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当下”评历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站在历史的“当下”评历史

干学展

浙江省宁波市第十五中学  (浙江宁波315000)

摘  要:历史教学既包括对史实的陈述,也包含对历史的评价。评价历史在掌握全面客观、论从史出等基本评价方法外,还需在历史的特定时期中评价历史,用历史发展潮流标准衡量历史,坚持人民的标准,带有同情之理解的情感基础,不唯目的论的评价历史。

关键词:历史评价  历史环境  情理交融

历史是人的故事,无论是作为“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情”还是“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情的记载和研究”。一切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一种历史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学会正确评价历史,是历史学科知识、是历史学科能力、更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评价历史在掌握全面客观、论从史出等基本评价方法外,还需站在历史的“当下”评价历史。为此,笔者就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明确历史评价的标准:时期的,发展潮流的,人民的

(一)在历史特定时期中评价

历史是时间的学说。任何历史人物、事件与现象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里。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无一不受特定时间下社会环境、地理特征所影响,定会带上所属时期的社会烙印。所以,我们评价历史史事就要把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时间、环境中去理解,去评价。

1.不要用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或者否定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比如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时期,作为封建帝皇,他们采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措施本质上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是处于私利为主,但我们不能用它们是地主阶级,是统治和剥削人民的事实来否定他们措施中的积极作用,否定他们对促进历史发展的功绩。

2.对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评价要关注其历史时间的延续性,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例如中共革命历程中,在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是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不是对之前政策的否定,而是因为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围绕土地改革,对不同时期不同措施的评价,只有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措施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用历史发展潮流标准来衡量

    历史发展潮流既有统一性,如“国家民族的利益”“顺应民心”“促进生产力发展”等,这是任何历史阶段的历史评价标准。但也有阶段及其侧重性,我们认为首先要符合历史阶段的发展潮流。

1.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潮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是中国古代历史评价的标准。从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开始,凡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巩固的历史人物、事件与现象,我们都要予以肯定的评价。比如秦始皇以统一战争的形式兼并了六国,从私利看,他争得了天下,但从发展潮流看统一战争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潮流,是积极的,伟大的,可称千古一帝。北魏孝文帝改革,虽难免出现北魏政权的一些危机和矛盾,但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反封建反侵略是近代中国时期历史评价的标准。1840年鸦片战争的发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推翻专制,打倒帝国主义,是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目标,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我们评价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一方面它推翻清王朝,结束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但因为革命后的中国还是封建军阀专制,还是外国列强欺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结束,所以还是一场没有完全成功的革命。孙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留下“革命尝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言。也正因为反帝反封建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我们否定蒋介石反共与内战的行为,肯定其发表抗战讲话,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潮流。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推翻三座大山,但社会经济千疮百孔,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潮流。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能因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现象而否定它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坚持人民的标准

坚持历史发展潮流标准与坚持人民利益的标准事实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相互印证,协调统一。

1.人民标准,一看历史人物、事件与现象是否顺应民心。民心实际上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或者说,是民心所向,所以才成就了历史发展的大势。比如同样是战争,秦隋的统一战争我们认为是肯定的,因为在原来六国纷争的战乱,以战止战,统一战争实现统一,符合了当时“渴望统一”的民心。但法西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是否定的,因为它让本来相对和平的世界陷入了战乱与灾难之中,违背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民众心愿。也许有同学说,那法西斯德国希特勒的言行得到德国好大一部分民众的支持,那如何解释?故而,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这里所指的民心不是小部分的、一时一地的,而是全局性、普遍性、阶段持续、根本利益性的民心,更不是被蛊惑、被欺瞒下获得的民心,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民心。

    2.人民标准,二看是否认可人民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民众的力量自古杰出人物都有评述。我们要说的人民标准不仅仅是要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而且要认可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推动的作用。比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蒋介石失去大陆的统治的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在评价中,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前提下,再来评价历史伟人对历史的重要影响。

二、历史评价的情感基础:情理交融

    历史是人的故事,即便是过去的,但同样为人就有人情、人性的共性,就不可能抽离人情、人性。我们认为,历史评价在原则与标准基础上,还要坚持历史评价“情理交融”的情感基础。所谓情理交融一是有同情之理解;二是不唯目的论。

(一)同情之理解

    “同情”即“同人之性情”。设身处地的、入境移情的来评判历史人物、事件与现象,是历史学科教学人文追求的基本要求。因为不进行历史换位思考,不深入历史人物的心灵,是谈不上也不可能对历史学有深入理解的。同时,也只有“同情之理解”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产生共情,生成积极的历史情感体验。例如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他就是卖国贼吗?就如历史学家马勇在其著作《晚清二十年》中指出:“尽管伊藤博文如此骄横,李鸿章还是在此后的谈判中据理力争,反复言说。今读两人谈判记录,我们不能不对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如此卖力争国权的举动而感动,只是弱国无外交,胜者通吃,既然败在人家手里,也就没有什么好争辩的了。”

(二)不唯目的论

    历史史事评价的情理交融,不是简单的以历史人物的情感或者说主观愿望、目的正确或错误来判断历史人物及其相应的事件与现象的积极与消极。因为我们知道,历史史事发生发展与历史人物的出发点不完全重合。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带来“好”的结果。比如十年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我们不能说毛泽东主席发动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就认为文化大革命是肯定的,而是要从历史事件本身带来的影响,依据相应的历史评价标准,加以评述。反过来,如西班牙、葡萄牙为主的新航路开辟运动,从出发点来说这些国家及其航海家其主观目的是海外殖民,但客观上发现了世界,开辟了航线,加快了经济文化的全球交流,世界开始走向整体。这样新航路开辟作为划历史的重大事件被后世称颂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