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议广播文艺节目的发展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邹议广播文艺节目的发展与思考

张文姣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哈尔滨市,150090

    1906年,美国匹茨堡大学的费森登教授在马萨诸塞的实验电台发射了小提琴演奏和唱片乐曲。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弗罗斯特在纽约利用发射器放留声机音乐,1910年他又在历史上首次播送现场音乐,所播的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恩利科卡鲁索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现场演出,著名的KDKA电台在初期就播放唱片音乐、交响乐或播出听众自由表演的娱乐节目。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广播即通过戏剧、戏剧、音乐、杂耍等吸引了全国听众。在欧洲乃至东亚等世界上其他地方,广播的发展历程也许会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各不相同,但文艺节目在广播中的地位始终举足轻重。在我国,最初由北洋政府交通部筹办的广播电台也多为提供文艺娱乐而兴办。发展至今,纵览国内各级电台的节目时间表,所占份额最多的仍然是文艺节目。本篇我们将通过我国广播文艺节目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以及优势劣势分析思考其所具备的时代引领作用。

一、文艺节目的公域属性

    在广播节目的历史基因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及生活资料逐渐丰富,广播和文艺激情碰撞为最佳组合,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技术革命得以共享,实现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一次跨越,正因为有了文艺类节目的传播才使得人们在劳作之余有了精神寄托,在精神上体验到了更为纯粹的共情,这种满足人们心理获得感的休闲娱乐特征也更加具备了公共文化产品属性,使得作为公共产品的文艺节目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界限,完成了文艺作品的公域传播,时至今日,放眼世界与国内各级广播电台,文艺类节目所占全天播出的节目份额比例最多。

二、我国广播文艺节目发展的3个阶段

    1、题材单一的创立阶段

    1954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借鉴了前苏联的广播文艺节目运营经验,明确了广播文艺节目的任务目标和社会功能,开设了文艺类和音乐类两大类目节目,当时是以知识传播和音乐教育为主,并随即建立了录音资料库,初步搭建了文艺节目的结构框架和发展路径。2年后,随着我国文艺工作“百花齐放”方针的贯彻,文艺类节目取得了明显进步和快速发展,在题材、形式与种类上更为多元,产生了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兼具欣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优质节目,如1955年7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名栏目《每周一歌》,其时间被巧妙设置在了《全国联播》节目之前,随着传播效果的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不断持续扩大。其后,又创造出众多的音乐节目形式,如歌舞剧剪辑、戏曲名段选场或选曲,并伴有乐曲解说、音乐漫谈等。虽然文艺类节目在诞生后,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但因当时录音技术的局限、录制成本的制约、传输设备和技术等的相对落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广播文艺类节目的题材依旧单一,难以满足大众的普遍性娱乐需求。

    2、形式多元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大量港台音乐、西方文艺形式的涌人,加之家庭固定电话的逐步普及、直播技术的成熟,文学艺术创作进入了快车道,广播节目对大众文艺需求的单向发布已不再能满足受众的艺术形式多样性需求,此时,通过听众来信、接热线电话、把各类艺术明星与文化名人请进直播间实现双向互动成为主流,通过娓娓道来谈话风格见长的主持人的串讲,实现了听众的强参与感,使得节目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并以此推动了各类文艺形式节目编创的爆发式发展,尤其在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一批由主持人串讲,聊音乐、艺术、美文、夜话、历史、心理等,穿插音乐播放、读听众来信、接听众电话交流的文艺节目陆续走红,除了鲜明的节目定位、丰富的节目讯息,伴随着网络论坛、博客等互联网应用的兴起,大众互动性使文艺类节目发展进一步成熟。

    3、创新丰富的融合阶段

    广播文艺类节目和广播的文艺化属性是不同的概念,广播文艺类节目包括娱乐性节目和综艺节目,而广播文艺化属性是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而产生的编辑思想,如果将其比喻为土壤,而文艺节目则是在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植物,二者是思想与成果的转化。过去的20年,在这种逻辑的指引下,文艺节目创新走向为渠道融合、产业融合。微信、微博、短视频的兴起,使广播文艺节目延伸出了私域化触角,单体节目及主播在公域流量中建立了广泛的影响力,进而通过两微、短视频的私域转化使之成为早期的私域达人。而在另一端,文艺节目本身的影响力促进了广告细分市场的高转化,从文艺节目的客户端到需求端,从借助文艺节目媒介的广告主到受众都被这一载体深度捆绑,使文艺节目的媒介市场占有率大大增加,由此形成了文艺节目媒介产业链,达到了精品文艺节目普遍市场化的深度融合。

三、广播文艺节目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人们通过感器官来认知世界,听觉让交流变得既简单又深入,文艺节目依附于声音,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听觉世界,事实证明,文艺节目是亿万听众跨越时空娱乐的重要来源,它将听觉艺术、语言艺术、音乐艺术、综合艺术作品编辑制作成文艺节目,通过电波的传送,丰富并满足了大众文化娱乐需求,它的受众要比剧院、电影院、音乐厅以及阅读的人多出成千上万倍。与此同时,文艺节目能展示更为丰富的节目多样性和专业性,一是从艺术品种看,文艺节目可谓“大而全”,只要是泛听觉的文艺形式,在广播文艺节目中均有体现,如音乐、文学、综艺、曲艺等;从文化层次看,广播文艺节目既有阳春白雪的雅趣,又不乏普罗大众的通俗;从题材内容看,远至上古神话,近至当代喜闻乐见,可谓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二是各种文艺形式交融渗透,经过相互作用和再度创作,不仅具有单独存在时的形式和样貌,而且拥有了广播特有的功能。比如音乐之于广播,经过编辑人员的二度创造,即形成了广播音乐类型化节目,这就使音乐节目具有了专业性。但是,广播文艺节目又有其自身的短板,文艺节目具有艺术欣赏性,而艺术欣赏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其排他性导致的艺术门类细分继而使受众进一步分化,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艺术品种间的排他性,并不是每一个听众都喜欢所有的艺术形式,喜欢音乐的不一定喜欢戏曲,喜欢流行音乐的未必喜欢古典音乐。第二个层面是,即使是同一件文艺作品,由于个人经历、所处环境、学识水平的差异,不同人会产生不同感受,又形成同一门类细分下的小众性。可以看到,广播文艺节目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因其独特的小众视角之于大众也还是有所局限的。

四、文艺类节目的精神引领反映更高层次的贴近性

    世界上最早用于广播的频段是中波频段。自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家中波广播电台在美国匹兹堡成立。它以接收简便、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内容生动等优点成为大众获取新闻和各种信息的重要媒体,同时成为大众欣赏音乐和其它文艺节目的主要方式。1923年,我国第一家中波广播电台在上海诞生即开创了文艺类短节目先河,100年斗转星移,文艺类节目通过听众在审美、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了大众陶冶情操、培养道德风尚等社会功能。进入当下的多媒体时代,文艺类节目的思想性、社会性已成为其全方位发展的基础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思想定位的核心,而其社会性则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丰富听众的心理感应和审美认知,这是文艺类节目具有精神引领作用的基本前提。文艺类节目正通过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法将舆论引导、政策宣传、价值观念融于适当的艺术形式,这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正体现的是更高层次的群众贴近性。

    当人们每天在消遣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时候,未必去想为什么要在某一个时间节点选择文艺节目来放松身心,这种不经意选择的下意识反应正说明人们对工作生活压力下的一种反噬,它平衡着人们的健康心态乃至身体机能,它诠释了生动的艺术创造与人们心理所需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广播文艺节目始终并将如一地以声音为传播载体,通过语言、音乐、艺术和音响效果构成的声音系统,诉诸受众的听觉,以典型的声音符号生动形象的再现社会生活,使受众闻其声如临其境,产生先声夺人、以声动人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人民群众通过感官增进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