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生态公园中盐碱地景观化利用的设计探究——以深圳市前海演艺公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滨海生态公园中盐碱地景观化利用的设计探究——以深圳市前海演艺公园为例

陈有如

深圳翰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以构建可持续、低碳、有特色的滨海盐碱地景观为目标,结合深圳前海演艺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分析盐碱地土壤的有效改良方法,同时从“环境生态重塑”与“开放空间营造”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将其转换为城市景观资源,构建环境自适应能力强、绿色低碳、能与城市一起发展的都市公园,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模式。

【关键词】 盐碱地;景观化;前海演艺公园;滨海生态



我国漫长的1.8km海岸线上分布着约5万㎞²的滨海盐土,其中滨海盐碱地总面积约为2.11㎞²[1]。滨海盐碱地是在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下由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的介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缓冲地带,大多数呈现滩涂形态。合理开发盐碱地是滨海地区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因此,滨海地区在加快围垦和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以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改良盐碱地土壤并因地制宜将其资源化利用,构建高效的滨海生态环境,是滨海地区生态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必修课题。

深圳前海合作区正逐步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示范性中心,演艺公园位于前海合作区海岸景观体系的中轴线尽端,是打造前海滨水特色和标志性的核心要素。前海核心商务区内科技与现代的高楼林立,是未来前海合作区的金融及产业制高点,演艺公园作为高密度商务版块内宝贵的具有相当尺度的面状生态绿地,配合商务区超快速发展的过程,必须有标准有秩序的构建一个高适应性、低维护成本、生物多样、生态海绵的景观体系,遂能将滨海盐碱荒地改造为低碳可持续的都市绿洲。

  1. 设计难点
    1. 盐碱化程度严重

演艺公园项目场地所占面积广,由于地处滨海,片区建设陆地皆为填海所造,土壤的主要成分是软基处理后回填的沙壤土和临海盐碱土,因而形成大面积且严重盐碱化的土壤覆盖面。滨海盐碱地由于土壤盐碱含量高,不适于多数园林植物的生长,为实现以演艺公园为中心起始点的前海合作区滨海生态景观系统的完整构建,现状盐碱土壤亟待适宜的方式进行处理。

1.2不利因素转换为景观资源

从可实施落地的技术层面探究盐碱土地景观化改造方法,对场地进行空间梳理及规划,将场地因盐碱土壤带来的诸多不良因素通过“生态结合设计”的手法转换为筑造宜休憩宜游玩城市活动空间的健康环境资源,形成可适应滨海城市多变气候、可增强片区景观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低碳城市公园。

  1. 设计策略
    1. 土壤改良及排盐隔盐措施

滨海盐碱土的改良需要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项措施与水利工程设施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改良效果。

2.1.1 物理措施


演艺公园空间规划设计为大面积的开放绿地,需要设置隔盐排盐措施的面积共计约12.2万平方米。通过平整土地、晒垡松土、地形营造等方式初步形成改土基底。再依据场地设计铺设暗管排水、铺沙、覆膜,通过调控土壤物理结构调控土壤水盐运动,达到抑制土壤蒸发、提高入渗淋盐的目的。

2.1.2 化学措施

针对盐碱土常见的化学改良方法即向土壤中添加如石膏、有机肥等化学改良剂,根据酸碱中和原理在短期内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达到降盐、降碱的目的。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对土壤增施含氮、磷的有机肥,减少施用含钾等的化肥,促进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此外,有机肥料产生的有机酸,能中和游离的碱,改善土壤pH值。根据土壤检测报告,演艺公园所处桂湾片区土壤盐碱含量超标,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不足,因而不利于植物生长。最终确定在土壤中加入鸡粪肥、泥炭土、蚯蚓肥进行土壤中和改良。

2.1.3 生物措施

主要包括种植耐盐植物、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等。生物改良盐碱地,灌溉水利用率高,又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久性建设。种植耐盐植物可以减少土壤蒸发、防止返盐、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

2.2
场地资源景观化转换利用

  在周边商务区持续建设状态下,考虑到演艺公园存有因片区发展而进行符合当下环境建设标准的改造提升的可能性,演艺公园将生态的永久性与休闲活动的临时性加以结合,以筑造强健的生态基础为核心,将滨海盐碱地转变为环境自适应能力强、绿色低碳、能与城市一起发展的城市公园。

2.2.1 低成本低干预手法实现绿色低碳理念

(1)地形营造—重塑自然基底

遵循土方平衡设计原则,对现状西面土坡及局部场地开挖,重塑起伏流畅的缓坡地形,坡度大小不一的地形组合成半围合空间及人工湿地等海绵设施模块,奠定演艺公园雨洪自适应基础。

(2)海绵设施—提升雨洪适应

演艺公园将人工湿地、下凹绿地、生态草沟、调蓄池等绿色设施组合构成雨洪自适应公园海绵体系。

人工湿地占地约3750㎡,是公园地表雨水收集地核心, 湿地可存水约4000m³,湿地中还布置了由水生植物、水生生物、微生物等构成的水生态系统,通过自然处理“净化”后的雨水再次利用于绿化浇灌及景观水源。

下凹绿地顺应连绵的地形而成,能实现雨洪暴中快速排水及下渗,减少水涝、积水、淹没等灾害。

公园内沿路设有生态草沟,收集道路汇水及公园地表排水,并收集进入调蓄过滤池进行调蓄循环使用,减小景观水外排量,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利用。

(3)水体生态-促进生态循环

作为公园海绵系统的重要节点,引入“控藻溞引导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打造“浮游动物—沉水植物—水面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实现水体内源污染生态自净功能和系统经济服务功能,构建可持续的人工生境。

(4)适地植物—营造风貌特色

植物选种上充分考虑了地理区域特性,尤其对植物的耐盐碱性、抗风性、耐活性进行分析,打造富有地域风貌,四季合宜各有特性的丰富城市景观。营建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生态景观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化率,提高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绿色植物防尘、防噪、阻风吸污等功能。植物群落开放区与密植区结合,在周边新区建设时能够最大化减少周边工地作业对公园的影响场地,为市民塑造一处别离于高密度繁忙生活的椰风海林景观空间。

2.2.2 “留白”场地促进人与城市自然间的交流

前海合作区以成为世界级服务贸易重要基地为目标不断发展成长,演艺公园的建成显著提升前海城市绿量,改善了前海片区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与普遍城市公园针对活动类型“过多设计”不同的是,演艺公园并未对场地空间给予绝对的功能定义,在尺度适宜的地形山丘形成的开放空间内提供了活动及休闲的诸多可能性,为游客最大限度的预留了使用“权限”。公园生态系统的重构和精心的植物搭配营造了冒险的野趣感,人们可以在草坪上、湿地间、山丘中、海滩边进行各种不被拘束的游憩活动,以当下发生的“即兴行为”赋予场所功能,实现公园活动承载能力最大最优化。

  1. 结语

演艺公园是深圳前海桂湾片区环境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滨海盐碱地改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海绵景观营造等城市综合型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实例。其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因地制宜的合理运用盐碱土壤改良、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植物学等多方面知识技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协同,在原本的盐碱地上建立起一个完整开放的绿色海绵体,不仅实现了排除和隔离盐碱的目的,同时还为城市营造了一个可持续、健康且低碳的微生态循环系统。演艺公园因其多维的景观设计思维,被评为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市政类)优秀设计项目、深圳市首届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奖励评选规划设计一等奖等多个专业类奖项。如今的前海演艺公园已成为深圳西部游客量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之一,其颇高的人气也佐证了演艺公园在深
圳市高速城市发展中所体现的生态性与文化性,为滨海盐碱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 何斌,蔡永立,冉雯瑞 等,人工植被对崇明东滩滨海盐土水盐空间异质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8);2151-2158.

[2] 张桂霞,杨静慧,刘艳军 等,4种乔灌组合栽植方式对盐碱地常见绿化植物生长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7);82-87.

[3] 徐成龙,董奕岑,卢家磊,张饮江 等,我国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6);68-73.

[4] 陶宇,杨佳,杜长禹,金晓光,盐碱地化学改良技术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6,,31(8);50-52.

[5] 贺文君,韩广轩,颜坤,管博 等,微地形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分布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21,40(11);3525-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