和游客总收入占国内地区总额(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例。

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各地旅游资源要素的禀赋结构、资源丰富程度和地区交通状况等有很大关联。旅游行业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分析,一个是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是旅游供给。游客供给主要是从游客资源的视角来进行,而游客需求应从游客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旅游文化产业拓展了非遗传递的途径,使非遗传承人受到重视、非遗文化产业得以普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和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在国内被广泛研究,并产生了诸多关于是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是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影响研究等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2.1关于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及保护的研究

国外也在2003年颁布了《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其中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意义等问题作出了明确介绍。它是当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规范性研究。诸多研究内容主要立足于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和衰亡的具体问题,以突出当前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针对上述各种研究内容对象的具体案例,以全面展开可行性的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方案。

2.2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动力因素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作用同时开展了"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课题研究,即通过直接影响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游览自然资源的趣味差异,来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展对游览自然资源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进一步把握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经济融合的有力抓手。

2.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影响问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和文化旅游产品的蓬勃发展一直是双方共同推动的重要问题。而对于通过建设文化旅游产品和发展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效果角度来看,则已产生了两种鲜明阵营观点。一是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未来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很好的前景,有利于旅游观光蓬勃发展,并对非遗地的历史文化发展恢复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二是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行开展将会使得非遗资源受到损害、环境保护将出现超负荷等负面效果;反而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业发展逐步趋向衰落,其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地超过积极效果"。两种观点间的相互冲突,正是推动人们探讨怎样合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旅行产品之间有机结合的主要问题。

三、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

3.1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19次党代会公报中明确提出了落实我国特色农村复兴规划的全面目标,在特色农村复兴中着重明确提出了产品、生态、人文、社会治理等五需要。非遗是我国村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红色旅游也是我国村落文化复兴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的扶持可以有力地促进文化不分遗和村落旅游融合。但普遍而言,中国农村地方经济实力相对比较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并不健全,单纯靠市场机制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并发挥不均衡。以濑江乡村景区为例,在乡土资源跑不出去、外部资本也跑不进的情形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社会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通过增加对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对游客的接受设施、以及借助地方独特资源与传统民俗优势,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服务形式,并由此来为农村旅与非遗文化融合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3.2非遗资源的价值

非遗内容丰富多彩,具备了观赏性、唯一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在合理发展的前提下,不但可以让非遗文化得以更加有效的保存与传播,更可以迎合旅游者的猎奇心理,从而增加了旅游者在观光活动中的体验性。因此非遗文化在农村旅游中有着巨大开发前景:首先,发展非遗的农村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沉淀与传统性,农村作为人类文明产生、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具有着丰富与广阔的观众资源;其次,随着农村旅游开发,非遗文化将越来越凸显出重要的观光意义,让人们可以在农村观光活动中通过观赏、参与感受,更加深入地认识人文、艺术的意义;最后,非遗的农村观光可以开发农家饭、瓜果采摘等传统农村观光项目之外的文化商品,打破农村观光同质化、没有体验性、千乡一面的开发局面,让农户赚钱,为农村增加经济效益。

四、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乡村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协调发展的模式粗放

中国现阶段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和"非遗"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粗放,表现为相关项目开发主要集中在同类型项目上的开发,缺少将多种"非遗"整合性的开发利用。如此,这种发展模式表现出的形式单调、项目简单和低水平,并不能很好地反映"非遗"的文化价值。

4.2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创新力度不足

在融合"非遗"和乡村旅游的进程中,"非遗"文化的挖掘应予以重视,游人的参与性深度应予以提高,使游人能够与传统文化、环境相融,"非遗"的文化魅力才能增强。不过,因为没有必要的创新力,参观者可以轻松的见到丰富的节目介绍,包括川剧围鼓、闹年敲锣、桂陶烧制工艺等,不过参观者对其文化的含义认识较浅,这使游客的迷惑和乏味感油然而生。"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作为遗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中国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存在着本末倒置、注重"外表"和忽略"内在"的现象,导致游客难以达到"依依不舍"的效果。

4.3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导游人员规模不够、整体素质不够,尤其是懂旅行、热爱旅行本土专门的旅游网站可以了解住宿数量、设施、好评率等相关的资讯,从而最好的进行筛选。而由亲友推荐,以及通过微博微信的认识渠道之所占23.14%和23.05%;希望透过旅行社来掌握民宿资讯的人最少,占总数的8.83%。

五、非物质遗产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措施

5.1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落实中央关于人文旅游融入发展的战略部署,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宗旨,科学谋划,合理发展。非遗与乡镇旅游融入发展,将借助自己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体验式传播、系统化规划、品牌化发展、全方位融入的发展道路。在融入推进过程中,将建立了传承与保障的领导小组、专家顾问,并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机制、办法,为非遗与乡镇旅游的有效融合发展创造了完善的政策机制与有力的组织保证。

非遗和农村旅游业结合,沿着"当地政府领导,民营企业经营、公众积极参与"的路子;利用非遗,采取"企业+培训基地+农民"的模式;整合政府部门、民营企业、非遗传承人、银行等各方能力,采取各方联保、构建产业平台、村企共建、政企银协作、实行"补改股"制度等有效措施,使非遗资源和农村文化旅游要素深入结合,摸索出了一条有效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道路,并经过合理利用,使非遗与时俱进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灵活上岗、就近上岗,在家致富。

5.2重视文化沉浸型体验,建设全新创业创新平台

应借助农村纯朴、天然、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生态景观,主动尝试更多的发展方式,推出定制方式、雁阵模式等,改变传统的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方式,建立全新创新企业发展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创新设计项目落下扎根。让旅游者在走进村庄后能够真正抛弃都市的烦恼,呼吸干净的空气,体会生命的本真。每天晚上住在民宿内,由农民们围绕着篝火给客人演出,让非遗文化元素融合于其间,使每个客人从视野、听力、触觉等多方向得到更丰富多彩的感觉享受,并进一步了解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人文风俗,进行浸泡式享受。同样,农民通过运用非遗资源优势自编自导农村非遗表演舞台剧,以农村实景为表演背景,与农户们一起参加,共同走过了一段"文艺点亮农村,文化延续未来"的创新性实践历程,推动农村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与发展,在文化继承中不断创新,使农村非遗文艺能够永葆青春。

5.3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推动中国"非遗"与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大数据分析建设,通过网络平台打造传播"非遗"乡村旅游新网络平台,使网络平台实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销售并与城市发展无缝衔接。在传播中应结合各地区实际,依托自新闻媒体及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全领域高效传播推进。通过网络建立"工艺品电子商务+线下手艺作坊+教学网络平台",通过举办各种非遗传承技术培训,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上课堂等,开展编撰各种非遗乡土教材活动,开办学校非遗课堂,举办学生非遗研学交流活动,努力打造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传播平台,让非遗文化深入现代人日常生活。同时,政府还要扶持对非世袭后承人开展继承项目,保存非遗物品的场所,对合法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者给予资金扶持,合理发展非遗项目,并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税费优惠政策。

结语

随着文化对推动旅游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不断彰显,非遗与农村旅游结合成为一个新兴旅游开发模式,给农村旅游开发带来了全新的动力。本文以经典事件为重点,对非遗与乡村旅游结合的驱动机理展开研究,提出二者结合的深层因素主要包括:政策为导向的驱动力、人才为基础的内生驱动、发展为抓手的拉动力。非遗是一个特殊且富有魅力的旅游资源,具有与乡村旅游结合开发的优势,既可保存非遗,也可实现旅游发展,带动地方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索玮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0):156-158.

[2]赵伟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2):40-41.

[3]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07):211-216.

[4]时吉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旅游纵览,2021(17):182-184.

[5]刘成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J].当代旅游,2021,19(31):7-9.

[6]侯利敏.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乡村全面振兴背景[J].南方论刊,2022(10):27-29.

[7]李天颖,韩顺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会展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21,19(05):63-70.DOI:10.16523/j.45-1319.2021.05.005.

[8]黄达平.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6):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