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与社会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人名与社会生活

袁晗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212300

一、名和字与等级地位的尊和卑

古代男子既有名又有字,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在人名上的反映,男子三个月取名,二十岁举行冠礼。等到行冠礼的时候,需要家里的长辈为其取一个字,这个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跟名相彰显。字又叫表字,名是主,字为次,名贵而字贱。《礼》规定:称呼尊者如长辈上级老师等等,不得直呼尊者的尊姓大名,只能称呼他的表字,以表示自己辈分地位的低下和对方辈分地位的尊贵;称呼同辈、平辈或者同等地位的人就要根据自己跟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选择称呼对方的名或者字,如果双方是平辈,而且关系很好,那么就可以直呼其名;如果双方是平辈,地位也差不多,但是关系还不是很熟,那么这个时候就只能选择称呼对方的字,不称呼你的名。《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没有发迹之前,投靠曹操,寄居曹操门下,在这个时候他对曹操的怎么称呼是“孟德兄”,不敢直称其名。到了后来,刘备和曹操反目,三国鼎立的时候,刘备称呼曹操“曹贼”,直呼其名,而且还加个贼。所以古人,除了有名之外还得有字,这就是为了体现在这个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尊卑,为了应对社会其他人的称呼和被人称呼。为了社会交际的需要,除了名之外还得有字,这种取名也取字的现象是先秦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甚至连我们现代人,如果是民国时期出生的,并且有一定的身份地位,那么大多数都有名和字。后出生的,特别是解放之后出生的,就没有名和字的区别了,名就是字,字就是名,是没有任何区别。

二、名和字在字义字形字音上的关联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是互相脱节的两个单位,名和字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篇》中指出“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既知其字,闻字既知其名”,字是依傍前面的名所取的,所以当听到一个人的名时可以推出他的字,关于这种联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第一个方面从字义的方面进行分析。从这一方面分析就是说明名和字在字义方面有联系。名和字在意义上的联系最多,字意上的关联又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者相近,名和字是一对同义词或近义词。比如说孔子的学生“宰予”,字自我,所以又称宰我;汉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字平子,平和衡是同义词;东汉时期的“班固”,姓班名固,字孟坚,孟是表示排行,坚和固是同义词;三国时期“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明和亮是同义词。第二种联系名和字意义相反,是反义词。例如先秦时代“曾點”,姓曾名點,點是表示是黑色的污点的意思。曾點字皙,皙是白的意思,點和皙是意义相反,一白一黑;著名书法家“赵孟頫”,頫同俯,字子昂,俯是低头,昂是抬头,意义相反;清代著名的散文家“管同”,字异之,同和异,意义相反,这是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是名和字所指代的事物彼此相关。比如孔子的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耕和牛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轼和瞻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宋代词人“姜夔”,字尧章,夔是古代一位精通音乐的乐官,章表示乐章的意思,意义上有关联。唐代文人“唐寅”,字伯虎,伯是表示排行,寅在生肖上跟虎是相对应的。由于名和字在意义上有联系,有时候可以通过这种联系来考察古代的历史文化。

二是从字形方面进行分析,是说名和字在形体上有关联,这种关联比较少见。宋代以来,取名出现一种现象,字是名的省形,就是说字是名当中字形的一部分。例如“秦桧”,字会之;明代文人“宋玟”,字文玉,字是对名的拆分;明代文人“林佶”,字吉人,吉人天相,是对前面名的拆分;清代“徐舫”,字方舟,字是对名的拆分;现代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字子君,宭的意思是仓库,学宭表示学问的仓库。这些都是在字形方面的关联。

第三是从字音方面来分析,一是说和字读音上有关系,这种观点是最少的。名和字或者是双声叠韵的关系。比如古代的思想家“庄周”,字子休,子休跟庄周有双声叠韵的关系。二或者名是字的反切,比如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字了一,了一是力的反切。现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唐兰,字立庵。

人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人既有姓又有名,在封建社会还有字还有别号。姓是用来表示宗族传统的,名是用来表示等级身份的,号是用来表示自己志向理想和情操的。“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所以在古书里有的时候称这个人的名,有的时候称这个人的号有时候称这个人的字,如果不能把名字与号贯通起来,可能就不会认识这个人,所以复杂的称谓在社会生活中给交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人的名字一旦被使用就再也不是个人的私有的东西了,就属于整个社会了,所以取一个名字要考虑到这个名字是否在交际中实用,应该怎么取名,避免怎样取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讲取名应该避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取容易产生误会的名字,名字不要在社会应用的过程中引起人的误解,如果一个名字引起误会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1、名字的字音会引起人的误会。在汉语中同音词特别多,这是汉语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那么在取名的时候就要注意所用的这个字的读音是否和其他字的同音而引起联想,尤其是消极的不利的联想。清代有一个叫“杨梅窗”,《清稗类抄·诙谐类》提到“杨梅窗,有杨某者,乞某名士题号,义字雅为嘱,某曰:“雅莫如梅。古诗云:‘一窗晴日映梅花。’雅甚,字曰梅窗,可乎?”“可。”人乃合其姓而呼之曰杨梅窗。但是读音上谐音一种病的名称,就会引起认得误会。在现实生活中,人名因为谐音容易引起误会了很多很多。2、字形上容易产生误会的名字,要加以避免,汉字中有很多的字长得很像,写下来就很难区别。成语“鲁鱼亥死”,经常会把“鲁”错认为鱼,“亥”经常被写成豕,这在历史上是产生过误会的。3、字义上产生误解。人名的命名有一个特点,就是男性的取名用字带有男性的特点,女性取名用字带有女性的特点,也有一些带中性,从名字上分不出来是男还是女的,但是一般情况下,一看他的名字,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的性别,如果说男性取名字用女性取名常用的字,或者说女性取名常用男性取名的字,这样就会被人误会。

现在人口爆炸的社会,提倡取双名,取两个字作为名字。中国人口非常多,而且有很多像王姓李姓张姓的大姓,一个姓就可能有一亿或者是上千万的人口,并当中如果只有一部分人取一个字作为名字的话,那重名几率非常大,社会中重名会带来极大的生活问题,所以为了避免重名给社会带来的困难,所以主张取双名两个字做名字,它的意义上更好搭配,含义更加丰富。

第三在取名的时候,要考虑名字的发音是否响亮。古人对取名用字是非常注意的,特别注意给人在听觉上的感觉。用字要特别注意,最后一个字最好是平声字声调,尤其避免不要去入声字。在我们现在的汉语方言中,很多南方的汉语方言中都有入声字,有很多方言都是有入声韵尾或者有喉塞音,或者名字的声调非常短促,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非常急促短促的听觉感受,听起来很难听。

汉民族的名字都有丰富的含义,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命名的风俗习惯,这个风俗习惯往往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面貌、思潮、各种重大事件,都会在人名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反反映。

参考文献:

[1]杨晓宇.西汉时期人名称谓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李世持.秦簡人名整理與命名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马沁芳.《左传》人名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王玥.中国人名的时代文化特征研究及其对留学生取名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21.DOI:10.26991/d.cnki.gdllu.2021.003579.

[5]高孟悦.语言舆情视角下人名地名规划[J].今古文创,2022(40).

[6]佟建荣.汉文史料缩减党项人名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3).

[7]苏红,任孝鹏,陆柯雯,张慧.人名演变与时代变迁[J].青年研究,2016(03).

[8]卞仁海.必也正名:中国人名避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机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3).

[9]杜冰洁,刘鹏远,田永胜.基于计量的百年中国人名用字性别特征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22,36(01):145-153.

[10]周素焕.汉字分析视角下的人名文化探究[J].文化产业,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