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口出生率及素质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教育与人口出生率及素质的思考

邓少华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教育指导中心    511447

摘要:本文以贝克尔生育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与我国人口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普遍认为在家庭平均受教育水平偏高或者偏低的前提下,通常都会选择多生育子女,以此来实现人口效用的最大化,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受教育水平对于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线性关系。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迅速下降,并渐趋于稳定。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的腾飞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落实密切相关。为此,本文重点围绕教育与人口出生率与人口素质进行思考,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人口出生率;素质;原因;影响

引言

最近,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教培行业大受打击,资本控制的教育被国家重铁之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砸碎。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避免资本过度介入并控制教育;二是防止社会体力劳动力缺失;三是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走低这一人口困境。

教育乃国之重器,防止资本控制教育,以防出现教育两级分化的局面。解决体力劳动者短缺,在国人心中,都希望通过接受好的教育,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有更多选择,从而避免选择体力活的工作。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中、高考的选拔及分流,从而改变中考和高考的性质。在本质上,中、高考已经变成真正淘汰式的考试。国家要把部分学生,从普通高中和大学这条赛道分流,为体力劳动从业者作储备。

解决出生率低这一人口困境,在目前的经济及教育环境下,教育成本高极大的降低了青年人生孩子的欲望。对教培行业的管控,降低教育成本,减少家庭对教育支出的经济压力,有效提高生育率。同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出生率成反比,即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自我觉醒程度越高,追求就越高。

根据国家相关调查,发现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妇女生育率比学历在高中及高中以上妇女生育率高。由此可见,国家教育改革的另一个目的。通过缩短一部分人的受教育的时间,让至少一半的青春年少的人,快一点工作并生儿育女,听上去虽然并不友好,但是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是保持种族基因延续的重要手段。

一、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 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不仅有车贷房贷,还有各种各样的经济压力。工资水平增速与消费水平增速不对等,加上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较少有个人闲暇时间,更难以抽出时间专心的照顾孩子。

对于年轻人来说,养育一个孩子以及养育老人的各项支出,都是不小的费用,经济压力太大,让年轻人“不敢生孩子”。

社会竞争太大,“内卷”严重。年轻人在生育孩子方面,考虑到很多现实问题,希望可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生活,不想让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也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条件,少吃点苦,但这些都是需要在前期做经济上的投入。考虑到经济问题,年轻人更不愿意生育孩子。

(二)思想独立化

思想独立也是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因素之一。年轻人不受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禁锢,更愿意追求自由,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在仅有的条件下,生育孩子不仅会减少个人自由时间,也会影响生活质量。且大部分年轻人在婚姻当中,更愿意听从内心想法,和相爱的人结婚生子,但又害怕遇到失败的婚姻,对孩子和大人都产生较大的伤害,所以选择婚姻和生小孩的抉择成本变高,生育率自然也会跟着降低。

(三)养育成本高

经数据显示,中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孩子的人均教育花费在200万元以上。养大一个孩子最少需要几十万元。在西方精英教育模式下,养育孩子最大支出的教育板块是幼儿园、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甚至出国留学,孩子的教育资金远大于其他生活开销。在养育孩子方面,父母更多的考虑如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这同时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无形中增加了经济压力。较高的养育成本让年轻人在选择生孩子方面也更有压力,从而降低了生育欲望。

(四)生育观念变化

众所周知,老一辈人信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传统家族观念,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听从内心,注重个人发展,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有别于老一辈人的传统观念于做法。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超过75%的90后表示,最多生育一孩。在大多数90后的生育观念中,会选择优生优育,较少选择多生。更有一些年轻人甚至选择丁克、连一胎都不愿意生,且部分年轻人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

二、教育与人口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人口对教育造成的影响

首先,教育发展的规模必须适应人口增长率。社会通过政策调控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从而促使人口增长率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衡,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的发展与人口及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国家就要相应增加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校舍和教学设备等,如果教育经费缺乏跟不上,就会直接影响师资水平,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其次,人口素质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教育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前提,父母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下一代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础;因为教育事业本身就是由有一支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口所从事的,办好教育,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当文化素质的教师,所以父母的文化素质直接对下一代接受教育产生影响。

再者,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结构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比例,现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对教育产生一定影响;人口性别对于课堂教学与管理,以及升入高年级后的专业选择与就业分配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人口职业构成对教育有一定影响,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教师是关键;人口地理构成对教育地区布局结构有重大影响,因为城乡人口不同的居住密度和分布方式以及学龄人口的数量是设立学校的基本依据。

(二)教育对人口造成的影响

第一,教育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一定功能。教育可以影响人口出生率及死亡率。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反之生育率越高;同时,同时研究表明人口的按龄死亡率也与受教育程度呈反比关系。

现社会伴随着人们自身受教育程度与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生育行为与人口再生的理解对比以前有了很大区别,相反更容易理解计划生育与晚婚的道理,进而自愿执行计划生育工作。文化程度越低,就会非常容易受到“多子多福”、“早婚早育”、“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大多数家长愈发追求孩子的数量,并不在乎其自身素质,通常会形成一种早育、多生的循环。而文化程度越高,一般会从事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对工作要求偏高,不会受到旧生育观念的影响,理解优生优育。

通过实施人口教育,对年轻人自身生育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培养对家庭计划生育和全国人口规划的责任心和意识,同目前现代民主发展要求的计划生育思想非常契合。而且,国民经济的大力发展需要增加职工本身的文化素质,从而影响父母对文化的需求,也就增加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投入,从教育的高度上使家庭计划生育发挥着控制功能。通过研究表明,在中国越贫困的地区,其出生率越高,其人口的成长速度也越快;而在文明和富裕的地区,其出生率相对较小。且中国农村的人口出生率相对于一个发达国家地区来说,明显偏高。

第二,教育可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学校实施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把人类历史总结的经验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校素质教育方式,把知识灌输给所有受教育者,从而提高了人口科学思想、人文品质、道德水平,因此文化教育有利于改善了人口思想道德素质。另外,健康教育是提高人口自身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具体来说:(1)全面推广优生优育政策,通过教育让家长的文化素养与理性水平全面提高,使其对优生优育加以重视,确保新生儿在生理、心理方面拥有比较好的先天素质,这样我国人口生育质量就会有所提高;(2)家庭教育需要加强后天训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使我们自身的文化审美、思想道德、精神身体各方面素质提高。从而形成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较高思想境界的良好家庭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3)高等教育既能够促进个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提升个人生存品质和生活水平,从一定意义上也能够推动新生时代人口素质的发展。此外,高等教育功能还能够推动人口迁移及流动。就现代社会而言,人口迁移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在特定生产方式和环境下,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它改变着人类社会职业构成和生活结构,促进人类社会变迁,也促进社会的极大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进步不仅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且可以发挥调节人口数量的功能,进而取得教育进步以及发挥对人口增长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在新时期调整人口成长策略的进程中,必须注重教育进步对人民成长的重大作用,全面推动教育进步和人民的健康成长。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目前流行的“过度培养孩子”“期望完美子女”的思想和做法,减少父母在子女教育领域不必要的花费,从而减少子女的养育成本,激发生产需求,推动人口出生率的发展;其次,有学者提出生育二孩并不会减少对孩子教育的能力,而是发展了系统的人口资源稀释理论,因此建议把教育政策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做好相关衔接,从政策角度引导父母生育孩子,带动新生儿的增长;最后,提高人才质量,增加人力资源积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输送全领域、多元化人力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和人才的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