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0
/ 3

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及对策分析

郑钧元

湛江市建设工程质量事务中心  524000

摘要:安全是项目管理的先决条件,规范的安全管理能够成就优质项目。安全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重要事项,理应提高管理水平,以期消除安全风险,切实保障工程建设安全。本文主要列举了四种常见安全隐患,围绕安全管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经由引入高新信息技术、推行安全预警模式、完善现场作业制度、充分配备防护设施等对策,由此取得满意的管理成果,为我国建筑工程事业良性运作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安全隐患;用电事故;安全预警;智慧工地

前言:结合住房和城建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我国房屋市政工程仅在2021年发生了630起安全事故,且709人死亡。为充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工程管理者需从安全管理层面,编制完善的管理规划,进而在有效管控下规范施工行为,杜绝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隐患事件。同时,还应依托新时代特征,找准管理方向,以创新思维优选适宜新环境的管理手段,以便达到预期安全管理效果。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常见安全隐患

(一)起重伤害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常因起重设备操作不当引起起重伤害事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塔吊事故,包括安装、施工以及拆卸环节,都有可能因配件连接不稳、长时间悬吊、爬爪位置控制不到位等原因引起安全隐患。不但容易威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而且还会因起重伤害导致施工方承担赔付损失。因此,加强起重伤害安全隐患防范具有重要作用。

(二)用电事故

为保证现场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维持工程进度,常需要临时连接电源,通过临时用电设施支撑施工现场供电状态。然而,若临时用电期间出现私自接线或是使用的电源装置质量不达标,也会诱发用电事故,除了出现断电现象外,也会因增加火灾事故发生率。通常而言,现场不规范用电行为是引起安全事故常见原因,理应注重现场用电管理。

(三)高处坠落

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常包含基坑开挖、高空安装等施工事项,导致施工人员面临高处坠落隐患。尤其在高层建筑建设项目中,部分施工人员还要使用施工电梯等装置前往高处完成浇筑、钢筋安装等任务,致使施工人员在安全防护不到位或是意外跌倒等情况下引起坠落后果,继而遭受生命损失。对此,针对高处坠落隐患也要加大监管力度。

(四)现场坍塌

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若处于软弱地基或是基坑开挖区域附近,会因支护不当、土层内陷等因素,促使局部土层松散,出现一定程度的沉降状况,这样将在坍塌事故中引发安全事故。同时,脚手架等支撑设备若安装时不够稳固,也会在偏移下引起坍塌。据此,依据上述安全隐患,应明确解决方向,运用安全管理举措规避安全风险,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有效性,为现场安全给予可靠保障。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现状

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以工程安全为管理重心,以防范安全隐患为根本,促使建筑工程安全竣工。然而,就当前各项安全管理举措的实施成果分析,多有不足之处,要求管理者有针对性予以改进,进而达到杜绝安全隐患的目的。

第一,管理技术缺少创新性,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承担安全管理职责的管理者多以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为主,考虑到管理者日常需要处理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造成对安全隐患的监督与排查力度不足,并且所采用的管理技术较为传统,如现场巡视、接受举报等,致使在此类管理技术下难以实现动态管理。

第二,管理模式缺乏时效性,管理者在参与安全管理活动时,应用的管理模式多以“事后处理”或是“事中控制”为主,造成安全隐患无法得到有效管理,虽然按照传统管理模式也能降低安全风险,但难以达到防范目的[1]

第三,管理制度不细致,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无论是起重设备操作管理还是现场人员施工行为管理,都要出具完善的制度。而当前执行的制度未提出具体化规定,这样将削弱制度的指导性作用,理应从制度层面给出严格规定。

第四,防护装备不充足,面对上述提到的起重伤害以及高处坠落等安全隐患,其根本原因多与防护不到位为主,若现场防护装备施工前用量不足,或是未结合现场需求合理分配防护设施,都会加剧安全隐患。鉴于此,管理者需依据上述问题找准优化方向,以便获得满意的管理成效。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优化对策

(一)引入高新信息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中要想有效防范安全隐患,理应在管理工作中引入高新信息技术,一能提升管理者的工作便捷性,使之直观的从系统反馈中知晓安全隐患实际动态;二能扩大管理范围,以免因缺少全面管理精力,降低安全程度。事实上,以信息技术作为管理依据是目前工程管理创新改革阶段最关键的方向,信息技术更贴合工程管理理念,有利于实现实时管理。因此,若能以高新技术手段处理安全管理事务,将取得更显著的管理成果[2]

此处以智慧工地软件为例,能够将其应用于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可直观的在软件界面了解升降机、起重设备等现场设备运行情况,甚至能清晰的了解每一个设备操作人员的详细信息,以便从资质审核、工作年限等方面预判安全隐患发生可能性,以可视化管理理念维护现场安全。结合相关研究,融合信息技术成功研发的智慧工地系统,在安全管理中具有实效作用。如机械设备信息化管理期间,可在机械设备操作区域安装监控器,联合荷重传感器、声音探测器等先进工具,向管理者反馈监控界面,一旦出现超重或是设备偏差问题,智慧工地系统将立即给出提醒,指引管理者纠正错误行为。与此同时,该系统还可用于安全培训项目中,将施工人员集中于同一平台上,以便施工人员在平台界面深刻了解正确的操作技巧,从自我防护层面消除安全风险,杜绝人为干扰,并且还能利用二维码技术为每位现场人员进行建档,以扫码形式知晓人员信息,统计人员位置信息,若与基坑或高空作业设备的间距超出安全范围,将立即在系统界面以自动通知现场管理者的方式,起到安全防范作用。尤其在预留口以及危险边缘处,均能进行实时监督。因此,采用信息技术创新安全管理工作,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种尝试。

(二)推行安全预警模式

建筑工程管理者要想有效预防安全隐患,应当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以安全预警模式实现“事前防范”。一般而言,在安全预警模式导向下,需要建立标准化管理程序,严格按照既定程序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其一,辨识危险源,建筑工程管理阶段,针对上述常见的四种安全隐患,证明危险源多分为人员、环境、设备,管理者应正确区分危险源类型。如起重伤害隐患多与设备管理不当有关。管理者应加强设备操作安全管控,消除设备异常运行风险。尤其是塔吊等起重设备,要求悬吊重量在达到90%额定荷载前,需要先行以试吊操作形式,将其上提5cm,若未见失稳、摇晃、脱落等问题,即可继续运行,并详细列举现场危险源,整理已知危险源,从而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其二,评估风险程度,管理者在正确识别危险源后,需对各种安全隐患的风险程度予以客观评估,如发生率、风险等级等,更要综合天气、人员经验等诸多因素给出可靠的风险评估结果。如塔吊操作员属于新人或是处于有风状态下操作塔吊,理应提高风险等级,引起管理者对高风险危险源的重视度。

其三,细分管理权重,管理者需要将安全管理职责细致的分配给其他人员,如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要求管理者同驾驶员、操作员共同承担管理职责,从而建立全员管理格局,保证在新模式背景下保障工程建设安全。此外,管理者也可在新模式中善于运用5G通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借此在高效管理基础上达成既定安全管理目标[3]

(三)完善现场作业制度

建筑工程管理中面对多项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场作业制度,以制度内容中的各项规定督促有关人员按照规范的操作行为消除安全风险。

比如借鉴某建筑工程企业颁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该制度中清晰的规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如安全主管、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特殊工种操作员、机电管理员等,每个岗位中都给出具体的管理要求,进而指引相关人员在制度内容导向下深化安全管理职能。如机电管理员在提供机电设备以及操作环节,需对设备操作流程予以监督,并做好设备保养维修工作,由此保障设备使用安全。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机械设备以及机电设备超过使用年限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还要对报废事项给出明确说明。如在临近使用年限时,需要进入设备报废环节,以配件拆卸、以旧换新等形式,保证后续现场使用的设备鲜少出现老化风险。管理者也要设定具体的检查周期,包括日检查内容、月度检查以及季度检查规定,这些都要呈现在制度条文中。如对于塔吊、脚手架等设备,可以每日结束施工前安排设备技术员、维修工对设备性能、功能运行状态逐项检查,做好详细的记录,且按照每日检查一回的频率确保机械设备实现安全运行。尤其是需要长期运行塔吊的工程现场,更要加大管理力度,以免因漏查增加安全隐患出现率。

为提升制度执行力,还要搭配处罚制度。以用电事故为例,要求现场配置的配电柜等电力设施,应在上方安装遮雨棚,且周边不含有有毒介质或应介质,开关箱要求距地1.3m以上,移动式电箱应距地至少0.6m,若在现场检查中遇到不规范行为,需对直接责任人进行罚款处理。随着管理制度与处罚制度的相互约束,更易优化安全管理成效。因此,制度的细化编制与有力执行,也是妥善应对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值得引起管理者的高度关注[4]

(四)充分配备防护设施

在充分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时,管理者还需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设施。当人员携带防护设施时,能够适当削弱安全隐患造成的人身伤害。如塔吊驾驶员以及塔吊作业人员,在其高处施工环境下,需要身穿防滑鞋,佩戴防护绳,并且佩戴好安全帽,而且还要戴好防滑手套,以便在施工期间规避失足坠落风险。同时,还要在塔吊作业范围对应的地面区域放置好警示牌与警戒带,提醒来往人员注意安全。而且在恶劣天气下也要禁止塔吊等起重设备的运行,并加强限位管理,在料斗内放置施工物资时,应至少有2/3放于料斗内部,以免出现重量偏差状况。

另外,管理者应当根据现场人员数量为每个人准备好防护设施,并在施工前逐一检查,并在脚手架上铺设密目网,预留洞以及基坑周边设立防护栏,联合避雷器、防护面罩等多个带有安全防护功能的基础设施,切实维护现场安全。管理者需要始终以工程安全为管理核心,以保障人员安全为准则,自此在安全防护中严控安全隐患。

结论: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想进一步抑制安全隐患的形成,应立足于现有管理基础,从信息技术、安全预警、现场作业制度、配备防护设施等方面着手,进而在动态掌握现场安全隐患的前提下确认管理举措,保证每一项安全管理内容均得到充分落实。而且还要建立清晰的管理路径,就此保证未来我国建筑行业能够从根本上规避安全风险,促进建筑领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兵. 安全预警管理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建筑安全,2022,37(04):69-71.

[2]马浩强,赵思远,王峰. 智慧工地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优势探讨[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2):58-59.

[3]赵洪. 建筑起重机械中塔吊的安全使用及管理措施研讨[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10):79-81.

[4]郑文博. 国内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成就:基于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制度及相关文献的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2,32(10):8-17.