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中便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临床检验中便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雯雯

上海市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0072

摘要:便常规检查是临床对疾病进行判断的常见诊断方式之一。那么通过便常规检查能够判断出什么疾病呢?在进行便常规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关键词:检查内容;注意事项;

1便常规检查内容

1.1粪便性状检查

粪便为人或动物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后,经肛门排出的物质,健康粪便中超过半数的成分为水分,其余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纤维、脂肪、无机物、蛋白质、肠道脱落的细胞、细菌、脱水后的消化液残余以及维生素K、B。粪便性状检查为便常规检查中,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检查内容。正常健康的大便为成形的软质便,但若机体出现异常时,粪便性质会出现变化,以此可作为疾病的判断。

球状硬块:便秘。

水样、粥状: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刺激、温度刺激等引起的腹泻。

米粥杨:霍乱、副霍乱。

便下血,颜色鲜红:痔疮出血或病灶位置为大肠。

便下血,颜色黑红,呈现柏油状:胃、十二指肠出血,食管出血。

黄绿色稀便,伴膜状物:考虑伪膜性肠炎。

1.2粪便颜色

粪便颜色检查,可对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进行初步筛查,一般粪便颜色受食物、药物影响可发生变化,因此常结合粪便隐血试验进行检查。正常人的粪便颜色为黄褐色,婴儿为金黄色。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经过肠道时,血红蛋白经分解形成黑色硫化铁,因此上消化出血患者粪便为黑色,并且伴有光泽,如柏油状。

但若服用铁剂、铋剂、活性炭、中药后也可出现黑便,但表面无光泽。粪便标本放置较长时间后,表面可变为灰黑色,但若为梗阻性黄疸患者,因粪便中胆色素缺乏,粪便久置后会呈现白色陶土样。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后,粪便呈现灰白色。婴儿消化不良后,粪便中含有胆绿素,粪便呈现绿色,质地稀。

1.3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为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在便常规检查中,若检查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则判断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疾病判断。

1.4粪便白细胞

粪便白细胞可帮助了解消化系统功能状态,有属于帮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一般在正常粪便中极少见到白细胞。白细胞含量的数量与消化道炎症水平及发生炎性反应的部位相关。

白细胞含量少,在粪便中分布均匀,部分白细胞被消化:小肠炎症。

出现大量白细胞,可见退化的包细胞,并且能够见到核不清晰、变匀不完成的成堆出现的脓细胞:结肠炎,如痢疾。

伴有白细胞的同时伴有夏科-雷登结晶:肠道寄生虫病、过敏性肠炎。

1.5粪便红细胞

粪便红细胞检查可帮助了解消化系统功能。健康者粪便中无红细胞,当发生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可在粪便中检查到红细胞。

可见红细胞: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下段肠道黏膜炎症或糜烂出血等病症。

红细胞数量较白细胞多,成对出现,并有破坏情况:阿米巴痢疾。

以白细胞为主,红细胞分散:细菌性痢疾。

1.6粪寄生虫卵

肠道寄生虫包括蠕虫及原虫。其中原虫为有生命的单细胞微生物,生活在人体消化道中,部分原虫有致病性,或具有条件致病性,一般在存活过程中不需转换宿主,感染途径为包囊感染或滋养体传播;而我们口中常提到的肠道寄生虫,主要为寄生生活的蠕虫,为无脊椎的多细胞生物,能够依靠自身肌肉收缩移动,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健康人粪便检查中无寄生虫卵。若检查中发现寄生虫卵,则根据寄生虫卵类型可进行疾病种类的判断,包括钩虫卵、饶虫卵、鞭虫卵、蛔虫卵、日本血吸虫卵、肺吸虫卵等。

1.7粪便隐血试验(OBT)

粪便隐血试验同样是进行粪便中红细胞检查的项目,但与粪便红细胞检查不同的是,粪便隐血试验能够在消化道出血量极少是做出准确的判断,对消化道出血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现在临床常以粪便隐血试验进行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诊断指标。当粪便隐血试验呈现间断性阳性时,考虑为消化道溃疡;当粪便隐血试验呈现持续阳性时,多数为消化道癌症。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健康人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查,以便对消化道癌症进行早期诊断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2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在进行便常规检查时,大便样本至少应该取蚕豆大小进行检查,并且在样本的选择中,应该尽量选择有明显血迹、脓状物、黏液及异常部分进行检查,有助于提升检查效果。粪便取样时,避免混进尿液对粪便中多种成分进行破坏而出现假阴性,从而影响对疾病的诊断效果。

在粪便标本的盛放容器选择上,应该放在不吸水、洁净的熟塑料盒、涂蜡纸盒进行送检,若在医院进行便常规检查,医院会提供专门的大便标本收集盒,千万不要用普通纸张进行包裹,避免细胞、黏液被纸张破坏或吸收,影响诊断效果;若在大便检查前服用过油类泻剂或经灌肠治疗使粪便过稀并且伴有油滴,此时不适宜进行便常规检查。

大便留样后,应尽快送检,避免存放时间过长影响诊断效果,送检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个小时,避免寄生虫检查、粪便白细胞检查、粪便红细胞检查出现误差,影响临床诊断效果。

进行大便隐血试验(OBT)的前3天,不要食用动物血液制品、瘦肉,同时不要服用维生素C及铁剂,避免干扰结果。

如果进行粪便寄生虫检查,则应该在粪便各个部位都进行少量取样,以保证诊断准确性。

3讨论

通过检测粪便内是否包含细菌和隐血,来筛选患者潜藏的各种疾病,进而给有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在便常规检验过程中,通常都是运用显微镜来实现,在便常规检验当中显微镜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利用显微镜观察粪便,能够第一时间知道粪便标本内到底是否存在细菌与寄生虫卵等,还可以通过系统观察粪便掌握患者的消化道情况,了解是否存在病变问题,消化能力是不是处于正常状态。由于便常规检查对于患者的粪便形状有着极高的检验要求,因此检验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还要有丰富的技能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便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有四点:①粪便标本遭到污染;②粪便标本数据分析出现问题;③粪便标本内含杂质;④粪便标本错过最佳的送检时间。为此,在实施便常规检验时,需要对下述几点进行高度重视:①充分掌握粪便的鉴别手段与基本构成,进而确保便常规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②便常规检验过程中,要第一时间将标本送到检验科检验。探其根本,主要因粪便标本搁置时间的长短和受污染程度成正比,因此尽可能缩短送检时间。③对于便常规检验过程中的潜血情况,主要因患者消化道有出血问题。但是在粪便发生潜血情况时,其表面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不管是形状还是颜色都同正常粪便没什么两样,肉眼一般很难看到其具体变化。但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可以清晰的看到粪便内是否存在红细胞。而潜血情况的检验一般是采用隐血试验来实现的,且隐血试验为现如今临床主要的检验潜血情况的手段。方法有两种,包括免疫法与化学法,相对而言,化学检验法的操作更简单,而免疫法操作较繁杂。在利用化学法检验时,主要采用邻甲苯胺展开检验工作,由于血红细胞拥有丰富的铁元素,因此会出现反应颜色发生改变,此种方式可以将外在因素的影响切实的排除在外。在运用免疫法检验时,极易受患者消化道大量出血而致使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因此在具体检查中要给予细节高度重视,防止由于细节操作不当而出现检验结果失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爽.全自动粪便分析仪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7):259.

[2]陈明.临床应用尿液分析仪检验尿常规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