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政策演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我国养老保险政策演变研究

尤廷振

烟台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摘要:养老保险政策反映了养老保险内容、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的动态发展变化,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运行。文章立足历史视野,对推行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论逻辑进行概述,而后回顾了养老保险政策的演进历史,厘清其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最后对我国养老保险政策变迁及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从而为新时期完善养老保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启发。

关键词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演进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与推行厘定了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管理制度、运行体系等内容,是维系养老保险乃至社会保障可持续推进不可或缺的重要政策。因此,根据养老保险的内涵及其相关政策制定的理论逻辑展开系统研究极具必要性。本文将重点梳理推行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论逻辑,回顾养老保险政策的演进历史,最后对养老保险政策变迁及趋势展开研究。

一、推行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论逻辑概述

第一,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社会的价值认同度。养老保险的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才初具雏形,相较于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养老保险及其政策制度可谓尚处于新生儿阶段。而在以往的传统社会中,养老的推动更多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传统文化道德的约束,由晚辈负担父辈在年老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需求。因此,“养儿防老”是传统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养老保险政策的推动弱化了这一传统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使养老由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具体可见的个体责任转变为社会责任。政策的制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布并强制推行,但价值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切身体验时代进步中逐渐完成思想的革新,由此养老保险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所涉及的缴费金额、年限、领取标准等细节需要根据社会价值理念逐一推敲,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引领价值观发展。

第二,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技术可行性。养老保险兼具公共性和准公共性的性质定位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与个人责任之间需要取得平衡。一方面,如若个人责任过重,宏观调控力度不足,再分配效果不明显,则有违养老保险保障性的初衷。同时,个人责任过重,超出了个体的接受度和承受力,也容易导致个体违反社会契约,脱离社会保障体系,各扫门前雪,宏观调控鞭长莫及。另一方面,若社会责任过重,则可能导致政府财政在养老事业上的投入压力较大,最终本末倒置,削弱了发展其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源。因此,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需要在理论上先行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包括但不限于个体征收的强制力度及可行性、社会资源投资的可行性等。

二、养老保险政策的演进历史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均主义理念下的养老保险政策

养老保险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在早期具有较为浓厚的福利性质。一方面,相关管理条例、办法规定,对于参加单位集体劳动的个人,在职时全部由企业行政力量或投资方负担养老保险的缴纳,而在其通过退休等形式退出劳动力市场后,仍由国家财政全额负担养老费用。这在对此政策贯彻落实较为彻底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最为明显,“铁饭碗”称号也由此而来。

(二)改革开放后效率优先理念下的养老保险政策

国家将养老保险的储蓄责任分配向个人倾斜。劳动者个人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并形成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用以退休后的养老支配。企业也需要承担个人养老的补助。而在个人与企业养老责任增大的同时,也获得了在养老保险及其相关制度管理上的更大自由。通过合理统筹、有序投资促进养老金的积累与有效运行,涌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企业特色的养老改革试点,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优越性。

(三)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养老保险政策

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以来,养老保险及其政策的改革不仅仅立足于当下的效率和公平,更致力于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打造养老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一是养老保险及其政策的顶层设计思路得以厘清,发展逐步走向明朗化,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使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两个制度平台得以明确。城镇职工主要通过劳动力换取生活必需品以及谋求生活发展,以无形资产为主,而城乡居民更多拥有土地等资产,两者间的性质差异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与价值传承差异决定了养老体系的构建需要有的放矢、体现针对性。双平台这一结合了社会现实的中国特色养老保险体系,很大程度满足城镇与城乡群众的养老需求。二是通过理论研究,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额的比例与企业缴纳、国家补充之间形成了动态平衡,合理的养老保险缴纳比例既保障了个人养老的责任承担与需求满足,体现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兼顾,即缴纳养老保险时间长、金额高的个人未来可领取养老保险金相对高,同时通过国家统筹的再分配调整保障了缴纳养老保险相对少的落后地区或个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三、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

宏观调控是促进养老保险政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保障,也是国家统筹、为群众谋求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初心体现,养老保险政策的宏观调控会呈现更高的柔性。养老保险政策的科学化必然表现为更能满足群众的物质乃至精神需求,宏观调控更多通过科学化手段使养老保险的长效运行更为合理化与人性化,即其本身就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宏观调控的“手”一直在,但其作用手法更为柔和,强制性的压制式手段减少。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有差异,对养老的诉求也有出入。而保持公平度,一直是养老保险及其政策发展过程中的着力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养老保险及其政策既经过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时期,也走过了效率优先的尝试。可见,在不成熟的时期,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总容易走入矫枉过正的泥潭。新时期的养老保险及其政策制度的发展必然通过规范机制统一思想,为管理到执行层面提供可操作指南。

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研究极具必要性,在经历了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的不同政策变迁时期,养老保险及其政策制度正在科学、公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在未来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将朝着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化、规范机制提升公平度、预期管理共谋持续性的方向迈进,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刘相波.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延迟退休政策组合的双重红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6):115-128.

[2]郭磊,沈劭茗.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能促进企业年金参保和缴费吗?——基于政策体系视角的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21,14(5):61-80.

[3]谢波峰.个税改革如何影响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J].财贸经济,2021,42(7):49-66.

[4]汪玲.国有资本划拨养老保险与公共政策目标治理[J].财贸经济,2021,42(4):53-66.

[5]王婷.中国政策结构的内在逻辑——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8(3):62-71.

[6]李文军,张新文.地方政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比较及其优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8):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