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先秦诸子之文  悟立身处世之道——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专题研习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品先秦诸子之文  悟立身处世之道——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专题研习设计

甘琪丽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高级中学  518100

【设计背景】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专题   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学习任务群,本单元共选择了先秦诸子的6篇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选文都围绕诸子对立身处世之道的论述展开。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各自从立身登程,阐释这个纷繁杂乱、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们讲学、著书立说,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也使后世中国人的灵魂得到安放。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诸子散文的语言特点,培养阅读古文的语感,通过自主梳理归纳古代语言材料中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异义词及文言常用句续,积累阅读古文的言语经验。通过分析珠子的论说思路、论说方式、论说风格,理解并吸收其中的写作知识,建构自己写作议论文的知识体系。

二思维目标:通过比较、归纳、分析诸子散文中的核心概念或概念群。把握诸子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考和理性建构的思维能力。通过区分诸子思想概念的具体所指和普遍意义,把握诸子思想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的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学习朱子立身处世之道。从珠子追求的道德理想和理想人格中汲取立身处世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的志向,提高自己的修养。实现人生的价值

【专题实施】

第一课段:诵读、吟咏、整理文言现象

一、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设计学习活动,落实文言知识。

二、课时安排

本课段共6课时。《论语》十二章1课时、《大学》一章1课时、《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课时,道家的《老子》四章1课时、《庄子·五石之瓠》一章1课时,墨家的《墨子·兼爱》1课时。

三、学生活动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用白话准确翻译《论语》十二章、《大学》、《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庄子·五石之瓠》和《墨子·兼爱》,并用知识卡片或表格梳理、归纳、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段:梳理原典中立身处世之道

一、学习任务

研读先秦诸子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章句,指出其蕴含的立身处世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本课段共4课时。探究儒道之间思想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2课时,探究儒道墨各家之间学说、观念、处事态度之间的异同及形成的原因2课时。

三、学生活动

  1. 研读先秦诸子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章句,指出其蕴含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完成任务表。

2.结合文本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篇章,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观念之间的异同。同点略论,异点详述。通过查阅资料,探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具体从两个层面开展学习活动。

一是分别探究儒家、孔子、孟子及大学。道家老子与庄子之间思想观念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二是分别探讨儒道墨各家之间学说、观念、处事态度之间的异同,探究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3.思考诸子原典思想的现实意义

诸子之说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其思想学说对今天我们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思考下面诸子主要思想的现实意义。

(1)谈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2)《大学》里说“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人生信条。试分析其现实意义。

(3)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4)老子总是在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试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5)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谈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6)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作具体分析。

第三课段:赏析并仿写诸子文章风格。

一、学习任务

赏析并仿写诸子文章风格。

二、课时安排

本课段共3课时。概括诸子文章风格1课时,写作议论片段2课时。

三、学生活动

1.反复诵读,概括诸子文章风格

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

2.模仿诸子文章风格,写作议论片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孔子做人的大道理,本是一位看门人的戏言。《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为: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孔子的求索历程恰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为推行“仁政”,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其间曾被人嘲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在周游列国途中,孔子多次路遇隐士,隐士们劝他“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他的态度是“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不与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用那么辛苦改变它了。”孔子的话表现了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体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

孔子明知自己所坚守的仁政理念不能为当时的世道所容,但他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师徒一行人被困陈、蔡之间时,他曾向三位得意弟子发问:“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的回答很不自信,认为可能是自己的德行、智慧不够。子贡的回答从成功商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夫子的道标准太高。颜回认为,修至贤之道,是君子义务;大道不为天下所用,是诸侯的耻辱。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于世,却仍能恪守本心、坚持大道,这才更显示君子风范(“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

读完材料,你有怎样的启发和思考?请自选角度,模仿诸子论说文中自己喜欢的风格,写一个简短的议论文片段。

第四课段:传承反思,借古观今。

一、学习任务: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进行辨析、拓展、论证和反思。

二、课时安排

本课段共4课时。安排班级辩论赛1课时,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1课时,写文章2课时.

三、学生活动

1.选择感兴趣的某一学派思想或者有争议的观点设计班级辩论赛。

2.分组合作,完成关于当代中学生理解传承先秦诸子思想的现状调查,对中学生如何继承儒道文化传统提出建议,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3.在21世纪的今天,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总体基调。查阅相关资料,结合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思考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儒道互补之于中国国民性有怎样的意义?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