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良好同伴关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3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良好同伴关系的研究

龙妍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50000

摘要:家庭教养对于学前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前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会自觉模仿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形成。学前儿童具有相对狭窄的生活范围,同伴交往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要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引导学前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学前儿童实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本文简述了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力,浅析了不同类型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探究了家庭教养促进学前儿童发展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养;学前儿童;同伴关系

前言:对学前儿童而言,同伴交往在其人际交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前儿童可以自主选择交往的同伴并发展同伴关系,这有助于学前儿童形成健康的情感、认知,并实现良好的社会化发展。而家庭教养对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关键影响,对此,父母要重视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养,自觉承担对学前儿童的教养责任,引导学前儿童形成健康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而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

一、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力

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应充分发挥家庭教养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实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家庭教养应引导学前儿童学会与他人相处,并懂得尊重与关爱他人,学会分享。父母作为家庭教养的主要实施者,要在日常与学前儿童相处的过程中,为之提供正确的示范引导。家庭环境是学前儿童参与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场所,家庭教养会深刻影响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方式[1]。学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其对外部环境和现实生活进行认知、探索,以模仿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与父母的相处沟通中,会模仿父母开展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对此,父母要重视并加强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引导其形成健康的亲社会行为,并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而言,父母在家庭环境中具有权威地位,会深刻影响其社会化行为。通常,学前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会自觉接受父母对之实施的社会化引导。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意识、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塑造作用。因此,家庭教养能促进学前儿童形成健康的社会行为,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

二、不同类型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对学前儿童而言,家庭教养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是父母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二是父母对学前儿童承担责任。基于这两个维度,家庭教养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各不相同。

1、权威型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在权威型家庭教养中,父母对学前儿童的态度较为温和,且合理性较强。父母尊重学前儿童的自主意愿,满足其合理要求,同时,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度控制,为其开辟更为广阔的自主生活空间,并对之提供支持帮助。在此类家庭教养下成长的学前儿童,对父母较为尊重,能与父母实现和睦相处,还能控制情绪,自信心较强,在与同伴开展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倾诉和表达自身情感,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责任心[2]

2、专断型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在专断型家庭教养中,父母对学前儿童设置的规矩过多,对学前儿童实施严格控制。学前儿童一旦表现出负面情绪,父母即对之进行惩罚,或者强制要求学前儿童遵守家庭设置的规矩,强迫学前儿童按照父母的意愿进行成长,严重限制学前儿童的行为,导致学前儿童的自主意愿受阻。在此类家庭教养下成长的学前儿童,通常较为胆小畏缩,主动性差,不够自尊自信,性格较为怯懦,不擅长与同伴展开交往,且极易形成抑郁倾向,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3]。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极易做出攻击性举动,行为粗鲁。

3、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在溺爱型家庭教养中,父母将学前儿童的地位置于家庭最顶端。学前儿童实际成为主宰家庭的核心。父母对之极为娇宠和放纵,且往往对学前儿童保护过甚。父母对学前儿童提出的各类要求总是尽量满足,对其管控较少,对学前儿童的不良表现和不恰当行为采取漠视不管的态度。在这种家庭教养下,学前儿童难以形成稳定的情绪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对集体生活容易产生畏惧和抵触,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以妥善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

4、忽视型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在忽视型家庭教养中,父母对学前儿童缺乏充分的关心爱护,对学前儿童提出的需求漠然置之,未能从情感层面上对学前儿童进行支持。在这种家庭教养下,父母与学前儿童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对学前儿童的管教较少,且对之缺乏鼓励和引导,极易挫伤学前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且会影响其自信心,导致学前儿童缺乏稳定情绪和良好的自控力,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容易形成冲动、自私的性格,极易受到同伴孤立[5]

三、家庭教养促进学前儿童发展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

1、父母要增强责任意识并优化教养观念

父母要深刻认识家庭教养对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增强责任意识,并对自身的教养观念进行优化。父母要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学前儿童,充分发挥自身在家庭教养中的主体作用。同时,父母要加深对家庭教养的认知理解,纠正自身错误的教养观念,秉持科学理念,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行引导,并依托多样化的具体情境,对教养观念进行优化调试和实时更新。父母要避免苛责学前儿童,避免对其实施过度保护和过分干涉,通过积极的鼓励引导,促进学前儿童主动参与同伴交往,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并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认同,帮助其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父母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前儿童,注意倾听其心声,鼓励引导学前儿童以正确方式对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6]

2、为学前儿童创设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

父母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教养的实践过程中,要遵守客观规律,将学前儿童视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充分尊重学前儿童,鼓励学前儿童积极参与各类同伴交往活动。父母要尽量为学前儿童创设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鼓励引导其多参与同伴交往,学会与人相处,逐渐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父母可以与其他家长相约,在闲暇时间带学前儿童一起聚会、游玩,帮助学前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学前儿童与同伴开展互动玩耍的过程中,父母要减少对他们的约束限制,为其营造宽松的交往环境[7]

3、引导学前儿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家庭教养中,父母要引导学前儿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提高其自信心。父母要综合考虑学前儿童的具体特点,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鼓励学前儿童独立对之进行解决。例如,父母可以要求学前儿童在吃完饭之后将碗筷送回厨房的指定地方,还可以鼓励学前儿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据此锻炼并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形成勇敢自信的性格。

4、增强学前儿童的共情能力

学前儿童的情绪能力尚未成熟,父母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教养的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增强其共情能力。父母应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给予学前儿童理性适度的关爱,避免溺爱学前儿童,父母要加强与学前儿童的沟通交流,熟悉其心理特点和成长困惑,为学前儿童作出正确示范,引导其在同伴交往中增强共情能力,实现对同伴情绪的良好感知,形成亲社会行为,促进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8]

5、充分发挥父亲角色在家庭教养中的作用

一个家庭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教养,要深刻认识到父亲角色对于学前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父亲角色在家庭教养中的作用。从角色形象来看,父亲更坚强和阳刚,能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引导学前儿童形成坚强的性格品质。父亲陪伴学前儿童成长,能为其带来不同的视野,父亲角色的社会性特点有助于引导学前儿童扩大其同伴交往范围,并增强交往技能,还能激发学前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父亲角色的为人处世也会对学前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学前儿童能学会父亲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学前儿童对世界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对此,父亲角色要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学前儿童,并对之进行言传身教,引导其形成健康向上的性格品质,进而帮助学前儿童得到更多同伴的喜爱,发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9]

6、学习更多育儿知识

父母要学习更多育儿知识,确立培养学前儿童的正确方向。父母要灵活运用各类媒介,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书籍、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育儿专业知识,对之进行学习和实践应用,汲取教育学前儿童的实用经验,在陪伴学前儿童时,游刃有余地对其成长和同伴交往提供科学指导。父母要阅读更多儿童心理和成长类书籍,并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其内心世界,熟悉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需求,据此对家庭教养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指导学前儿童以正确的行为方式与同伴交往。父母要积极参与各类儿童教育讲座和课程活动,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早教技能。父母要尽可能与儿童教育专家和老师进行深入交流,汲取更多的知识经验,进而优化改善家庭教养方法,增强家庭教养的成效。父母要细致观察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但不要过多干预,而是以平常心对之进行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

7、为学前儿童树立榜样

家庭是学前儿童重要的学习场所,学前儿童首先通过家庭了解世界。学前儿童会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言行和为人处世。对此,父母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教养的实践过程中,要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直观地向学前儿童传授为人处世的准则,引导其学会与同伴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突破思维束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学前儿童,引导其懂是非、明事理。父母在与学前儿童开展日常沟通的过程中,要通过浅显易懂的事例向其传授与他人交往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并为其解答关于同伴交往的困惑,鼓励引导其积极地与同伴展开平等友好的交往,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另外,父母要从生活细节处着手,从点滴处为学前儿童树立榜样,在公共场合要引导学前儿童遵守社会公德,在家庭生活中要引导学前儿童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并引导其养成勤俭节约、善良朴实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父母要摒弃自身存在的坏习惯,避免对学前儿童产生不良影响[10]。当发现学前儿童染上坏习惯时,要及时加以纠正,帮助其改掉坏习惯。

8、与学前儿童开展高效互动

父母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教养,要与其开展高效互动,激发其参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性和热情,引导其对新事物的探索,帮助其实现良好的身心成长,避免其对同伴交往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前儿童的关注,尽量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通过与学前儿童的高效互动,找准家庭教养的恰当时机,增强家庭教养的效果。父母要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告诉学前儿童应该如何处理问题,引导学前儿童知道何种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行为习惯是坏的。父母要引导学前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谦让和商量,避免矛盾和冲突,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学前儿童临睡前,父母要陪伴其入睡,以讲睡前故事的方式引导其了解善恶美丑,引导其对现实世界形成正确的看法,引导其学会关心理解别人,矫正其情绪发展。父母要鼓励学前儿童以妥帖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情感,避免其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陷入被动的境地。另外,父母要加强与学前儿童的游戏互动,通过趣味盎然的游戏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9、注重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父母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从多方面加强对学前儿童的互动引导,有效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父母要为学前儿童营造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避免争吵带给学前儿童的心理伤害和不良影响。当日常生活中出现问题和分歧时,要以合理情绪和理性方式加以面对和妥善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前儿童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父母要观察学前儿童的兴趣爱好所在,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增强其自我意识。父母要依托社区环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家庭教养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前儿童参与社区活动,接触更多的人,提高其对人际交往的熟悉程度。父母要在闲暇时间,利用社区配置的活动器材和空间场所,联合其他家长,组织学前儿童开展协同配合的游戏活动,引导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协调合作和良好相处,增进学前儿童之间的友谊,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促进其实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等不同类型家庭教养会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教养的实践过程中,要通过增强责任意识并优化教养观念、为学前儿童创设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引导学前儿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前儿童的共情能力、充分发挥父亲角色在家庭教养中的作用、学习更多育儿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榜样、与学前儿童开展高效互动、注重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等策略有效引导帮助学前儿童发展良好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梦萍,宋云萍,王肖肖,胡娟.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投入类型与母亲守门行为的关系[J].教育学术月刊,2022(07):90-96.

[2]黄永玲,李若瑜,方亮,吴曙东,万宇辉,何海燕,彭春燕,王心柱.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2):242-246.

[3]叶平枝,王朝蓉,林朝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学习品质的关系:家长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1(07):17-28.

[4]刘啸莳,刘世宏,莫碧波,李丹,傅锐.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教养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05):538-544.

[5]袁言云,吴妙霞,王志航,黎志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父母关爱与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5):1009-1012.

[6]刘祎伟,黄传慧.复杂情境下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08):79-85.

[7]孟戡,袁园.3岁前儿童家庭教养困难及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21(07):84-91.

[8]刘田田,李燕,李有嘉,姜新苗.父母协同教养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05):638-647.

[9]孙晓雪.谁更有可能受到欺凌:穷孩子还是富孩子——家庭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基础教育,2020,17(01):26-33.

[10]王英杰,谢庆斌,李燕,朱晶晶.依恋回避与学前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同伴拒绝的中介作用和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21,44(03):598-604.

龙妍(1993年),女,汉族,甘肃人,初级职称,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