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佛教善行及孝道的深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就佛教善行及孝道的深入探讨

李彬

山东省聊城市电大工业学校,山东省聊城市,252000

摘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人类文明体系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佛教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所倡导的慈善观和孝道观更是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本文对佛教的起源及中国化、善行、孝道观及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佛教;善行;孝道;影响

一、佛教起源与中国化

佛教思想犹如一场甘泉,滋润着印度、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佛教思想历经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佛教起源于印度,两汉交替之际,佛教传入中原,佛教以新的观念、 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中国化佛教,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1]。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的儒、道的作用下虽然历经辗转,宋代以后的封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教思想在国家上层意识领域地位非凡,佛教形成了适应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需要的、相当稳定的模式,以这种模式传续到了近代[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也碰撞出一定的火花,其哲学和美术形态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使中国佛教更具特色,使中国的文化内涵和形态更加丰富。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

二、佛教的善行

佛法重在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宣传“善”、“和”、“慈” 等精神规范,佛教主张以纯洁、美妙、清净等的视角去观照世间万物。佛教以慈悲之心与乐拔苦,以行“八正道”严于律己,这些对传播真、善、美的精神因子产生了极大的积极意义,整个佛法修行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牺牲、持戒、增强意志、博爱最后到达智慧与清净的过程[3]

佛教中倡导“上报四重恩”即天下恩、国主恩、师尊恩、父母恩。这四种恩情是天下人都平等享有、并且都应该尽力回报的。所谓报恩于国主、天下就是忠、报恩于师长、父母就是孝,所以佛教的教义本就包含了“尽忠”与“尽孝”。佛教的孝道更多强调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尤其是母亲之恩。佛教还教导信徒:“恒顺众生”、“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也把一些世俗道德领域的内容纳入其宗教的道德内容和行为规范之中,如尊敬师长、侍奉双亲等等[4]

佛教中的“慈”是一种心系众生、共享福乐的大慈大爱之意,是对别人和自己应施以平等的、不忽视本人的慈爱慈度之心。“善”是佛教伦理的思想基础,佛性之本然也是修善显性。 慈悲是佛教伦理核心之一,是佛教伦理的重要准则和理想价值观念,慈悲与普救是相辅相成的。1966年,证严大师在台湾创立了公益组织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该慈善机构所倡导的大爱心使我深受触动,许多人在没有薪水的前提下报名去当志工,撒播慈善与爱心的种子,哪怕只花费一周,也是一种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如今,台湾的慈济是一家大型的综合医院,设施齐全,还免费提供给穷人,这与当初证严大师创立这个医院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一样的,如今,台湾的慈济义工基金也发展的不错,有困难的地方就能看见他们的影子,在这支营救队里,有各大企业的老板,也有从最底层走出来的平民。

三、佛教的孝道观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受到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重视和推崇,在中国,孝德深入人心,孝行孝德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佛教所崇尚的孝道是善待自己的父母,佛教和孝义是一体的。早在魏晋时期,历史上第一位兼通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康僧会就已经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提并论,而契嵩则更具体更详细地把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统一了起来。契嵩进一步提出了“孝名为戒”,“孝为戒先”,认为只有依孝才能持戒;否则,无法达成戒目的。戒是佛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契嵩把孝视为戒之先,无疑人人提高了孝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孝行出自善心,人皆有善心,宜以佛法推而广之,普化苍生,行孝立德[5]

佛教认为行孝便可得善报,趣向善道,行孝有大益,一者可以趋向善道,再者,行孝便可往生净土,超越生死。佛教倡导行孝源于回报父母之恩,父母生育了子女,并且在子女成长的每一天都倾注了精神与感情的双重付出,这种恩情无以回报,我们要知恩更要报恩,故世人要及时行孝。

四、佛教的影响

现代佛教对人类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再限于古代的东方与中国,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深远。有些学者把佛教逐步渗入西方文化的现象叫做“佛法”。可以说,西渡是佛教发展和中西文化交往的必然结果。随着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广,佛教的人文精神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因此,对佛教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于构建现代与今后的人类文明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人类的发展之路,应该是从外在走向内在,通过提升人类的身心素质,挖掘人类生命的潜力,通过修身、修心来改造人类的生命,让人类的精神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和生存环境,让现实世界成为真正的佛国。

佛教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从而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为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样的,而佛教则是教导人以明理、舍弃物质、注重心灵。人心之所动,善之所恶。心念一动,随时随地,皆是心情的反映,由心书写篇章,笔墨一动念,对禅意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纸张之上,每一句话,都透露了一个人的修为,修为一旦到了高深的层次,说出来的话就是修为的体现。

结语

佛法使我学会了许多人生的真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拥有一颗大爱之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充满爱与关怀,与此同时,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多做善事,顺从命运与因果,获得自由,达到完美,从而活出真实的快乐和自由。没有了妄想、分别、执念,人就会拥有一个平等、宁静的心灵,以一种真挚的态度去看待任何事情。以一种平静的态度对待人生,多做善事,帮助更多的人,相信因果轮回,善良的人终将有好报。

高僧太虚认为:“中国即是佛教第二之祖国。”当然,在伦理方面,佛教除了强化了孝道意识外, 还彰显出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诸如仁慈及重视人命,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进一步升华,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总之,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 中国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伦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固化和弘扬[1]。佛教倡导无私的奉献,为我们带来了带来了“善”的精神指引和“解脱”的“至善”境地追求。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积极促进现代佛教在人间、在社会的推行,使其能够积极配合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利用佛教的优势,促进各民族团结一致、中外文化友好交流,推动世界和平美好发展[4]

参考文献

[1]沈栖.佛教对“孝道”的认同[J].书屋,2022(07).

[2]陈兵.佛法在世间[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年.第 174 页.

[3]李丹.佛教社会善行为探思[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9).

[4]龙晓泽."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现代化[D].黑龙江大学,2015.

[5]朱学强.佛教的孝道观[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06).

[6]邓剑.学习借鉴管理经验 创新推进宗教工作——赴江苏重点佛教寺院学习考察心得体会[J].民族大家庭,2020(01):40-42.

[7]黄永年.佛教为什么能战胜道教——读《太平广记》的一点心得[J].文史知识,2019(08):93-97.

作者简介:李彬,男,1976年5月出生,法号:慧缘,又名:慧缘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